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卫·林奇:他来自异世界:the man from another place

大卫·林奇:他来自异世界:the man from another place

1星价 ¥23.1 (7.0折)
2星价¥23.1 定价¥33.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217191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8cm
  • 页数:238页
  • 出版时间:2020-02-01
  • 条形码:9787532171910 ; 978-7-5321-7191-0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者丹尼斯·林比较著名的传记类图书的代表,作者全方位、多视角地深度剖析了大卫·林奇及其作品。 本书不是旨在探索他的艺术,也不是要去平铺直叙他的一生。本书意欲降低部分公众对林奇本人的陌生感,同时,更希望为大家提供更多的解读方式,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或者探寻这位当代电影界的标杆式人物。

内容简介

人物传记。作为曾经潮流文化的偶像,热点人物,电影工业的门外汉,电影制作大师大卫·林奇和他的作品都藐视一切对电影的简单定义。在大卫·林奇潜意识中剥离出来的作品,往往也能作用于观众的潜意识,并且使其在此基础上得到升华,两种相互冲突的感情碰撞、摩擦,形成某种相似但又很神秘的复杂情愫。不仅仅是他的艺术,大卫·林奇的生活也是同样的不走寻常路,他人生的角色众多,包括了音乐人、画家、摄影师、企业家、木匠,以及超在禅定派的超级拥护者。本书是作者丹尼斯·林比较著名的精巧传记类图书的代表,作者全方位、多视角地深度剖析了大卫·林奇及其作品:人们对林奇神秘莫测、至高无上以及由来已久的神秘传说;他在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方面的创造性能量;从美国人心目中存在的善恶理论。大卫·林奇本人经常指责一些文学评论家对他的过分解读。相应地,本书不是旨在探索他的艺术,也不是要去平铺直叙他的一生。本书意欲降低部分公众对林奇本人的陌生感,同时,更希望为大家提供更多的解读方式,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或者探寻这位当代电影界的标杆式人物。本书的主旨谨遵标题,想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思维去理解林奇本人及其作品,而不是去做定义,这也就是林奇本人常说的“做梦的空间”,这种说法就是为了鼓舞那些未知和不可知。

目录

1 头号怪咖 2 三种美国观 3 大天空之乡 4 工业之都 5 头一部电影 6 内心世界和外部宇宙 7 天黑黑 8 欢迎来到双峰镇 9 《双峰》归来 10 坏思想 11 梦碎大道 12 统一场域
展开全部

