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1088410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13,242页
- 出版时间:2019-12-01
- 条形码:9787510884108 ; 978-7-5108-8410-8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在熟读《道德经》的基础上,围绕其中的概念、命题和核心章句,进入深入考究,并结合古今中外的注本,力求深入浅出加以阐释,并理解《道德经》在两千多年的传承中是如何汇入中华民族精神和品格之中的。 像《道德经》这样的书,借用《庄子》书中的一句话来说:“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就是说,万世之后如果能够遇上一位大圣,能够知晓书中之真义,那还就如同白天与黑夜的相遇那么短暂。《道德经》一书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未来;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不仅属于每位研《老》者,而且更属于每一位行道者。《道德经》的智慧具有普世的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道德经》中有代表性的概念, 如道、德、天、地、万物、天下、欲、朴等, 进行系统考察, 力争围绕《道德经》及其同时代经典的情境以准确理解和把握老子思想的独特范畴。
目录
序
上篇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不自伐故有功
功成事遂我自然
不争而莫能与之争
无为而无不为
清静为天下正
柔弱胜刚强
见素抱朴以守真
不知善之为善的德善
明白四达守无为
大小之辨
多少之惑
正反之智
虚实之教
修之于天下的情结
道之为物
生之徒
道生之,德蓄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知足之足
下篇
道与德的本质
有与无之相生
朴与器之变
真伪可辨
事与物的相连
明与昧的表里
黑白之理
“正反”的意蕴
“闭启”的智慧
高下的哲理
“上下”之相较
始终之相继
古今之念
动静之相安
巧拙的循环
损益之相衡
取与有道
“多少”的困惑
虚与实的对待
静躁的较量
美恶之同根
善与不善之齐同
福祸之相依
荣辱的意境
成败之相因
“贵”“贱”的价值
“愚”“智”的分野
强弱之争
轻重的分量
得失之心
附录
老子与谁论道…………………………………………………陈起兴
关于非恒道的论证……………………………………………董海胜
后记
节选
《和老子一起思考》: 《道德经》中有许多经典的句子,如:“道常无名。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第三十二章)道常常幽冥无形,不可名状,不显名声。道莅天下涵养万物,从道而将心身畅泳于道境中,就好像很小的个体在江海中沐浴一样,如水投水,似火投火。“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第三十四章)大道泛滥于各处,上下左右,四面八方,无所不有。“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第三十五章)道这种东西说出来是淡而无味的,看是看不见的,听是听不到的,它的作用却是无穷尽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无为是道之体,无不为是道之用。体即今所谓本质,用即今所谓功用。这句话是对“道之为物”的*概括也是*具体的说明,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而对于“德”,老子说,“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十章)即老子认为德应当是无声无息、幽邃深远的,所以名为玄德。“德是由道派生出的产生宇宙万事万物和推动其发展的源动力。德既是能量,同时也是品格;只有具备德的品格,才能装载德的能量。”另外便有“常德不离,常德不忒,常德乃足”(第二十八章)的说法,德即属性,常德即永恒不变的属性,即事物的本质属性。如果人失去人的本质属性,或使本质属性出现错误,或弄得不充足,就要失去人的资格,所以说常德不离、常德不忒、常德乃足。而“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第三十八章)则说明上等的德行是自己并不以为是德行,这倒是真有德行;下等的德行是自以为没有失德,那就是没有德行。因为上等的德行,是顺着规律,合于人情,无须作为,没有打算计较,就能内得于己,外得于人;下等的德行是要勉强有所作为,而且是有自己的打算计较,因此虽然不至失德,也不能说是有德。 从《道德经》中,我们*该学到的还是为人处事的道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道性之一,即是水性之善。处众人所不愿,清净安详;处下不争,经常怡然自得,没有忧患。德善丰厚,能够持守诚信,默默施予,不责望其报,能够持正公允而善巧方便地进行治理,处事有独特的能力,行动能把握住*佳时机。