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第2版)

(1949-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第2版)

1星价 ¥44.3 (6.2折)
2星价¥44.3 定价¥7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5409719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45
  • 出版时间:2018-03-01
  • 条形码:9787515409719 ; 978-7-5154-0971-9

本书特色

新中国70年的社会发展史,也就是围绕民生主线开展的社会建设史。本书以基本民生为主线,并借用社会学的范畴构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社会结构、社会管理、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社会生活、社会心态(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等;通过记叙、梳理上述诸方面在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成就,同时对发展中的曲折、工作中的失误也不回避、不轻描淡写,重在总结经验、揭示规律,从而令人信服地还原了新中国的社会发展历程。本书的出版能够对丰富国史、党史的学习有所贡献,也能够对推动中国今后的社会转型和社会建设提供一定的经验支撑。

内容简介

新中国70年的社会发展史,也就是围绕民生主线开展的社会建设史。本书以基本民生为主线,并借用社会学的范畴构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社会结构、社会管理、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社会生活、社会心态(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等;通过记叙、梳理上述诸方面在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成就,同时对发展中的曲折、工作中的失误也不回避、不轻描淡写,重在总结经验、揭示规律,从而令人信服地还原了新中国的社会发展历程。本书的出版能够对丰富国史、党史的学习有所贡献,也能够对推动中国今后的社会转型和社会

