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12340621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暂无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暂无
- 条形码:9781234062101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 本丛书在研究视角与方法、史料与学术观点等方面都有所突破。首先,从技术转移或创新的视角,梳理基本史实,分析“进口一适应一技术自立”的“横向”跨国技术转移、“理论研究与教育一实用技术一产品”的“纵向”技术转移、“转移一消化吸收一创新”的转变,以发现中国技术转移与创新的模式和机制。
★ 其次,作者们发现了大量新史料或重新解读了已有史料,包括胶济铁路的德文档案、大北电报公司的档案、汉阳铁厂外籍工程师回忆录、克虏伯公司的档案、机械部关于水压机的档案、教育部关于院系调整的档案等,为提出新的学术见解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8册分别为:
《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中日近代钢铁技术史比较研究:1868-1933》
《制造一台大机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万吨水压机的创新之路》
《近代铁路技术向中国的转移——以胶济铁路为例(1898-1914)》
《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
《中国高等技术教育的“苏化”(1949-1961)——以北京地区为中心》
《中国航天科技创新》
《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开始传入中国。由于战争的需要,西方火器成为*早受到明朝重视的西方技术之一。明朝中晚期传入的佛郎机、鸟铳、西洋火炮等西方火器,提升了中国的火器技术水平和战术水平,与此同时,明清时期的弹道知识也逐渐发展起来。本书通过对明清火器文献的分析与解读,从技术史角度对16—17世纪传入的佛郎机、鸟铳、西洋火炮的制造工艺以及相关弹道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
作者将自佛郎机的传入至西洋火炮传入之前的1620年作为西方火器传入的第*个阶段,以《纪效新书》《筹海图编》《练兵实纪杂集》等明人6种有关火绳枪炮的著作为依据,以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作参考,以考古实物为佐证,论证了在西方火器技术传入中国的阶段中,明朝火器技术所取得的主要进步:首先,在其论著中详细梳理并列出明朝军工部门制造佛郎机和鸟铳的制作流程,使读者对明朝火器制造技术的进步之处一目了然。其次,在其论著中表明,明朝军工部门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对火绳枪炮还只能进行依样画葫芦仿制,并从征引的文献资料中,理出明朝在火器使用技术上的多种进步。诸如,官兵在使用火绳枪炮时要检验其完好度,检查枪炮弹直径与膛管内径的切合程度,校正射击姿势,以及按照三点一线的射击术进行射击等,反映了明朝火器研制者已经对弹道知识有了尚处于混沌、笼统、朴素和经验性的认识。
【作者简介】
尹晓冬,科技史博士,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博士后,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副教授。2010年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梅隆基金访问学者,美国物理学会(APS)2014年贝勒讲席(Beller Lectureship)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史、力学史、物理学史,主持2010年、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科技史论文40余篇。
《中日近代钢铁技术史比较研究:1868-1933》
19世纪下半叶,日本和中国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引进西方钢铁技术和建立本国新式钢铁工业的近代化进程。然而,新式钢铁技术在近代中日两国的发展结果迥异。本书一方面通过中日两国近代钢铁企业对西方技术进行转移的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另一方面,从历史宏观层面还原和分析中日两国近代钢铁工业化及其技术发展的不同历史进程,以及两国近代钢铁技术支撑体系的形成和作用,从而解读中日两国钢铁技术近代化走向不同命运的缘由。
【作者简介】
方一兵,工学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近现代技术史、比较科技史、冶金史。2006—2007年度英国李约瑟研究所李氏基金访问学人,2010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青年访问学者。著有《汉冶萍公司与中国近代钢铁技术移植》等。
《制造一台大机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万吨水压机的创新之路》
本书从技术史研究的视角,考察了中国在20世纪50-60年代走出自主制造重大技术装备困境的一个典型案例——沈鸿领导研制的上海12000吨锻造水压机。从中国社会变革和工业技术发展两大主题,分章节从国际和国内背景、立项原因及其影响、设计制造与安装、技术来源与技术创新的类型与特点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万吨水压机的技术路线和技术特征的时代性;还考察了同时期的东北12500吨锻造水压机的制造过程。本书适合科学技术史、中国工业史、科技政策与创新研究等领域的研究者参考。
【作者简介】
孙烈,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近现代技术史、传统工艺和科技战略的研究,著有《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制造一台大机器》等专著,发表论文20余篇。
《近代铁路技术向中国的转移——以胶济铁路为例(1898-1914)》
本书独辟蹊径,从技术转移角度,考察了德占青岛时期,胶济铁路建设和运营的基本史实以及德国输入中国的铁路技术设备与管理;继而探讨技术转移过程中出现的冲突与调适、中国民族主义对胶济铁路的影响以及胶济铁路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总结了胶济铁路技术转移的特征、局限和模式,为中国铁路史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
【作者简介】
王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史博士毕业,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铁路史。
《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本书介绍了晚清传统邮驿的发展状况以及西方电报技术与殖民扩张的关系;梳理中国电报事业发生和发展的情况,大北电报公司在中国的早期活动;研究电报知识与设备器材的输入过程;分析电报技术与中国社会环境相互适应及本土化的程度;将津沪电报作为重点案例,介绍它的修建过程、经营情况,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从资本、人力和技术三方面对大北电报公司与中国电报总局进行比较分析。*后通过研究得出西方电报技术转移的一般模式。
【作者简介】
李雪,科技史专业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丰要从事科技史研究。发表《大北公司与福建通商总局在电报建设初期的合作》、《西方电报公司向清朝扩张初探》、《电报技术向晚清转移的影响冈素分析》等文章。
《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
