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461746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28
  • 出版时间:2018-03-01
  • 条形码:9787514617467 ; 978-7-5146-1746-7

本书特色

伯特兰·罗素早在近百年前就对“中国问题”的解决做出了确切预言:“中国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完全能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在罗素的《中国问题》一书中,可以找到有关对中国未来发展之种种可能的展望及有关当时中国社会之种种弊端的议论;在今天语境下阅读本书,可以从这种展望和议论中得到有利于我们解决自己当下问题的启发。
  此版配了近60张中国19世纪前后的社会人文图片,均由当时的外国来华人士拍摄,展示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译文由专业资深译者重新研究翻译,译文在准确性、流畅性上均有很大提升。
  同时,我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童世骏教授和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数字经济智库副院长储殷教授为本版分别作序,共同探讨罗素在百年之前提出的“中国问题”,十分难得。

内容简介

1920年伯特兰·罗素应梁启超之邀来华讲学,这是当时中国知识界的盛事。然而,新文化运动的胡适对罗素的来访却态度冷淡,且曾一度对罗素的学术观点持质疑态度。
罗素在中国讲学近十个月后,出版了对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系统论述——《中国问题》。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撰文称赞该书为“很近写就的将西方读者与远东问题联系起来的众多图书中很富有启发意义的一本”。
在罗素的《中国问题》中,不仅有关当时中国社会之种种弊端的议论,而且有关对中国未来发展之种种可能的展望,这些都可以启发我们解决当下面临的种种问题;罗素研究中国的方法亦可为我们的西方研究提供启发,让我们思考如何在西方找到更多具有同理心和理解力的对话者,如何通过我们的努力,在靠前舞台上更加有效地论证自己的主张,在靠前交往中更加广泛地传递自己的善意。

目录

序一 罗素的“中国问题”,中国之“罗素问题”(童世骏)


序二 中国人的确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储殷)




**章 种种疑问


第二章 19世纪前的中国


第三章 中国和西方列强


第四章 现代中国


第五章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


第六章 现代日本


第七章 1914年前的中国和日本


第八章 **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国和日本


第九章 华盛顿会议


第十章 远东当前各种势力及趋向


第十一章 中西文明对比


第十二章 中国人的品格


第十三章 中国的高等教育


第十四章 中国的工业


第十五章 中国前景展望


附录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种种疑问
  对于一个刚到中国的欧洲人来讲,如果他乐于接纳、善于思考的话,会发现不少令人迷惑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很多他在西欧没有遇到过。俄国问题的确与中国问题有重要相似之处,但也有重大不同。此外,有一点可以肯定,俄国问题不像中国问题那样复杂。中国问题即便与中国以外的任何人不相干,也仍有重大意义。原因是,中国人约占全人类的四分之一。实际上,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全世界将受到中国时局发展的重大影响。是福也好,是祸也罢,但这一时局很可能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不论是对欧洲、美国,还是对亚洲,人们应该对中国产生的问题有睿智见解。虽然就目前来说,还不好找到确切答案。
  由中国现状产生的问题自然而然分为三类:经济、政治、文化。但每一类都不能割裂开来理解,每一类都与另两类息息相关。我认为文化问题*为重要,对于中国来说是这样,对于全人类也是如此。如果解决了文化问题,我会多多少少心平气和接受任何一种为解决该问题而服务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幸的是,讲实用、看实绩的人对文化问题兴味索然。在他们眼中,金钱、权力理应是个人、国家追求的目标。工商界精明务实,艺术家感到孤单无助。这种感觉对写小说的人、关注伦理道德的人来说素有所知,也让收藏家感到自己发扬了美德,是个有德行的人。因为画家贫困潦倒、与世长辞之后,正是这些收藏家买下了他们所有的作品。我们可将中国看作一个艺术家之邦。在这里,艺术家德恶兼具:德主要反映在对他人有用,恶主要体现在殃及自身。中国美德可否留存?或者说,为求生计,中国是否必须反其道而行之,作恶以谋其成,让他人受苦?再进一步来讲,如果中国真的复制了与其有来往的所有外邦定下的那种模型,我们所有人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现正遭遇剧变。中国传统文明几乎独立于欧洲发展,其优劣美缺与西方情况迥然不同。所以,我们掂量不出二者孰轻孰重。而且,还有一个问题:从总体上来看,与17世纪传教士在天朝帝国发现的文化相比,当下西方文化是在变好,还是在变坏?这个问题谨慎之士不愿言明。但有一点不言而喻,在某些方面,西方比旧中国要好;在其他方面,西方更差。如果要让中西各邦交流结出累累硕果,我们必须马上打住这样一种认识,即我们自己是某种优越文明的传教士。或者,更糟糕的是,认为我们自己有权利剥削、压迫、欺骗中国人。理由是,中华是劣等民族。我认为说中国人劣于我们西方人毫无根据可言。而且我认为,大多数欧洲人只要对中国有一定认识,都会和我持相同观点。
  在对比异域外邦文化与本国文化时,人们应该问自己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要比国内通常出现的问题更具根本性意义。人们应该这样问自己:哪些东西是我*看重的?我在评判某种类型的社会优于别的类型时,所依据的是什么?哪些目标是我*希望在全世界实现的?对这些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我也找不到哪种论据,能说服和我持不同观点的人。因此,如果能将那些我认同的答案说出来,希望读者也能与我有类似看法,我就心满意足了。
  在我看来,有几样东西不仅是达成其他事物的手段,而且自有重要价值。这几样东西是:知识、艺术、幸福本能、友谊、情义。就知识而言,我指的不是所有知识。因为有很多知识是干巴巴、毫无生趣的事实,仅仅有些效用。还有一些知识不能产生任何重要价值。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尽管是从科学中得到,且有失全面,我还是认为其自有益处和趣处。一些传记文学、一部分历史也是这样。但就这个话题展开来谈离题太远。我认为艺术是自有其重要价值的事物之一。说到这里,我不认为只有那些训练有素的艺术家着意构思的作品才有价值。当然,精品杰作理应拔得头筹,为世所崇。我指的艺术还包括那些几乎无意而为的作品。这种美我们能在俄国贫苦农民、在中国做苦力的人身上找得到。这是一种创作民歌的冲动,早于清教徒时代就存在于我们中间,在朴素雅致的村舍风格花园里找得见。幸福本能,或者说生之愉悦是*普遍、*重要的东西。这种东西我们已在工业化过程中,在大多数人生活的重压下遗失。但在中国,生之愉悦无处不在。这给我们强烈的理由把中华文明向好处看。
  ……

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罗素博闻强识,其外祖父曾任英国首相,自然而然,罗素对中国的见识看法要比西方人甚至中国普通读者更为细腻深刻。1920年,罗素应梁启超之邀来北京讲学一年,与胡适等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在学术上发生精彩的碰撞,随后出版了《中国问题》一书。罗素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他代表作品有 《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社会重建原则》等。

译者简介:
田瑞雪,1984 年生,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管理学学士。一级翻译(CATTI 英语一级笔译)。职业翻译。每日笔耕不辍,时时警勉,定心神,戒虚荣,痴心不改。本业之余,闭户读书,洗心涤虑,低头独长欢。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