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大都市区化进程——格局与机制研究

中国的大都市区化进程——格局与机制研究

1星价 ¥31.3 (4.6折)
2星价¥31.3 定价¥6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966257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
  • 页数:228
  • 出版时间:2020-01-01
  • 条形码:9787509662571 ; 978-7-5096-6257-1

内容简介

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50%,中国城市化特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大都市区化与城市群化成为主旋律。本书以中国大都市区化这个空间现象为论题,并结合上海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书在大量文献阅读基础上,运用相关数据库,在简析其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之上,重点研究了基于六普数据的中国大都市区界定方案、2000 年以来中国大都市区化的发展格局与演变、中国大都市区化进程中的产业空间重构与机制以及基于轨道交通大数据的都市区通勤与结构,从而揭示了中国大都市区化的发展格局与机制。

目录

**章 绪论
**节 研究背景
一、大都市区化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亚洲地区已成为世界城市人口增长的主战场,拥有较多特大城市
三、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都市区化现象初露端倪
四、“城市”及相关概念混乱,给学者的研究与政府的管理造成不便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丰富中国大都市区研究的理论成果
二、较好地反映中国城市的实际规模,便于进行比较研究
三、有助于城市的管理规划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三、研究框架
四、主要数据来源

第二章 大都市区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综述
**节 大都市区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一、发端与起源——大都市区概念在美国的形成与发展
二、借鉴与应用——其他国家对于都市区的界定
三、比较与总结——发达国家对都市区界定的特点
第二节 国外学者对都市区的相关研究
一、郊区的出现——都市区研究的早期萌芽(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二、郊区的填充——西方都市区研究的兴起(20世纪20~40年代中期)
三、郊区的蔓延与计量革命的爆发——都市区研究的快速发展期(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
四、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都市区——都市区研究的成熟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
五、文献评述与启示
第三节 中国学者对都市区的研究
一、对于都市区定义的理解
二、中国都市区的界定方案
三、关于都市区的发展阶段与空间结构研究
四、对于中国都市区形成机制的探索
五、其他扩展概念的研究
六、文献评述与启示
第四节 对大都市区基本内涵与特征的理解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都市区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构建
**节 都市区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传统的城市化发展空间阶段论——都市区演化的一般模型
二、Desakota——亚洲人口稠密区都市发展的特殊形态
三、工业一城市区位论——全球化时代从劳动空间分工视角看当代都市区的形成
四、城市增长机器——从政治经济学与行为者的角度诠释都市区发展
五、为增长的规划——“后郊区化”时代的都市区
第二节 全球化、郊区化、城市化与中国大都市区的形成
一、全球化的劳动分工——中国都市区形成的宏观背景
二、郊区化与城市化——中国都市区形成的双重动力
第三节 政府、企业、个人——中国都市区形成的重要行为主体
一、政府
二、企业
三、个人
第四节 中国的都市区化进程——理论框架建构与实证设计
一、中国都市区化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
二、实证设计逻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六普”数据对中国大都市区的界定
**节 中国城市地域相关概念
一、建成区
二、城区与镇区
三、市区
四、郊区
第二节 中国城市规模的统计口径
一、中国城乡人口划分标准变迁
二、中国常用的城市人口统计口径及存在问题
第三节 基于“六普”数据对于中国大都市区的简化界定方案
一、“六普”对城乡人口划分的新变化
二、基于“六普”数据的大都市区界定方法
三、四种特殊形态的都市区
四、界定结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000年以来中国大都市区化的发展格局与演变研究
**节 总体情况
第二节 人口规模结构特征
一、总体特征
二、大都市区的人口规模分布分析
三、与其他统计口径下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人口就业结构与功能专门化特征
一、人口就业与城市职能
二、主要方法与数据来源
三、分析结果
第四节 空间发展格局——现状与演变
一、大区域层面
二、省域层面
三、市域与都市区内部结构
四、都市区化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初步探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大都市区化进程中的产业空间重构与机制——以上海为例
**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与都市区发展
一、上海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回顾
二、上海生产力布局和大都市区空间变化
第二节 上海都市区制造业企业的空间发展格局与演变
一、上海工业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
二、研究数据与基本思路
三、总体发展情况
四、制造业企业的距离分布特征
五、制造业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六、上海大都市区制造业企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
七、上海大都市区制造业经济空间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上海都市区现代服务业的宅问格局与集聚
一、研究数据与方法选择
二、总体发展情况
三、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距离分布特征
四、上海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变动特征
五、上海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空间集聚特征
六、上海现代服务业企业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分析
第四节 上海都市区产业空间重构特点的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轨道交通大数据的都市区分析——以上海为例
**节 研究背景与基础
一、2000~2010年上海人口的变动及郊区化
二、研究的主要基础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通勤0D的识别方法与可视化处理
三、中心性指标——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借鉴
第三节 上海都市区通勤特征的分析
一、职住地的识别与特征
二、通勤OD特征与可视化
三、主要居住地站和就业地站通勤分析
四、通勤网络节点的度数中心度、点出度与点入度分析
五、基于轨道交通通勤的上海核心都市区范围
第四节 从上海看都市区的中国化特征
一、中心城建成区向郊区的蔓延
二、离心方向通勤流的产生
三、突破地区(地级以上)行政界线的情况不普遍
四、中国都市区的一般空间结构模型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节 主要结沧
一、都市区可以较好地反映城市实际发展规模,中国城市的都市区化现象开始显现
二、中国都市区化进程具有“规模大型化”“功能高端化”“区域差异化”等趋势
三、产业空间分工推动了都市区外围地带的城市化过程
四、现代服务业的中心化与居住的郊区化促进都市区通勤流的产生
五、中心区、通勤区与一般外围地带构成了中国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三个层次,“核心都市区”逐步扩展
六、中国都市区发展的行政化色彩较强
第二节 主要启示
一、都市区外围地带应当成为疏解特大城市中心区人口的主要载体
二、融入全球劳动分工有助于推动中西部都市区的发展
三、官方层面建立都市区普查体系意义重大,并可作为界定城市群的基础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张欣炜,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博士,曾在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工作,现就职于上海楷林楼宇科技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与区域经济。在《地理科学》等核心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