“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第二十三章)做事与做人一致,治国与修身同理,行道的人与道的规律相印。反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与离失道德环境相同的人,道也会离他而去。“大道废,有仁义。”(第十八章)大道不行,于是产生仁义,离开道德合一的圆满状态,则随着德性能量的缺失,就进入到仁德义德的状态。真正进入上德境界者,是自然地体道合德、无为而为,身处道德合一,心空居无驭有,并没有对道德、仁义、礼智、慈孝、圣贤等名相概念的刻意区分与形式追求,却因其德性的淳厚饱满而行为心意始终表现出道德的本性。另一方面,“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私心欲念、禀性习性,在道境中、大道的眼里,都好像吃多粘性很强的糯米类食物梗塞心腹及多余累赘的行为一样,会妨碍道。“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第三十章)用道辅佐君王而不用兵器武力在天下逞强,这样做事,才容易获得善的回报。“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三十一章)身处道境的人对物外之诱也是厌恶的,所以有好战欲望的人,也不能居于道境。总而言之,要符合道性德性,就要积德行善,摒除杂念,专心致志,学会包容,无私奉献。 《道德经》中关于道德的论述,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关于物极必反的思考。“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第二十一章)万物一旦强壮就走向衰老,这叫没有生养之道,没有生养之道就会过早衰亡。“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五十五章)事物到达强壮的时候就要变成衰老。穷兵黩武的人想永远逞强,是不合道理的,不合道理的事情还是早点停止吧。所以老子常有“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第四章)和“功成身退,天之道”(第九章)的观点。道以虚为体,用空、用无,所以能够永远没有盈满。以道治身而功成,即时退藏于密。凡是不能过于盈满,应以适度为要,才能达到*良好的状态,即是“保此道者不欲盈”(第十五章)。保持这种状态而不想让它充盈超过。这种状态是指厚重并使其静定下来,就会慢慢清明;安宁并使其不断增加,就会慢慢生发。 *后,用《道德经》中这样一句话来总结以上,“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十六章)知道真常之理于是有包容的心量,有包容的心量于是有公正的胸怀,有公正的胸怀于是有王身国内天下的气度,有身为王的气度所以能够以圣人的德行来配天地,也就能够明白道德规律,到达道境,与道合同,达到生命的永恒,至善的顶点。 ……
作者简介
谢清果,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高校新世纪很好人才,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华夏传播研究会会长,老子道学传播与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精品线上课程《道德经》主持人,已出版《和老子学传播》《道德真经精义》《大道上的老子——与大众传播学》等著作24部,《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华夏传播研究》主编,《中华老学文库》主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课题10余项,四次荣获省社科很好成果奖。
-
沉思录
¥28.5¥49.8 -
谈修养
¥8.0¥20.0 -
理想国-精装典藏版
¥20.4¥68.0 -
朱光潜谈美三十六讲
¥22.0¥49.9 -
第一哲学沉思录
¥16.8¥56.0 -
哲学家的狗:一本让人捧腹大笑的超萌醒脑哲学书
¥15.9¥49.8 -
传习录
¥11.6¥55.0 -
思考的本质:杜威论逻辑思维
¥19.9¥39.8 -
圣经的故事
¥15.7¥58.0 -
周易相学精粹
¥13.7¥42.9 -
昨日书林:道教史
¥9.9¥33.0 -
西南联大哲学课
¥20.9¥58.0 -
中国哲学小史
¥18.4¥49.8 -
理想国
¥7.2¥26.8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9.8¥38.0 -
箭术与禅心(一位西方哲学家的禅悟实录)(精)
¥28.0¥49.0 -
中国哲学十讲
¥14.9¥49.8 -
汤用彤魏晋玄学讲义
¥5.4¥18.0 -
列宁全集4
¥4.4¥9.7 -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升级图解版
¥15.4¥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