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国家政治能力建构的逻辑

现代国家政治能力建构的逻辑

1星价 ¥71.9 (2.9折)
2星价¥71.9 定价¥24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8162303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2册(612页)
  • 出版时间:2020-03-01
  • 条形码:9787208162303 ; 978-7-208-16230-3

本书特色

如何进一步改革、完善我国政制,是党、政府、学术界正在努力探索和深入研究的综合性大课题。但在今天的研究中,国家政治能力建设被相对忽视。
本书认为,政治能力建设这个课题,对于今天的国家建设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针对的是现有基本范式的缺陷:民主与专制过于形而上的务虚;国家能力太宽泛;新权威主义本质是:政治建设先等一等,等经济、社会改革到一定程度再进行;党内民主对今天中国而言,实际只是政治能力建设的一个子课题。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探讨了国家政治能力构建的内涵、特征及价值导向,主要是从理论和他国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角度来研究。下编选取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一些较有特殊性的历史时段,从历史、现实角度来研究中国政治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上编探讨了国家政治能力构建的内涵、特征及价值导向 (如自由、民主、共和、公正、法治等) , 主要是从理论和他国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角度来研究 ; 下编选取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一些较有特殊性的历史时段, 从历史、现实角度来研究中国政治发展。

目录

导论(上)1 一、 问题提出与概念界定1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4 三、 从现有理论缺陷看本研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6 四、 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4 五、 本研究创新15 六、 研究方法16 **章现代国家诞生与政治能力建构19 一、 民族国家是“现代性”时代潮流的产物19 二、 主权、战争、军事技术进步与民族国家诞生29 三、 现代国家本质是“民族—国民国家”34 四、 民族主义本质:增强国民“国家认同”41 五、 现代国家特质及其革命性进步46 六、 小结58 第二章现代国家政治能力建构与政治合法性63 一、 政治合法性概述63 二、 传统政治合法性建构66 三、 现代国家政治合法性对传统政治合法性的超越:人民主权
72 四、 人民主权与代议制民主75 五、 现代国家政治合法性建构:绩效主义与规范主义有机
统一81 六、 小结89 第三章政治能力建构与“国民性”93 **节“人性”根本特质94 一、 传统政治理论对人性的认知94 二、 人性根本特质是“欲望”98
第二节现代国家“国民性”分析104 一、 公民104 二、 “群体人”105 三、 政治“权力人”107 四、 现代国家政治能力建构如何制约、引导“国民性”110 五、 小结116 第四章政治能力建构与社会119 一、 社会与政治权力的相互重构120 二、 “家国同源”社会结构与政治权力125 三、 现代性社会基本特征126 四、 现代性社会与现代国家政治建构132 五、 落后社会结构对现代政治建构的“扭曲”134 六、 政治权力“宰制”社会的后果138 七、 现代国家政治能力建构如何培育良好社会基础143 八、 小结148 第五章现代国家政治能力的四大基础能力建构152 **节对武装力量的控制能力152 一、 武装力量从家族“私器”到国家“公器”152 二、 武装力量失控的危害155 三、 武装力量专业主义的现代控制156 四、 部分国家武装力量的“异化”158 五、 中国共产党“党指挥枪”与现代国家政制建构161 六、 现代国家武装力量控制能力建构要坚持的基本原则165 七、 小结177
第二节政治“权力人”选拔、监督能力180 一、 人类社会精英主导现实181 二、 政治权力人选拔机制对社会、经济形态的形塑186 三、 政治“权力人”选拔与国家兴衰189 四、 政治“权力人”培养、选拔与约束194 五、 西方政治“权力人”选举体制分析209 六、 现代国家政治“权力人”选拔、监督能力建构要坚持的
基本原则216 七、 小结217
第三节合理吸收与配置社会资源的能力218 一、 社会资源吸取与分配能力基本组成220 二、 社会资源吸取模式变化对政治、社会结构变迁的
巨大影响222 三、 税收、预算体制演进,是认识现代政治体系建构的钥匙225 四、 社会资源吸取、分配能力与近现代英国的强大227 五、 社会资源吸取、分配能力建构失败与法国大革命236 六、 合理的税收与预算体系建构是核心242 七、 现代国家货币掌控能力与国家兴衰252 八、 合理的社会资源吸取与分配能力建构要坚持的
基本原则260 九、 小结262
第四节对行政机构的监督、控制能力262 一、 对行政机构的监督、控制是现代国家政治建构的