目录

目 录 绪 言 1 一、学科属性和学科背景 1 二、研究对象和基本框架 2 三、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 4 四、主线和分期 5 **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改造(1949—1956) 8 **节 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的重整 9 一、土改与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 9 二、厂矿民主改革与社会阶层的重构 12 三、民族平等的落实与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 15 四、基层社会组织和管理体系的创建 19 第二节 社会改造与移风易俗 22 一、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 23 二、妇女解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 25 三、批判封建、崇洋思想与宗教界的改革 27 四、集体主义与崇尚英模的社会新风 31 第三节 社会事业开始起步 34 一、稳定物价与反失业治理 34 二、社会救济与劳动保障制度的确立 38 三、初级卫生保健与爱国卫生运动 41 四、教育制度的改造与扫除文盲 43 五、大规模经济建设与劳动力“统包统配” 46 第四节 人民生活初步改善 48 一、生育高潮的出现与身体素质的提升 48 二、从供给制到工资制 51 三、农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初步提高 53 四、文化娱乐生活的新变化 56 第二章 在全面探索中曲折发展的社会建设(1956—1976) 59 **节 对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处理方式的探索和实践 60 一、中共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 60 二、反右派斗争和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继续探索 64 三、超越阶段的社会构想和“五七指示”社会蓝图 65 四、把阶级斗争当作社会主要矛盾和实现“安定团结”的努力 69 第二节 与计划经济相配套的社会管理 75 一、单一公有制下的社会阶级、阶层 76 二、以单位为主体的城市社会治理体系 86 三、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下的农村社会 90 四、人口增长、流动和户籍管理制度的强化 92 第三节 服务于工业化战略的民生保障 99 一、由工业“大跃进”转向大办农业、解决民生困难的国民经济调整 100 二、民生建设重心由抓“吃穿用”向“备战备荒为人民”转移 103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民生状况 104 四、民生改善滞后值得注意的几点原因 107 第四节 群众运动推动下曲折发展的社会事业 110 一、发展以普及为主的群众文化、教育事业 110 二、“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卫生事业 114 三、与生产和战备相结合的群众体育事业 118 四、社会救灾和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 120 第五节 动荡时期的社会思潮 128 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129 二、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133 三、抵制极左错误的社会思潮 136 四、现实生活中的革命化、军事化色彩和地下读书活动 138 第三章 实现拨乱反正与伟大历史性转折的社会调整(1976—1982) 140 **节 社会关系的全面调整 140 一、平反冤假错案 141 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146 三、民族宗教政策的调整和落实 147 四、各方面社会关系的调整 151 第二节 社会结构的变化 154 一、农村社会的结构松动 155 二、城市单位体制的变化 157 三、新社会群体开始出现 159 四、人口结构的变化 162 第三节 转折时期的社会政策 164 一、休养生息 164 二、恢复高考 168 三、知青返城 171 四、就业安置 174 第四节 转折时期的社会生活 177 一、逐渐告别短缺的日常生活 177 二、婚姻家庭生活的变化 179 三、精神生活的变化 181 四、外来文化的冲击 184 第五节 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出现 187 一、“只争朝夕”的社会心理 187 二、新时期的偶像崇拜 188 三、文艺界的争论 190 四、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 192 第四章 全面改革推动下的社会巨变(1982—1991) 195 **节 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思潮的涌动 196 一、政社分开与村民自治 196 二、户籍制和单位制的松动 198 三、“民工潮”的出现 201 四、新社会阶层的形成 204 五、社会思潮的涌动 207 第二节 告别短缺后的大众生活 209 一、温饱问题的初步解决 209 二、生活消费的显著改善 212 三、住房商品化探索 215 四、物价波动与民众生活 218 第三节 社会政策的演变和完善 222 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222 二、环境保护成为基本国策 224 三、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227 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30 第四节 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234 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234 二、扶贫事业的开展和成就 236 三、卫生事业的改革和起伏 239 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 242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中的社会变革(1992—2002) 248 **节 社会阶层分化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 248 一、人口结构和婚姻家庭类型的变化 249 二、新阶层的成长和大规模的社会流动 251 三、城镇化的加速发展 254 四、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治理 257 第二节 构建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260 一、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260 二、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262 三、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67 四、环境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 271 第三节 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274 一、居民收入增加,收入来源多元化 274 二、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发展 277 三、社会习俗的新变化 285 第四节 教育事业新发展与共同理想建设 289 一、教育、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290 二、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的思想再解放 292 三、市场经济转轨下的社会心态变迁 294 四、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98 第六章 新世纪新阶段的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2002—2012) 302 **节 以保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303 一、社会建设任务凸显 303 二、基本民生保障 306 三、教育、健康和人力资源 316 四、人民生活 322 第二节 社会结构新趋势和新挑战 325 一、人口和家庭的结构性变化 326 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 328 三、职业分类和阶层分化 332 四、收入分配与社会分化 336 第三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338 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健全社会管理新格局 339 二、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以公共财政为基础的服务型政府 342 三、强化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345 四、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机制 348 五、注意发挥中共基层党组织的独特作用 351 第四节 社会心态新表现和网络社会新挑战 353 一、复杂多样的社会心态 353 二、价值体系的重新构建 356 三、发挥宗教和民间信仰的积极作用 359 四、网络时代的新气象、新课题 361 第七章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2012—2019) 366 **节 社会建设的新理念与新举措 367 一、社会建设新思想与新理念 367 二、民生保障与基本公共服务 374 三、精准扶贫与打赢脱贫攻坚战 379 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383 五、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386 第二节 国家政策推动的社会结构变迁 388 一、生育政策的调整 388 二、人口老龄化加剧 392 三、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394 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397 第三节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402 一、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402 二、加快社会治理体制改革 404 三、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制度化 406 四、深化“放管服”改革 407 第四节 社会心态新特点以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410 一、积极向上的多元社会心态 410 二、思想舆论引导和核心价值观培育 414 三、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 419 四、网络时代的社会治理创新 423 结 语 427 一、分阶段看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427 二、横向对比显示的成绩和不足 430 三、经验与展望 433 主要参考文献 440 再版后记 444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李文,山西大同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社会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思想通史》第15卷首席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当代中国社会史和经济史。主要代表作有专著《中国土地制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当代社会》《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理论与方法刍议》,论文《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后果分析》《新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就、经验和展望》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