×
中华文明史中华文明史(1-4)(精装)

中华文明史中华文明史(1-4)(精装)

1星价 ¥367.5 (7.5折)
2星价¥367.5 定价¥49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110602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778
  • 出版时间:2005-08-01
  • 条形码:9787301106020 ; 978-7-301-10602-0

本书特色

  《中华文明史》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以文明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这一观点贯穿全书,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全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全书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

  【分卷简介】    《中华文明史》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以文明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这一观点贯穿全书,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全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全书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

【分卷简介】  
一卷 严文明、李零主编  本卷卷首把中华文明置于世界文明的历程当中,以比较的眼光,解释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并对其内涵、演进、分期、未来等问题进行了综述。其余部分则涵盖了从传说时代到秦以前的历史进程。充分利用考古发现成果,结合文献资料,对先秦时代包括青铜器、铁器、货币、度量衡等诸方面的物质文明的进步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也对汉字起源、诸子百家、音乐舞蹈等精神文明方面的成果进行综述。  
第二卷 张传玺、王邦维主编  本卷关注从秦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时期,以该时段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根本的特征搭建全书构架。政治上着眼于中央集权与官僚政治的确立与演变,经济方面则从土地制度的变革入手,兼及丝绸之路、官私手工业等现象;尤其着力与这一时代在文化上的巨大变革与飞跃,对独尊儒术、魏晋玄学、佛教传播与道教的出现、古代史地学的奠基与发展等,都有深入详尽的叙述。  
第三卷 袁行霈、邓小南主编  本卷主要关注从隋唐再统一到宋代的历史。尤其对这一时期中华文明以印刷、火药、指南针等为代表的科技、唐诗宋词为代表的文化成就给予了浓墨重彩的书写。对跨民族、跨政权之间的文化交流给中华文明带来的冲击和提升,亦有深入的讨论。同时对科举制和文官制度等政治文明方面的发展,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等重大政治、经济特征,也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第四卷 楼宇烈、刘永强主编  本卷聚焦于逐步走向近代文明的明清时代。在继续关注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发掘、阐述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迥异于从前历代的新因素、新趋势。明代中后期的启蒙思潮、逐步沾染近代学科近代特征传统科学技术、西学东渐多带来的冲击、文艺创作中出现的新走向等是本卷尤其关注的课题。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史》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以文明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这一观点贯穿全书,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全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目前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全书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    【分卷简介】    一卷 严文明、李零主编    本卷卷首把中华文明置于世界文明的历程当中,以比较的眼光,解释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并对其内涵、演进、分期、未来等问题进行了综述。其余部分则涵盖了从传说时代到秦以前的历史进程。充分利用考古发现成果,结合文献资料,对先秦时代包括青铜器、铁器、货币、度量衡等诸方面的物质文明的进步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也对汉字起源、诸子百家、音乐舞蹈等精神文明方面的成果进行综述。    第二卷 张传玺、王邦维主编    本卷关注从秦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时期,以该时段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根本的特征搭建全书构架。政治上着眼于中央集权与官僚政治的确立与演变,经济方面则从土地制度的变革入手,兼及丝绸之路、官私手工业等现象;尤其着力与这一时代在文化上的巨大变革与飞跃,对独尊儒术、魏晋玄学、佛教传播与道教的出现、古代史地学的奠基与发展等,都有深入详尽的叙述。    第三卷 袁行霈、邓小南主编    本卷主要关注从隋唐再统一到宋代的历史。尤其对这一时期中华文明以印刷、、指南针等为代表的科技、唐诗宋词为代表的文化成就给予了浓墨重彩的书写。对跨民族、跨政权之间的文化交流给中华文明带来的冲击和提升,亦有深入的讨论。同时对科举制和文官制度等政治文明方面的发展,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等重大政治、经济特征,也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第四卷 楼宇烈、刘永强主编    本卷聚焦于逐步走向近代文明的明清时代。在继续关注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发掘、阐述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迥异于从前历代的新因素、新趋势。明代中后期的启蒙思潮、逐步沾染近代学科近代特征传统科学技术、西学东渐多带来的冲击、文艺创作中出现的新走向等是本卷尤其关注的课题。

目录

**卷
中华文明史总绪论
绪论
**章 中华文明的曙光
第二章 中华文明的肇始——夏
第三章 商周时期文明的兴盛
第四章 辉煌的青铜文化
第五章 铁器的应用和生产的发展
第六章 商周时期的都邑与商业
第七章 汉字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第八章 商周时期的宗教与信仰
第九章 教育的发达与学术的昌盛
第十章 文学艺术的兴起与繁荣
彩图目录
插图目录

第二卷
绪论
**章 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创立和曲折发展
第二章 官僚政治的确立与演变
第三章 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
第四章 儒学的地位与演化
第五章 魏晋玄学
第六章 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出现
第七章 史学与地理学的奠基与发展
第八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九章 艺术的全面繁荣
第十章 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十一章 社会生活
彩图目录
插图目录

第三卷
绪论
**章 南北文化的交融与国家的统一
第二章 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的交流
第三章 经济的繁荣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四章 科举制度的发展与新型士人的出现
第五章 文官制度的完善
第六章 儒学与宗教的新开展
第七章 学术领域的拓展与教育的繁荣
第八章 北方民族的成长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第九章 中外关系史的新篇章
第十章 ****的科技与科学观念的发展
第十一章 文学重心的下移与文学的全面繁荣
第十二章 艺术风貌与时代精神
彩图目录
插图目录

第四卷
绪论
**章 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 早期启蒙思潮与政治文明中的新因素
第三章 在总结中发展的传统科学技术
第四章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五章 政治发展与国民生
第六章 清代前、中期的文化意识与业绩
第七章 西学东渐与中华文明的外播
第八章 宗教信仰:观念与实践
第九章 文艺创作的新走向
第十章 社会生活的因循与躁动
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第十二章 中心城市的建设与区域差异的凸显
第十三章 变革图强:近代文明的催生
彩图目录
插图目录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袁行霈,1936年生。北京大学国家研究院院长、中文系教授。主要著有《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国文学概论》《陶渊明集笺注》《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主编)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