重要环节264 二、 行政机构官僚主义通病266 三、 现代国家政治权力如何控制、监督行政机构269 四、 我国对行政机构的监督、控制能力亟待完善271 第六章现代国家政治能力三大政治领导力建构279 **节政治领袖、政党、民意代表机构政治领导力281 一、 政治领袖政治领导力281 二、 政党政治领导力282 三、 民意代表机构政治领导力288 四、 政治领袖、政党、民意代表机构三大政治领导力的
组合逻辑291 第二节政治领导力建构失败与苏联崩溃291 一、 民意代表机构(苏维埃)政治领导力“虚化”292 二、 政治领袖领导力“异化”296 三、 政党政治领导力“官僚化”305 四、 小结313 第七章现代国家政治能力建构集成318 **节现代政制概述318 第二节现代政制价值基础322 一、 自由323 二、 民主324 三、 共和330 四、 公正332 五、 法治332 六、 基本价值底线:尊重生命339 七、 小结339
第三节现代国家政制建构的经验教训340 一、 德意志第二帝国政制建构经验教训340 二、 魏玛德国政制351 三、 今天德国政制对历史教训的反思362 四、 日本帝国政制建构经验教训364 五、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政制建构375 六、 中央与地方纵向权力体系建构384 七、 现代国家政制建构基本原则392 八、 小结396
导论(下)1 **章皇权体制政治能力建构及其演变4
**节皇权王朝政治形态4 第二节皇权体系价值观念与合法性建构15 一、 皇权建构终极理论基础——“天命”(授命)说15 二、 皇权与纲常名教26 三、 君权制约虚化29 四、 儒家理论政治化的贡献与缺陷32 第三节皇权与社会34 一、 西汉到魏晋的皇权与社会结构重心36 二、 魏晋中后期、隋唐、五代十国门阀豪族的衰亡43 三、 西魏到隋的社会结构分析51 四、 北宋到明清的皇权与社会结构重心57 第四节皇权与武装力量控制64 一、 两汉到五代十国,皇权对武装力量控制65 二、 北宋后皇权与武装力量控制70 三、 皇权与武装力量控制变迁的历史影响73 第五节皇权对“政治权力人”的选拔与制约74 一、 战国“政治权力人”选拔75 二、 西汉到魏晋“政治权力人”选拔77 三、 隋唐到明清“政治权力人”选拔81 四、 皇权对官僚的制约85 五、 皇权对官僚制约为什么失败89
第六节皇权与财税92 一、 皇权财税体系基本性质:压榨、精粹体制93 二、 土地、赋税制度演变102 三、 赋税制度与“皇权不下县”109 四、 土地、赋税制度变革与社会结构变迁111 五、 皇权财税与货币115
第七节皇权领袖领导力与制度领导力120 一、 皇帝与皇家121 二、 皇权与相权124 三、 皇权与宦官128 四、 皇权与地方权力131 五、 皇权日益走向专制与时代大势132 第八节明清时代中国,为什么难迈入工业文明138 一、 进入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需要什么要素条件140 二、 皇权任意改变规则,有效市场无法形成146 三、 公司兴起与近现代资本主义151 四、 公司为什么在皇权时代无法产生154 本章小结165 第二章清末到北洋民国:千年未有之变局183
**节皇权体制基础崩溃183 一、 自绝于人类历史发展大势186 二、 清政府“私”心至上,不愿为向民族、国民国家转型
让渡权力190 三、 武装力量私人化194 四、 清廷财税能力消亡196 五、 “政治权力人”选拔权弱化200 六、 废科举与士绅群体分化201
第二节北洋军绅政权:落后社会结构、思想与枪杆子的纠结204 一、 北洋民国:武装力量失控与地主士绅复合体206 二、 派系政治与政治“权力人”选拔机制扭曲211 三、 社会资源吸取能力丧失,对国家发展的戕害214 四、 北洋民国政治权力无社会根基219 本章小结221 第三章国共两党政治能力与1919—1949年的中国227
**节价值理念突破与国共两党诞生230 第二节国共两党组织领导力的发展演变233 一、 国共两党成立及其组织、纪律234 二、 国民党组织的复杂与指导思想的混乱241 三、 共产党组织的纯粹与指导思想的成熟、统一248 四、 蒋介石与国民党组织领导力蜕化260 五、 共产党领袖集团成熟与组织领导力的强化273 六、 共产党组织领导力源于其是一种全新的现代政治力量277 七、 苏共错误指挥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失败283
第三节社会结构、土地革命与国共两党286 一、 清末、民国农村衰败与失序288 二、 国民党与民国农村293 三、 中国共产党与土地革命295 四、 土地革命与解放战争304
第四节财税能力与国共两党313 一、 财税能力与国民党314 二、 财税能力与共产党325
第五节武装力量建设、控制与国共两党331 一、 共产党对武装力量的控制332 二、 共产党武装力量与现代政治理想337 三、 党与武装力量的人事、纪律340 四、 党群关系与武装力量战斗力342 本章小结349 第四章一元化体制与旧邦新造(1949—1979)370
**节新中国政治能力与一元化体制372 一、 社会主义理想与一元化体制372 二、 一元化体制建立的时代逻辑377 三、 中国大历史与一元化体制388 四、 一元化体制日益强化的动因390 第二节一元化体制与工业化巨大成就396 一、 新中国工业化的生产力逻辑398 二、 如何认知新中国前30年工业化历程的艰辛403
第三节一元化体制与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发展成就409 一、 教育、医疗成就410 二、 基础设施成就414
