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
读者评分
5分

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

1星价 ¥20.8 (3.2折)
2星价¥20.2 定价¥6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4条)
ztw***(三星用户)

商品符合描述,快递小哥送货速度快

2023-10-09 22:06:49
0 0
197***(三星用户)

所以才有了汉阳造和抗日神剧

2021-07-05 22:09:46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288726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50
  • 出版时间:2014-11-01
  • 条形码:9787532887262 ; 978-7-5328-8726-2

本书特色

晚清时期的中国内外交困,国门洞开,内乱不止。何以自立自强,成为国家生死存亡的头等问题。洋务重臣李鸿章等人听闻克虏伯火炮的盛名之时,对它所寄予的期盼与厚望。 当回溯克虏伯与晚清的这段历史,了解到当年双方密切的交往之后,许多人都给予双方充分的肯定。然而事实上,尽管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李凤苞、徐建寅等人为引进克虏伯产品与技术,兢兢业业,“俱为国家图谋久远”而殚精竭虑,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问题是,在这场规模宏大的技术转移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晚清火炮技术的跛行,又该如何去看待呢?孙烈著的《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尝试作了回答。

内容简介

  《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 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系一部研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克虏伯技术向中国转移的学术专著。在考察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自强运动、军事变革等宏观问题的同时,重点分析了李鸿章等人主导的晚清军火贸易以及建立在仿制基础上的兵器工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以及贸易、仿制与技术转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全书从历史背景、军火贸易、书本知识的输入、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装备与运用等方丽,综合论述了德国克虏伯与晚清技术转移的过程、路径及影响因素。《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 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适合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史、中西交流史、科技政策等领域的研究者参考。

目录

引言

**章 历史背景:德国克虏伯与晚清中国
**节 炮王阿尔弗雷德
一、克虏伯早期历史
二、炮王的时代
第二节 德意志帝国兵工厂
一、弗里德里希与公司的扩张
二、古斯塔夫与帝国兵工厂
第三节 克虏伯与中国交往的背景
一、晚清中西关系的剧变
二、自强运动、军事变革与兵工业
三、晚清与德国的关系及双边商贸发展
四、克虏伯与中国关系史概述

第二章 军火贸易:克虏伯军火输华
**节 晚清的渴望与盲动
一、晚清官员对克虏伯火炮的渴望
二、徘徊于买炮还是制炮之间
第二节 晚清与克虏伯的接触与互动
一、晚清外交官与克虏伯
二、留洋军事学员与克虏伯的交往
三、李鸿章与克虏伯家族的交往
第三节 洋行、掮客主导的交易与博弈
克虏伯的对华策略
二、洋行主导的军火买卖
三、驻华公使、退役军官、克虏伯的技术人员

第三章 书本知识的输入:汉译克虏伯书籍
**节 以《克虏伯炮说》为代表的火炮译著
一、《克虏伯炮说》
二、其他克虏伯火炮译著
第二节 炮弹与火药制造的书籍
一、《克虏伯炮弹造法》卷上
二、《克虏伯炮弹造法》卷下
三、《克虏伯炮弹造法》附图
四、《克虏伯饼药造法》
五、其他克虏伯弹药译著
第三节 汉译著作的成书背景、影响与性质
一、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二、金楷理与李凤苞
三、影响与成书性质

第四章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克虏伯弹药与火炮的仿制
**节 火药与炮弹的仿制
一、火药的仿制
二、炮弹的仿制
第二节 克虏伯火炮的仿制
一、现代火炮仿制能力的初期积累
二、克虏伯火炮的仿制与定型

第五章 装备与运用:克虏伯火炮与晚清军队
**节 克虏伯舰炮与晚清海军
一、海防大讨论中对火炮的认识
二、清海军舰艇装备的克虏伯炮
第二节 克虏伯火炮与晚清海岸炮台
一、晚清海岸炮台的建设
二、海岸炮台的克虏伯火炮
第三节 克虏伯陆战炮与晚清陆军炮队
一、淮军、练军与新军的克虏伯陆战炮
……
第六章 结论:贸易——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 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  从信中不难揣测,两人的商议含有觊觎中国资源的初衷。当然,无论阿尔弗雷德打什么样的牌,他都不可能背离俾斯麦和德国政府的中国战略,更何况克虏伯势必能从中分一杯羹。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德国就打算在中国领土上或附近开辟殖民地,其前景早就有德国人做过设想。1864年,人类学家阿道夫·巴斯蒂安等人在考察中国之后,在《德国在东亚的利益》的册子上就认为,一旦这个国家受到铁路和电报等“欧洲时代精神”的影响,中国人都将成为一个“非常巨大的销售市场”的消费者。李希霍芬同样注意到修建铁路对于获取中国资源的优势。1874年,他在柏林以《中国和欧洲间铁路交通是*自然的道路》为题,指出德国人将从修建中国铁路中受益。他还明确提出,要建一条铁路连接沿海口岸和豫北、晋南地区的煤铁矿。  李希霍芬是一个卓越的地学家和一个颇具眼光的德国在华利益的代言人,他关于在中国修建铁路的提议极大地赢得了阿尔弗雷德的赞赏。因为,克虏伯公司从本国的铁路大发展中受益匪浅,而且作为德国铁路设备的主要供应商,所产的钢轨和无缝轮毂等产品已成为公司的骄傲,并带来滚滚财源。在阿尔弗雷德的头脑中,参与全世界铁路的修建,是克虏伯公司一条坚定不移的战略目标。至于中国的铁路,李希霍芬提出的欧亚铁路大通道计划的前景实在诱人,其巨大的市场价值和长远的收益,远远不是销售若干门大炮所能比拟,克虏伯决不能坐壁上观。在1875年给儿子弗里德里希“关于生意”的信中,他写道:  “在未来,(克虏伯)工厂必须在铁路方面的产量翻番,唯有如此才能收支平衡。其他面包屑般的订单,5吨或1万吨都不能填补这个空隙……所有那些非洲的、美洲的或亚洲的国家,都将发展至我们这些文明国家的阶段,铁路干线、支线纵横交错,这种工业的喧嚣声将一直延续到世界的尽头……不论铁路在哪里,智利或者中国也好,日本或者澳大利亚也罢,无论新的铁路铺到哪里,毋庸置疑,我们就应该主动在那里拿下那些合同。”  土地面积、地理位置和人口数量注定中国将成为欧亚大陆乃至整个世界*重要的铁路发展区域之一,那里蕴藏着克虏伯巨大的商机,阿尔弗雷德对此深信不疑。李希霍芬的谋划激励了他对华事业的热心和雄心。  ……

作者简介

  孙烈,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近现代技术史、传统工艺和科技战略的研究。出版《制造-台大机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万吨水压机的创新之路》等专著,发表论文2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