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大学》人生大学问

《大学》人生大学问

1星价 ¥25.0 (3.2折)
2星价¥24.2 定价¥7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604418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447页
  • 出版时间:2012-03-01
  • 条形码:9787506044189 ; 978-7-5060-4418-9

本书特色

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汉·郑玄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宋·朱熹 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 ——明·王阳明 中国政治哲学谓其*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过,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孙中山 不悟六经宗要,读《大学》可悟其宗要。不得六经体系,读《大学》可得其体系。 ——熊十力

内容简介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 解读了《大学》中蕴涵的深刻人生哲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 使中华文明得以绵延发展 ; “五经”的形成及其思想意义等。

目录

前 言
题 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使中华文明得以绵延发展
二、“五经”的形成及其思想意义
《周易》,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哲学之源,辩证法之母,古代智慧的高度浓缩
《尚书》,中国**部政治文献汇编,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基础指南,儒家学说的思想本原
《诗经》,中国**部诗歌总集,重要的历史文献和儒家经典
《礼记》,中国**部礼仪论文总集,约束规范中国数千年的经典
《春秋左传》,中国**部编年体史书,儒家重要经典

三、“四书”的形成及其思想意义
《论语》,儒学的源头,修身、齐家的“圣经”,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大道理
《孟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元典,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与大丈夫精神
《中庸》,中国*早*精密的哲学著作,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人生大智慧

四、《大学》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宝典
《大学》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宝典,是修己以安百姓的大学问
《大学》是建筑儒家思想宫殿的蓝图和施工程序
《大学》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家通往*高理想的必经之道
《大学》的“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五、“大学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
中国古代的小学学什么
“大学之道”,是教育的总规律、总目的、总目标、终极纲领

六、程朱理学,修正的儒家思想,朱熹对《大学》的阐释
程朱理学,修正了儒家思想

七、“在明明德”,是“内圣外王”之道的“内圣”之道
“在明明德”,是继承发扬先圣高尚的品德品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往“内圣”之道

八、“德”,是“知、仁、勇”,天下之三达德
知,是知天、知地、知命、知性、知道、知德、知教、知人、知已、知物、知进退、知取舍、知可为、知不可为
仁,是把自己当人也把别人当人;爱自己也爱别人,爱人也爱物;*终达到和天地万物内外的和谐
勇,是一种勇气、能量、能力、魄力、气势,一种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九、“在亲民”,是“内圣外王”之道的“外王”之道
“亲”,是把天下被统治者当做亲人对待
“民”,是天下被统治*底层的劳苦大众

十、“三皇”、“五帝”是“亲民”的楷模
“在亲民”,是亲民、爱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外王”之道

十一、“在止于至善”的终极目标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止”,是*终极的目标和*终的目的地
“至”,是*理想的居所和*美好的精神境界
人类活动的一切目的,是为了达到*美好的物质生活,*理想的精神境界;终极目标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在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

十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前提是实现“小康”社会
十三、“七证”的修养功夫,是通往“止于至善”的精神范畴
“知”,是知道自己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止”,是知道自己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定”,是量力而行后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静”,是大自然中万物繁荣昌盛,万类长天竞自由的状态
“安”,是安稳不动如山的追求“在止于至善”的境界
“虑”,是谋划周密的思考,为了达到目的周密严谨的谋划
“得”,是在“外得于人,内得于己”过程中的行有所得

十四、物有本末,就是不能本末倒置
“物”的本义是牛,引申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总和
“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部,引申为事物的根源或根基
“末”的本义是树梢,引申为事物的末梢和终极,*终的目标和结果
“事”,就是人类的一切事物
“终”的本义是丝线缠到*后打的结,引申为结果和*终目的
“始”的本义是女子的初生,引申为*初的开端和原因

十五、格物之道,是探索运用万事万物规律的过程
“格物”的*好方法,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之”,力求了解、认识、掌握宇宙间万事万物更多的知识
“审问之”,详尽、周密、慎重地追根求源

十六、慎思之道,是谨慎细心持重,力求正确无误
“慎思之”,对已掌握的知识要谨慎地思考,细心地推敲,力求正确无误
“明辨之”,明察秋毫,明辨是非对错,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
“笃行之”,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十七、致知之道,是探索、追求、接近、把握、运用真理的过程
人的知识是“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的总和
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生活着的人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好好地活着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更好、更充实、更自由、更有尊严地活着
天,人类所处的大环境,是不可思议改变人命运的力量
命,左右人命运的大趋势,是不可思议左右人命运的力量
地利,指所居住、生存、发展空间的有利环境
人和,是民心所归,与民同乐,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和谐发展,荣辱与共

