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13509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0
  • 出版时间:2019-08-01
  • 条形码:9787030613509 ; 978-7-03-061350-9

本书特色

1.中医学形成的历史背景;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3.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认识;4.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5.中医学对疾病的诊断技术;6.中医学对疾病的防治理论;7.中药学基本知识及常用中药;8.方剂学基本知识及常用方剂。

内容简介

《中医学概论》是根据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编写而成的,《中医学概论》以具有中国古代唯物辩证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对中医学的生命观、疾病观、诊断技术、防治原理、方药基础知识等进行介绍,基本涵盖了中医学的主要知识点,浓缩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主要内容。《中医学概论》特点是:简明扼要,知识点明确,重点突出。

目录

目录
编写说明
导论 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3
三、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6
四、中医学概论的主要内容 7
**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9
**节 气一元论 9
一、气的基本概念 9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9
三、气一元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10
第二节 阴阳学说 11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12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3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15
第三节 五行学说 17
一、五行的概念 18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8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1
第二章 藏象 24
**节 藏象学说概述 24
一、藏象学说的形成 24
二、藏象学说的特点 25
三、脏腑的分类及特点 26
第二节 五脏与六腑 26
一、心 26
二、脾 29
三、肝 31
四、肺 34
五、肾 37
附 三焦(腑) 40
第三节 奇恒之腑 41
一、脑 41
二、女子胞 41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42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42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45
第三章 气血津液 46
**节 气 46
一、气的基本概念 46
二、气的生成 47
三、气的运动 47
四、气的生理功能 48
五、气的分类 49
第二节 血 50
一、血的基本概念 50
二、血的生成 50
三、血的循行 50
四、血的生理功能 51
第三节 津液 51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51
二、津液的代谢 52
三、津液的生理功能 53
第四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 53
一、气与血的关系 53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54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 54
第四章 经络 55
**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55
一、经络的概念 55
二、经络系统 55
第二节 十二经脉 57
一、名称 57
二、分布、交接规律及流注次序 57
三、表里关系 58
第三节 奇经八脉 59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及主要作用 59
二、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及各自功能 59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60
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 60
二、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61
三、感应传导 61
四、调节机能平衡 61
第五章 病因与发病 62
**节 病因 62
一、六淫 62
二、疠气 65
三、内伤七情 66
四、水湿痰饮、瘀血 67
五、其他病因 68
第二节 发病原理 69
一、邪正与发病 69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70
第六章 病机 72
**节 基本病机 72
一、邪正盛衰 72
二、阴阳失调 73
三、气血失常 76
四、津液代谢失常 79
第二节 内生五邪 81
一、风气内动 81
二、寒从中生 82
三、湿浊内生 82
四、津伤化燥 82
五、火热内生 82
第三节 疾病传变 83
第四节 疾病转归 83
一、痊愈 83
二、死亡 83
三、迁延 84
四、后遗 84
第七章 诊法 85
**节 望诊 85
一、望神 85
二、望色 86
三、望形态 87
四、望头面五官 87
五、望颈项 89
六、望躯体 89
七、望皮肤 90
八、望排出物 90
九、望小儿食指络脉 91
十、望舌 91
第二节 闻诊 94
一、听声音 94
二、嗅气味 95
第三节 问诊 96
一、问寒热 96
二、问汗 97
三、问疼痛 97
四、问二便 98
五、问饮食与口味 99
六、问睡眠 99
七、问耳目 100
八、问经带 100
九、问小儿 100
第四节 切诊 101
一、脉诊 101
二、按诊 104
第八章 辨证 105
**节 八纲辨证 105
一、表里辨证 105
二、寒热辨证 106
三、虚实辨证 108
四、阴阳辨证 109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110
一、气病辨证 110
二、血病辨证 111
三、气血同病辨证 112
四、津液病辨证 113
第三节 脏腑辨证 114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14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16
三、脾与胃病辨证 119
四、肝与胆病辨证 122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24
六、脏腑兼病辨证 126
第四节 其他辨证 128
一、病因辨证 129
二、六经辨证 130
三、卫气营血辨证 132
四、三焦辨证 133
第九章 防治原则 135
**节 预防 135
一、未病先防 135
二、既病防变 136
第二节 治则 136
一、治病求本 137
二、扶正与祛邪 138
三、调整阴阳 139
四、调理气血 139
五、三因制宜 140
第三节 治法 141
一、汗法 141
二、吐法 141
三、下法 142
四、和法 142
五、清法 142
六、温法 142
七、补法 142
八、消法 142
第十章 中药 143
**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143
一、中药的采集 143
二、中药的炮制 143
三、中药的性能 144
四、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147
五、中药的用量与用法 148
第二节 常用中药 149
一、解表药 149
麻黄 150
桂枝 150
紫苏 150
防风 151
生姜 151
薄荷 152
桑叶 152
菊花 153
柴胡 153
二、清热药 154
石膏 155
知母 155
栀子 155
黄芩 156
黄连 157
黄柏 157
龙胆草 158
金银花 158
连翘 159
蒲公英 159
水牛角 160
生地黄 160
玄参 161
牡丹皮 161
青蒿 162
三、泻下药 162
大黄 163
芒硝 163
火麻仁 163
甘遂 164
四、祛湿药 164
藿香 165
苍术 165
茯苓 166
薏苡仁 166
车前子 167
茵陈 168
木通 168
五、祛风湿药 169
独活 169
威灵仙 169
木瓜 170
乌梢蛇 170
六、温里药 171
附子 171
干姜 171
肉桂 172
七、行气药 172
陈皮 172
枳实 173
木香 173
香附 174
八、消导药 174
山楂 175
神曲 175
鸡内金 175
九、化痰止咳平喘药 176
半夏 176
桔梗 176
瓜蒌 177
贝母 177
杏仁 178
紫菀 179
款冬花 179
十、止血药 180
小蓟 180
地榆 181
三七 181
蒲黄 181
艾叶 182
十一、活血化瘀药 183
川芎 183
郁金 183
丹参 184
红花 184
桃仁 185
牛膝 185
十二、补益药 186
人参 186
黄芪 187
白术 188
山药 188
甘草 188
鹿茸 189
巴戟天 190
当归 191
熟地黄 192
白芍 192
阿胶 192
北沙参 193
麦冬 193
枸杞子 194
十三、安神药 195
朱砂 195
龙骨 195
酸枣仁 196
十四、平肝息风药 197
羚羊角 197
天麻 197
钩藤 198
全蝎 198
僵蚕 199
十五、固涩药 199
金樱子 200
山茱萸 200
乌梅 200
五味子 201
第十一章 方剂 203
**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203
一、方剂与治法 203
二、方剂的组成 203
三、方剂的剂型 205
第二节 常用方剂 206
一、解表剂 206
二、清热剂 209
三、泻下剂 211
四、祛湿剂 212
五、温里剂 214
六、和解剂 215
七、理气剂 217
八、消食剂 218
九、祛痰剂 219
十、理血剂 220
十一、补益剂 223
十二、安神剂 227
十三、治风剂 228
十四、固涩剂 229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