这是一部研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克虏伯技术向中国转移的学术专著。在考察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自强运动、军事变革等宏观问题的同时,重点分析了李鸿章等人主导的晚清军火贸易以及建立在仿制基础上的兵器工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以及贸易、仿制与技术转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全书从历史背景、军火贸易、书本知识的输入、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装备与运用等方丽,综合论述了德国克虏伯与晚清技术转移的过程、路径及影响因素。本书适合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史、中西交流史、科技政策等领域的研究者参考。
【作者简介】
孙烈,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近现代技术史、传统工艺和科技战略的研究,著有《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制造一台大机器》等专著,参与编写《重大科技创新案例》等专著。发表论文20余篇。
《中国高等技术教育的“苏化”(1949-1961)——以北京地区为中心》
技术教育是技术转移的重要形式。中国从自强运动时期就开始学习发达国家的技术教育制度,到20世纪50年代全面学习苏联时期达到高潮。中国在从苏联引进技术的同时,进行了以借鉴苏联教育制度为特征的教育改革。
本书以技术转移为视角,以中国高等技术教育的“苏化”为对象,主要以北京地区的院系调整为案例,系统阐释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等技术教育“苏化”的历程、基本特征和模式,认识技术教育在现代技术转移中的重要作用。本书适合研究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的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研究教育史、科技史的文献资料。
【作者简介】
韩晋芳,科技史博士,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教育史、科技社团史与科技社团管理制度研究,在相关研究领域发表论文30余篇。
《中国航天科技创新》
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和分析了中国航天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内容包括中国发展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决策过程、弹道导弹的系列化发展、运载火箭的研制与改进、人造卫星与探测器的研制与应用、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与实施,同时对中国航天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创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案例分析与理论探讨。资料翔实,内容全面,科学性与可读性兼顾,适合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各层次读者和航天爱好者阅读。
全书分为三部分:一,从运载火箭、应用卫星和载人航天三个方面全面而简明地介绍了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二,通过几个典型案例的介绍,从高层决策与决策机制创新、研发组织管理创新、全面协同创新、技术方案决策创新、技术跟踪集成创新等经验层面上对中国航天科技创新进行了分析;三,从理论层面上将创新划分为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决策层面等几个层面,并通过模型对各个层面创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作者李成智先后主持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研究”、“国内外重大科技创新案例研究”等,对中国航天技术的历史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本书在研究方法与模式、新史料、新观点方面都有突破,具备鲜明的原创性。
【作者简介】
李成智,博士、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先后就读于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在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从事直-9直升机研制。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兼技术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1995年入选首批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出版专著、教材、科普读物20余部;发表SSCI论文2篇,其他各类论文50余篇。曾两次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科技出版物奖”。
内容简介
9787532877027 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9787532881604 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中日近代钢铁技术史比较研究 : 1868-1933
9787532877010 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近代铁路技术向中国的转移:以胶济铁路为例(1898-1914)
9787532870660 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制造一台大机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万吨水压机的创新之路
9787532881598 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9787532887262 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
9787532887323 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中国高等技术教育的“苏化”(1949-1961) 以北京地区为中心
9787532878352 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中国航天科技创新
节选
-
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
¥22.2¥59.9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我独钟意命运角落的人
¥42.3¥168.0 -
悉达多
¥14.3¥28.0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经常作案的朋友都知道
¥42.3¥168.0 -
中国近代史
¥15.5¥39.8 -
死魂灵
¥16.3¥48.0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42.3¥168.0 -
本森小姐的甲虫
¥18.7¥55.0 -
偏见
¥19.0¥56.0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14.7¥39.8 -
她们
¥17.3¥46.8 -
1984-插图珍藏版
¥11.3¥29.8 -
诺贝尔文学奖大系-窄门
¥12.4¥31.0 -
鼠疫
¥14.4¥38.8 -
中国小说史略
¥13.3¥35.0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20.4¥55.0 -
鸟与兽的通俗生活
¥14.7¥39.8 -
失去一切的人
¥19.2¥52.0 -
罗生门
¥11.9¥36.0 -
我的哲学之师叔本华
¥15.6¥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