十八、要知人和人性,知天和天命
天命,人对之以为无可奈何的必然性命运
人性,指人类的本能、本性、本色、本质

十九、道为大路,德为行路,天道是人类共生共存共发展之路
天道,就是人道,人类共生、共存、共发展之道
德行,道为大路,德为行路。德行,是人生路上一往无前的笃行和实践精神

二十、诚意之道,就是不欺人,不自欺,慎独
“慎独”,一个人在无人监督、独处闲居时的严格自律和谨慎

二十一、正心之道,是不受私欲的支配,保持内心的客观公正
“正心”,是不受情感和私欲的支配,保持内心的客观公平公正
正心的标准,是以人为本;正心的目的,是亲民爱民

二十二、修身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
“修身”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的程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是修德,是“修己以安百姓”;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造福于民的本领

二十三、修身的目标:由“内圣”到“外王”
圣人:丰功伟绩、彪炳千秋

二十四、争取做君子,力争做成人
贤人:德才兼备,丰功伟绩,万世敬仰,名垂青史
君子:自强不息,意志坚强,厚德载物,身体力行,修身养性,从善如流
成人:清廉无欲,聪明睿智,勇者不惧,多才多艺,约之以礼,和之以乐,舍生取义,穷且益坚

二十五、做有恒者、善人,远离真小人,慎防伪君子
善人:善良、怜悯、有同情之心,勤学好问,乐善好施,助人为乐
有恒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小人:巧言令色,谄媚取宠,言而无信,反复无常,忘恩负义,以怨报德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主要看是否见利忘义
真小人与伪君子的区别:真小人易被人看透,伪君子难以辨清
伪君子:冠冕堂皇,口蜜腹剑,包藏祸心,深藏不露

二十六、修身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二十七、修身需自勉、自强、自知、自信、自得、自乐
二十八、齐家之道,家的含义
什么是家?家的产生
《大学》中的家,应为卿大夫之家
二十九、齐家,以公平公正之心治家,以孝悌之道齐家

三十、男婚女嫁,人之大伦,家的开端
婚配:门当户对为佳,郎才女貌为好
择偶:择妻,要以德、貌、才为序;择夫,要以德、才、貌为序

三十一、勤俭,持家之本
家和万事兴;和谐,兴家之本
婚姻:婚,古代黄昏时分举行婚礼;姻,因婚姻结成的亲戚,称姻亲

三十二、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诗书,起家之本;教子,延家之本;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善教:是因材施教的兴趣激励,是润物无声的启迪规矩

三十三、百善孝为首,百孝顺为先
孝悌,是齐家之本

三十四、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治国目的:使国强民富、民主公正、文明尊严、幸福和谐安康、持续发展
圣人治国:不法古,不修今,当时而立功,在难而能免
“三皇以道治;五帝以德化;三王由仁义;五霸用权谋;后代多用法治”

三十五、治国之道,因时而变
墨家治国:提倡兼爱和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从根本上富国强兵

三十六、王道及王道的治国思想
王道为政:以不扰民为安,以不取民为与,以不害民为利,以行所无事,为民兴利除弊
能使天下者,惟神、惟德、惟惠、惟威

三十七、霸道与王道的区别
王者之政化之,降心服志也
霸者之政威之,强国之政胁之
治国首在安民,安民首在公平公正
依法治国是根本

三十八、恩威并济,赏罚并用,群策群力,众志成城
恩威并济、赏罚并用是治国良策
以术治国,提高执政能力
依靠人民,群策群力,众志成城,乃治国之道

三十九、以势治国,公生明,廉生威
君主要以身作则,恩威并用,言而有信,才能威服天下
使人威之,不若使人愧之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顺民心者得天下,顺民欲者得民心

