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苴却记

苴却记

1星价 ¥27.4 (5.5折)
2星价¥27.4 定价¥49.8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218655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24
  • 出版时间:2020-03-01
  • 条形码:9787222186552 ; 978-7-222-18655-2

本书特色

书稿是作者四五年来在《彝族文学》《金沙江文艺》《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报刊上发表的文学作品的集结。全书共分“苴却钩沉”“苴却风闻”“在苴却记”“出苴却记”和“苴却后记”五辑,四十三篇。每一篇都有着非凡的一面,如《洞穴里的村庄》《打米嘎列的炊烟》《灰坝崖画》《金马碧鸡故地考辨》等篇,可看出作者深深地爱着脚下的土地,在历史和现实中,认识家乡,认识红土地,认识自己。每一篇的文字简洁细腻,真情流露溢于言表。

内容简介

  《苴却记》分为“苴却钩沉”“苴却风闻”“在苴却记”“出苴却记”和“苴却后记”五辑,凡43篇。这些作品的篇幅长短不一,长的两三万字,短的四五百字,都是近四五年来在报纸书刊上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这些散兵集结,是一种结束,也是另一种开始。

目录

**辑 苴却钩沉
洞穴里的村庄
打米嘎列的炊烟
灰坝岩画
金马碧鸡故地考辨
武侯问路此南征
探寻苴却*古老的县城
从微州到伽毗馆
苴却簧学庙四百年记
仁者张迎芳
苴却的背影
苴苴的云彩

第二辑 苴却风闻
风闻三则
风吹过火把
偷哥
猛虎坪子
沈家坪
阿尔卑斯彝族

第三辑 在苴却记
苴却小记
苴苴异俗记
爬百草岭记
好一汪清柔碧水
热水塘
谢腊班三界
漏天
赛装去哟
绣娘村的绣花节
打板栗
猴子

第四辑 出苴却记
雁塔之春
千年华竹
香河盐影
走进吕交城
不虚双柏行
和于坚在通海
河口
落恐山记

第五辑 苴却后记
情悟天钧
——“永仁文学丛书(2013)”后记
春风又绿
——“永仁文学丛书(2014)”后记
苴却钩沉
——2015年永仁文学作品集《古道钩沉话苴却》后记
不拔的老张
——《乍石地名考释》序
苔花绽放
——2016年永仁本土作者文学作品集《苔花》后记
阳光照耀
——《文化楚雄·永仁》后记
苔花点点
——2018年永仁本土作者文学作品集《苔花续编》启范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苴却记》:  洞穴里的村庄  知道永仁有个大石门,是在永仁在了20年以后的事情。在闲散的羊群后面,在茎叶精壮的苞谷地边,在新修的乡间公路上奔驰的汽车里,看大石门村必须俯视。那天,天空万里无云,阳光铺天盖地,我**次见到大石门村这样的村庄,恍若天外来客。  这是一个位于地面以下的村庄,锲而不舍的流水硬生生把地面切割开来,切出一条叫作江底河的河流。在大石门,江底河河道曲折回旋,刀削斧劈的两岸山崖灌木横生,时有猴群出没。我们慕名来到这里,是听说这里在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了半穴居遗址,取名大石门半穴居遗址。遥想远古时代我们祖先的居住情况,有点穿越的味道。恶补些这方面的知识,知道在漫长的居住史上,人类的居住方式,先是构木为巢,后是住进山洞,地穴、半地穴,再后来在地上建房造屋居住,其中的筑巢居住和洞穴居住就是我们常说的巢居和穴居。巢居和穴居是人类早期的两种主要居住方式,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子在《五蠢》里用“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离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的文字记载了上古时期人类的巢居情况,更早的《庄子》也有“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的记载。韩非子和庄子都是两千多年以前的先哲,而在成书远远早于韩非子和庄子的《易经》里还有“上古穴居而野处”的记录,说的是在上古的时候,人们在野外生活,在洞穴里居住。从早期人类的北京周口店遗址、山顶洞穴居遗址开始,原始人居住的天然岩洞在辽宁、云南、贵州、湖北、浙江等地都有发现,可见穴居是当时的主要居住方式,它反映了早期人类的居住和生存状况,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种客观存在。随着生产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居住方式从穴居发展到半穴居,*后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但是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特别是在边远偏僻的山区,利用洞穴居住作为当地人的一种居住方式而存留下来,因而有种活化石的味道,只不过在天然洞穴里面增加了人工加工的内容。江底河大石门村的半穴居遗址就具备了这样的特征。遗址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宜就镇潘古里村委会大石门村东南面的山崖上。这里地处漠北,属于金沙江水系的江底河在洞穴遗址与村落之间流淌。  下到河底,来到洞穴前,抬头望天,有种井底之蛙的感觉。井底的大石门半穴居遗址,在一面陡峭的山崖上,从洞穴口上到山顶三十来米,下到河底三四米。岩洞洞腔很大,可容纳数十人居住,当地人叫它大石门岩洞。现在的洞穴口有竹木和土石遮拦着,里面有的地方还分为上下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喂养牲畜,人、畜混居的迹象明显。很显然,这是当代人居住迁移以后遗留下来的。在江底河的大石门河段,小一点的洞穴还有好几个,都有人居住过的痕迹。不知道在哪朝哪代,穴居的村民凿开石门,改直河道,在弯曲的那段曾经的河道里填土造田,竟然有几十亩之多,成为他们的衣食之源。据当地人讲,大石门洞穴一直以来都有人居住,*后一户人家是1995年才从洞穴里面搬迁出来的,这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走马镇锁坪村在解放初期还有人“依树积木”而巢居树上十分相似。  “巢居”是在树上架木为屋,因形似鸟巢而得名。而巢居由于其易毁性而很难找到原始遗存。穴居则不同,其居住情况容易形成文化遗存而成为文献记录的实物证据。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河南安阳县小南海洞穴遗址,就是因为有厚达6米的5个文化堆积层而受到世人瞩目。在文物普查中,专家认为大石门洞穴具备原始人居住的一切可能性,但是人们在里面居住一直持续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早期人类居住的遗迹可能遭到严重的破坏。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对洞穴的发掘工作还没有列入议事日程,以至于里面柴棒杂乱,粪便堆积,落叶和干草到处是,只有那些岩洞顶板上的驳杂烟迹,似乎还弥漫着历史与岁月的声音。由于没有经过有关专家组织的科学发掘,大石门半穴居遗址的谜团依然留在洞穴里。  谜总是有趣的,更有趣的是不少汉字都蕴含着穴居信息。  ……

作者简介

  文芳聪,彝族,云南元谋县人,现在永仁县文联工作,曾获云南省文学期刊优秀编辑奖。业余写作,有诗歌、散文和小说发表、出版、获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