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戏剧学院系列教材.影视专业外国电影史

中央戏剧学院系列教材.影视专业外国电影史

1星价 ¥22.3 (6.2折)
2星价¥22.3 定价¥3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602099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50
  • 出版时间:2004-02-01
  • 条形码:9787106020996 ; 978-7-106-02099-6

内容简介

《外国电影史》按照编年史与国别电影研究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编写。重点介绍各个时期和国家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下,对于电影艺术的发展具有冲击因素或典型意义的有名电影运动、电影现象和电影美学流派的形式与风格。同时兼顾对一些重要的电影作者和电影作品的介绍。在国别研究的范畴内突破了一般的电影史教材对一些在电影创作上颇见特色的国家和创作者只字未提的局限,并将很近10年很好具有史料研究价值的电影现象都收入进来。

目录

**章 电影艺术的形成
**节 起源:电影的“史前史”
第二节 奠基人:卢米埃尔兄弟和梅里爱
一、卢米埃尔兄弟
二、乔治·梅里爱
第三节 欧洲的两种倾向:布赖顿学派与百代的创业
第四节 默片时代的美国电影
一、鲍特及《火车大劫案》
二、格里菲斯对于电影叙事观念的发展
三、喜剧片叙事及查理·卓别林的喜剧观念
第五节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一、法国印象派电影及超现实主义倾向的各种流派
二、德国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的美学追求
三、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论与实践
四、纪录主义电影的发展

第二章 电影作为工业
**节 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
一、有声电影的兴起
二、好菜坞的电影企业及制片政策
第二节 类型电影观念的形成及其模式
一、西部片
二、爱情片
三、强盗片
四、恐怖片
五、音乐歌舞片
第三节 好莱坞经典时期集大成者:奥逊·威尔斯及《公民凯恩》

第三章 世界电影中的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节 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一、起源
二、影响
三、战后
第二节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
第四节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一、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及其背景
二、新现实主义的主要作者与作品
三、新现实主义的影响及演变

第四章 民族电影中的大师
**节 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
第二节 日本电影大师:小津、沟口与黑泽明
一、小津安二郎
二、沟口健二
三、黑泽明
第三节 印度电影大师:萨蒂亚吉特·雷伊
第四节 波兰电影精神的书写者:安德热伊·瓦伊达
一、引子:波兰精神与波兰电影
二、“战争三部曲”:《一代人》、《下水道》、《灰烬与钻石》
三、“波兰学派”的危机与延续:20世纪60-70年代中期
……

第五章 电影中的“新浪潮”
第六章 进入20世纪90年代——异彩纷呈的当代电影

结语 数字时代的电影——幻觉或是奇观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外国电影史》:  (一)印象派电影  在法国,由于电影理论家们已经成功地鼓动起了特定的知识阶层公众对“第七艺术”的热情,因此,进入20年代,很快就组织起了一个以路易·德吕克为中心,有谢尔曼·杜拉克、马赛尔·莱皮埃、阿倍尔·冈斯和稍后的让·爱浦斯坦参加的电影流派,这一流派后来被归以“印象派”的名称。  “印象派电影”这一提法首先出于法国电影史学家亨利·朗格卢瓦的倡议,主要原因一是由于这一流派深受以突发的、瞬间的和外在的方式来观察世界,以灯光、环境、运动和消散曲线为独特的形式因素的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二是为了区别于同时期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电影理论家、编剧及导演路易·德吕克。德吕克一直提倡电影应该是一门具有独特规律的艺术,它应该和其它艺术,特别是文学和戏剧区别开来。在由他本人创办的杂志《电影》的首页,德吕克用大字印出来一句口号:“法国电影必须是真正的电影,法国电影必须是法国的电影。”为了反对在电影中滥用的改编,德吕克要求专门为电影写作剧本,他自己在这方面做出了榜样。  德吕克在《电影》杂志上鼓吹“纯电影”,并提出了“视觉交响乐”、“上镜头性”等电影创作新概念。他认为,艺术传递表达的是经验而非真实,所以.艺术家的个人观点以及“情绪而非故事”,应该成为电影的中心,并且应该将其阐释为“对心灵的诗化表达”。1918年,德吕克用“镜像”这个概念描述了电影画面与拍摄的客体之间的本质区别,德吕克认为,拍摄一个客体,通过拍摄者的眼睛为观众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从而赋予被拍客体新的意义。  在创作实践上,德吕克则团结了谢尔曼·杜拉克、马赛尔·莱皮埃、阿倍尔·冈斯等一批年轻导演,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实践。其中被德吕克称为是“印象派*典型的代表”的马赛尔·莱皮埃拍摄的《黄金国》(1921),阿倍尔·冈斯拍摄的《车轮》(1924),以及路易·德吕克编剧、谢尔曼·杜拉克导演的《西班牙的节日》,让·爱浦断坦导演的《忠实的心》等影片都是印象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在这些电影实践中,印象派的导演首次关注了画面本身,他们用变形镜制作镜头,通过滤色镜节选画面,还将整个画面分解成相似的单独画面,通过这些视觉技巧,导演们试图描述电影角色的印象:梦境、记忆、意识、思想等。他们还通过“主观摄影”来强调场景的主观性。印象派艺术家*大程度地强调了布景道具以及其它电影画面构成要素的重要性,他们鼓励非戏剧化的含蓄的表演风格,以及运用灯光效果表现空间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借用立体派艺术家和建筑家的作品风格等。  1923年后,印象派导演受格里菲斯大胆的蒙太奇方法的影响,从画面和镜头焦距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尝试有节奏地剪接镜头,这些尝试都为后来先锋派电影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924年,德吕克去世。印象派导演因此分化,一部分人走上了商业电影的道路,另一部分则掀起了与商业电影彻底对抗的先锋派运动。因此一般认为印象派电影是先锋派电影的前奏,或干脆认为它是先锋派电影运动的**阶段。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则认为受“象征派、恶果芭蕾舞、戈登·克雷和学院派绘画等‘*先进的’潮流熏陶的德吕克和他的朋友们,却和艺术上与文学上的先锋派运动很少有共同之处。这个运动开始于立体派和未来派,1920年后沿着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道路发展”。  ……

作者简介

  张巍,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剧作专业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名编剧。  已独立/合作完成电影、电视剧集20余部,同时发表学术论文/著作20余篇/部。著有学术专著《外国电影史》《鸳鸯蝴蝶派文人与早期中国电影》《电视剧改编教程》;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电影编剧卷》《法国新浪潮》。电视剧剧本作品有《男才女貌》《杜拉拉升职记》(1.2)《女医明妃传>《陆贞传奇》《长大》等;电影《101次求婚》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