四十、中国传统文化的治国思想
重民:食为民本,民为国本,国为君本;民富国强,民安国安,国安君安
变革:法无常,近民为要,要与时俱进

四十一、法家:依法治国,赏罚分明,刑罚为主,以礼辅助
管子治国:以民为本,依法治国,严刑重赏,礼法并用,加强君权,寓兵于农,民富国强
商鞅治国:变法图强,重视农业,重刑厚赏,重视战争,统一民心制度
韩非治国:以法为本的法治,法、术、势的结合。法,是规矩、准绳;术,是
国君驾驭群臣的手段;势,是国君的权威威势;强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权
资本主义法治:通常包括议会制度、普选制度、两党或多党制度,提倡人权和民主等形式
社会主义法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民主与法
制相辅相成,其根本任务是打击敌人、保护人民,保障社会主义秩序,建
设社会主义,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四十二、儒家治国:主张“德治仁政”,崇尚“礼乐仁义”,
提倡“忠恕中庸”
儒之始祖——周公:制定礼乐,推行仁政,礼贤下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孔子的思想:“仁爱”、“忠恕”、“仁政”、“君臣”、“秩序”
孟子的思想:是君仁臣义,尊贤使能,以民为本,统一天下的“王道”和
“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性善论”的哲学思想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礼(制度),义(伦理),法(刑罚);哲学思想是“性恶论”和“人定胜天”

四十三、墨家“兼爱”的“人治”;道家“顺其自然”的“道治”
墨子思想的总纲:“兼相爱,交相利”;政治思想:“尚贤、尚同、非攻”;经
济思想:“节用、节葬、非乐”;宗教思想:“天志、明鬼”
墨子以“三表”,即“历史经验,人民的评判,国家人民的利益”,作为判断是非对错真假的标准
道家治国:“无为自化,清净自正,修身养性,无为而治”的“道治”
列子治国: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治”
杨朱治国:“全性葆真”,“利己,不损人”,与庄子的“遁世”相似

四十四、老子“无为而治”;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老子的“无为自化,清净自正,顺其自然”;“以弱胜强”;“无为,不争”
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物我两忘”,“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四十五、法家以法治国,儒家以礼治国,墨家以人治国,道家以道治国
儒家“仁政”、“礼乐”、“忠恕”、“中庸”、“圣君”、“王道”的“礼治”
法家“依法治国,赏罚分明,刑罚为主,以礼辅助”的法治
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以人为本”的“人治”
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道治”

四十六、“平天下”之道,追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之道
平,是普天下受压迫穷人的追求和理想
天下,古指全中国,现指全世界;平天下,指平定天下或使天下太平
领导要起楷模和表率作用,才能治理好国家和处理好复杂的各种关系
圣人无心,以天下民心为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天命,乃人心民意,治国要以人为本
当政者要以诚信立身,取信于民;“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絮矩之道”是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政治家要以仁德施政,治国要开源节流,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科学发展观
附原本(古本)《大学》原文
展开全部