节选

在大卫·林奇的创作生涯中,有四个转折点,这四个决定性的时刻让一个平平无奇的爱尔兰姓氏变成我们这个时代的形容词。 1961年: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一个女孩把十五岁的大卫·林奇介绍给了一个叫托比·基勒的男朋友。基勒的父亲布什内尔是一位画家,擅长画风景、静物和航海场景:就是那种挂在壁炉上的艺术品,质地尚可,销路尚佳。林奇在参观他的工作室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原来靠这个谋生是可能的。布什内尔·基勒给了这个男孩一本罗伯特·亨利的《艺术精神》。亨利是垃圾箱画派这一写实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这一画派喜欢表现灰暗的城市,崇尚“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信条。亨利也是一位很有感召力的老师(学生中不乏爱德华·霍普、乔治·贝洛斯这样鼎鼎大名的人物)。这本书是他的笔记和与学生对话的合集,除了技术指导之外,也有他关于艺术作为“我们*伟大的幸福”源泉的思索,还掺杂了一些激励性的话语(“创作出一些伟大的作品,孩子!”)。对少年时代的林奇来说,这本书几乎改变了一切,成了他可能从事这一行的象征。他决定把自己献给崇高浪漫的艺术事业,或按照他喜欢的说法,“艺术生命”。 1967年:林奇是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的一名学生,很巧,在1880年代,罗伯特·亨利也在这所学校就读。在宾夕法尼亚州落脚之前,林奇曾短暂地在波士顿的艺术博物馆学院求学,之后他曾计划前去欧洲师从表现派画家奥斯卡·柯克西卡,但无功而返。对于这个小镇青年来说,费城贫穷暴力的社会底层——尤其在林奇生活的那个破旧不堪的后工业社区——是一场噩梦,但也正是在那里他开始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立足,在那儿形成了他自己“*初的原创思想”。他的画作不管是字面还是形象上都变得越来越更阴暗。有一天下午,他正在创作一幅近乎全黑的画作,画面中是一个夜色中的花园,他感觉到有一阵风从油画布上吹来,似乎要搅动画笔下的树叶。他开始想:要是画移动起来会怎样呢?要是它们能发出声音呢?几个月后学校的年度比赛上,林奇提交了一个多媒体作品:他把定格动画投射在雕塑银幕上,画面中是一组面目狰狞的病人,胃里、食道里填满红色液体,他们纷纷呕吐,配以刺耳的汽笛声。他称这部电影处女作为《六人患病》。这部作品获得了一等奖。 1973年:尽管林奇很喜欢洛杉矶的新家——1969年,他与同为艺术家的妻子佩吉和刚出生的女儿詹妮弗搬到这里,在刚成立的美国电影音乐学院注册入学——对他来说,那段时间是他的人生低谷。他被**部剧情长片《橡皮头》旷日持久的制作过程搞得心力交瘁。时断时续、资金短缺的拍摄过程还将持续三年多。作为一个有家室的男人,这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也因为养家糊口的责任苦不堪言。他感到焦虑沮丧,常常发脾气。他妹妹玛莎推荐他试一下她几个月前开始练习的超觉冥想。超觉冥想的创始人是玛哈瑞诗·玛哈士,他是包括披头士乐队成员在内许多大明星的精神导师。对此林奇将信将疑,但他又很好奇,就去洛杉矶的超觉冥想中心走了一趟,在那儿一位指导老师——长得像多丽丝·戴,日后他还会想起这个人——分配给了他一段口诀,就是“声音—震动—思考”。二十分钟里他要集中精力,双眼紧闭。那种“纯粹至乐”的体验无与伦比,以至于他丝毫没有意识到时间的流逝。林奇是那种喜欢遵循习惯的人,他声称从那以后没有落下一堂课:一天两次,每次二十分钟。他把与日俱增“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归功于超觉冥想练习,每次静坐的时候,总会在身边放上一本记事本和一支钢笔。 第四个时刻更难定位。也许是在恶评如潮的《沙丘》之后,这部片子促使林奇放言如果*终剪辑权不在他手里,他宁愿一部电影都不拍。也可能是在意外大获成功的电视剧《双峰》被停播之后,此事导致林奇在一块木板上用大写字母写下“我永远都不会涉足电视业”。(日后他会不止一次食言。)又或许这个时刻来得更早,就在他由画画这种个人艺术转向电影这种集体艺术的过程中,尽管林奇拍电影时也像画画那样掌握绝对的控制权。或甚至比这还要早,那个东游西荡的童年时期,蒙大拿的美国西部历史、个人主义神话一直在他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不论是哪个时间点,即便从事电影这样一种工业化的媒介艺术,林奇依然意志坚定,在主流压力面前不随波逐流,自始至终只做自己。

作者简介

大卫·林奇(David Lynch)没法轻易定义,其作品也是如此。他是备受推崇的流行文化偶像,电影工业的局外人。林奇的电影取材于他的潜意识,并作用于观众的潜意识,彼此矛盾的情绪在他的作品中结合在一起,融汇成似曾相识却又有如迷一般不可解的影像。 丹尼斯·林提供了观照林奇及其作品的视角:经年累月的神秘与崇高之谜,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创造能量,美国观念以及善恶理论。本书的精神和它的主角是一以贯之的,给人暗示,而非提供明确答案,就像林奇本人所说,容许“做梦的空间”,呈现那些未知与不可知事物的魅力。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