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道路·文化建设卷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道路·文化建设卷

1星价 ¥38.2 (7.8折)
2星价¥38.2 定价¥4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812268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32
  • 出版时间:2020-05-01
  • 条形码:9787521812268 ; 978-7-5218-1226-8

本书特色

中国,作为亚洲的文明古国,有着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种类,不是一个本土化的范畴,特别是作为一个概念明确提出来源于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率先对本国的国粹、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了大力保护并进行了有益探索,随后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世纪下半叶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虽然我国明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在20世纪末,但从历史发展与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历史。“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溯源到原始先民的文化创造,如原始乐舞的表演、口头歌谣、工艺技能、图腾崇拜和巫术活动”[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43页。],故而追溯至此,中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约有两千多年。本章简要回顾千年来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系统分析新中国建国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变化,重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快速发展。自春秋战国时代以来中国千余年的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历史,简单分为古代时期、现代时期、新中国建立以后1949年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前时期等三个时期。

内容简介

中国,作为亚洲的文明古国,有着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种类,不是一个本土化的范畴,特别是作为一个概念明确提出来源于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率先对本国的国粹、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了大力保护并进行了有益探索,随后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世纪下半叶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虽然我国明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在20世纪末,但从历史发展与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历史。“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溯源到原始先民的文化创造,如原始乐舞的表演、口头歌谣、工艺技能、图腾崇拜和巫术活动”[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43页。],故而追溯至此,中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约有两千多年。本章简要回顾千年来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系统分析新中国建国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变化,重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快速发展。自春秋战国时代以来中国千余年的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历史,简单分为古代时期、现代时期、新中国建立以后1949年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前时期等三个时期。

目录

绪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产生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式提出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简况 **章 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统 一、中国古代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实践 二、现代民间传统文化发展的实践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实践 第二章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与类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978年至今) 一、民族文化认知的觉醒 二、文化管理部门的重建 三、民族民间文化的提出 四、民族民间文化的实践发展 五、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经验 一、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 二、构建了卓有成效的保护制度体系,符合中国国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保护制度基本建立 三、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人人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格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四、形成了深度融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局面,注重与亚太地区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戢浩飞,湖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法学博士;肖登辉,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文章来源:《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7年3期。本文系中国法学会2016 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研究”成果之一。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