节选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定,则不得其正”。就是说一个人在愤怒时特别是在极度的愤怒之下,是很难保持理智、客观、公正地思考问题,把握事情的真相。愤怒之下作出的决策难免会有出入,甚至导致决策严重失误,给国家、民族、事业、家庭和个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为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并断送了国家命运的悲惨结局。  关羽是三国名将,勇冠三军,不仅被中华民族所崇拜,还被东南亚和朝鲜半岛的人们所崇拜,至今他的庙宇香火不断。然而,关羽目中无人,他眼中只有刘备和张飞所谓“桃园三结义”的小圈圈,他一开始排斥诸葛亮,继而又排斥老将黄忠和马超等人。关羽在对待盟国东吴的孙权、鲁肃也是如此。  东吴君主孙权欣赏关羽的英勇,又有结盟蜀汉的思想,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关羽之子,这本来可以亲上加亲,有利于盟友亲密相处,有利于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然而关羽却说“虎子焉配犬女”,侮辱了作为一代君主孙权的人格,拒绝了孙权的一片好心,惹恼了孙权的英雄之心,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致使孙权派大将吕蒙率兵袭击关羽驻守的荆州。由于关羽的自傲轻敌,结果败走麦城,只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关羽之死不大要紧,关键是他丢掉了蜀国东边的重要门户荆州,这个重要的军事战略基地和军事重镇,丢掉了抵抗东吴进军的一道重要屏障。  关羽*重要和*致命的错误,是他破坏了诸葛亮十二年前《隆中对》中的三国鼎立的军事、政治、外交的国家大战略。如果能像《隆中对》设计的,跟孙权保持联盟和睦的外交关系,三国的局面不是后来的情况。由于关羽不守“正心”的一时冲动,丢失了荆州,导致了自己身首异处,家破人亡,破坏了诸葛亮的基本国策,遂使三国鼎立的全盘战略成为泡影,怎不令人可惜可叹!  关羽由于不能“正心”,导致丢失了荆州,仅仅是蜀国厄运的开始。关羽的死,使刘备愤怒至极。刘备说:“朕自桃园与关、张结义,誓同生死,不幸二弟云长被东吴孙权所害,若不报仇,是负盟也。朕欲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生擒逆贼,以雪此恨。”刘备不昕赵云、诸葛亮等大臣的苦谏,执意出兵。  却说张飞在阆中,闻之关公为东吴所害,旦夕号泣,血染衣襟。诸将以酒劝解,酒醉,怒气愈加。帐上帐下,但有犯者,即鞭挞之,多有鞭死者。每日望南,切齿睁目怒恨,放声痛哭不已。  却说张飞回到阆中,下令军中:限三日置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入帐告日:“白旗白甲一时无措,须宽限方可。”飞大怒日:“吾急于报仇,恨不明日便到逆贼之境!汝安敢违我将令?”叱武士缚于树上,各鞭背五十。鞭毕,以手指之日:“来日俱要完备。若违了限,即杀汝二人示众!”打得二人满口出血,回到营中商议。范疆日:“今日受了刑责,着我等如何办得?其人性暴如火,倘来日不完,你我皆被杀矣!”张达日:“比如他杀我,不如我杀他!”  范、张二贼探知张飞醉酒的消息,初更时分,各藏短刀,秘入帐中,诈言欲禀机密重事,直至床前。原来张飞睡不合眼,当夜寝于帐中,二贼见他须竖目张,本不敢动手;因闻鼻息如雷,方敢近前,以短刀刺人飞腹。飞大叫一声而亡,时年五十岁。  刘备闻知张飞又被害,怒不可遏,亲率倾国之兵,讨伐东吴。后被东吴小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兵败白帝城,含恨、含羞,于白帝城托孤阿斗与诸葛亮,结束了英雄的一生。  由于关羽、张飞、刘备失去了理智和正心,加上极度的愤怒,导致了身败国衰的严重后果,应为后世人们牢记这血的教训。  以上是“心有所忿健则不得其正”的典型案例,因为有所愤怒则不得其正,导致关羽、张飞、刘备三国时期的著名英雄家破、身亡、国衰,破坏了整个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下面让我们来探讨,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前面已经说过:因为心里感到恐惧不安,就不能客观正确地评判是非真实的情况,特别是在战争前线更是如此。如我们常说的成语典故“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期,前秦国和晋国交战。前秦国苻坚率领大军攻晋。决战于淝水,史称“淝水之战”。前秦帝国大军在肥水西岸,严阵以待,晋军在淝水东岸驻扎停留,不能前进。前锋都督谢玄派人晋见秦阳平公苻融,说:“阁下孤军深入,却紧靠河边构筑阵地,这是要长期抵抗,不是要速战速决。如果贵国大军稍稍向后撤退,使我们渡过肥水,一决胜负,岂不是更好的策略?”前秦所有的将领都反对后撤,说:“我们人多,他们人少,只要守住河防,阻止他们前进,我们就万分安全。”苻坚说:“我们不妨稍稍后撤,使晋军渡河。等他们渡过一半时,我们放出铁骑冲刺,就地屠杀,没有不胜之理。”  苻融同意了苻坚的建议,遂后指挥大军稍稍退却,让出淝水西岸地带,容纳渡河的晋军。前秦大军遂向后移动,以便迎接晋军渡过河后决战,前秦前线的军队后退,而后军却不知情,认为前军已经大败,顿时军心大乱,拔腿就跑。顿时,秦军乱作一团,晋军乘胜追击,前秦军溃不成军。  ……

作者简介

郭庆祥,中华国学会主席,世界华人艺术家名人协会副主席,著名学者,国学家。 历任中学老师,生产队长,中型工业企业厂长,商业、文化、音像公司总经理,处长,编辑部主任,社长等职。 1986年起发表作品,1993年起出版《世界名人语典》、《生财之道》、《中国名校名师精讲系列丛书》;与人合编著《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全书》、《教育小百科词典》等大型丛书。 策划编辑的作品,五次荣获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八次荣获部级奖,多次被中宣部等五部委推荐为全国优秀音像、电子读物。 著有“郭庆祥国学经典系列”丛书。已出版《中华经典与智慧》、《(大学)人生大学问》、《(中庸)人生大智慧》、《人能弘道·(论语)详解》、《浩然正道·(孟子)详解》、《人生大道·(老子)详解》等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