第四节中、印政治能力与发展成就比较417 一、 印度政治权力与传统社会结构417 二、 传统社会结构对印度政治权力的“绑架”422 三、 印度政治权力长期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心无力”424 四、 印度政治能力软弱根源429 本章小结432 第五章改革转型期中国的政治能力建设(1979—2009)443
**节现代国家政制初具444 一、 一元化体制消解与经济、社会、思想变革445 二、 改革、建构现代政制基础能力450 三、 逐步完善领袖、政党和国家制度政治领导力建构451
第二节改革转型成功的逻辑453 一、 来之不易的独立国权453 二、 新中国前30年打下的基础454 三、 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454 四、 如何认识新中国前30年与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
关系456
第三节国家发展新阶段对政治能力建构的新要求458 一、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需要政治能力建设支持458 二、 价值观念建构离不开政治能力建设469 三、 社会发展需要政治能力建设支持471
本章小结472 第六章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政治能力
建设(2012年至今)474 **节新时代党的建设新要求478 一、 思想建设和理论建设478 二、 党与民众联系机制建设481 三、 规章制度建设484 四、 领袖集团建设485 五、 纪律建设486 六、 组织建设489 第二节党的领导执政体制与政制建构新要求491 一、 党对行政机构的领导492 二、 党对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494 三、 党对司法的领导496 四、 党对社会的领导496 第三节新时代政治能力建构的伟大举措498 一、 党的建设499 二、 党的领导执政体制与政制建设505 第四节新时代我国政治能力建构的几点思考510 一、 从世界大视野,深刻认知我国政制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
重要性、合理性510 二、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从以放松、解构为
主路径,转变为以规则、规矩为主路径513 三、 “党内民主”要慎重513 四、 建构科学的国家重大决策机制515 五、 人大职能应强化516 六、 建构中国政治话语体系亟须解决的问题517 第七章当代中国政治能力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521
**节寻求文化、民族、国民国家的统一522 一、 文化国家特性应高于民族国家特性522 二、 文化的强韧性、独特性与文明的时代性、普遍性525 三、 文化的哲学本源533 四、 中华文化演进与儒家思想536 五、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541
第二节价值观念建设基本原则544 一、 价值观要有时代先进性和良善性545 二、 大胆吸收人类文明发展成果,批判、继承传统思想546 三、 价值观要有超验性(神圣性),也要有底线550 四、 要实现政治、社会、经济价值观兼容552 五、 价值观推广、传承要落实到可操作的细节,要有载体554 六、 官员道德素质是首要555 第三节社会建构基本原则555 一、 中国传统社会特质556 二、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阶段与风险557 三、 要澄清一种认识误区559 四、 社会建构基本原则560 第八章当代中国政治能力建构: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
有机统一568
**节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有机统一的基本前提569 一、 深刻认知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569 二、 确立法治基点与政党中轴571
第二节如何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有机统一575 一、 处理好党的领导与国家政权关系,防止党的官僚化575 二、 真正落实宪法权威,使法治成为制度建构、运作基点576 三、 将党的领导力与人大(政协)领导力结合起来578 四、 现阶段基本任务:建构政治职能分工机制,完善干部队伍
建设机制581
第三节调整央、地层级结构和地方治理体系586 一、 中国央、地体系弊端587 二、 改进央、地纵向权力体系应坚持的原则590
本章小结596 总结(下)600 后记611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丁冬汉,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比较政治制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观察》、《思想理论教育》、《社会观察》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其中核心期刊十几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