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音乐的故事:从巴比伦到披头士

音乐的故事:从巴比伦到披头士

1星价 ¥66.9 (7.6折)
2星价¥66.9 定价¥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82665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40
  • 出版时间:2020-04-01
  • 条形码:9787559826657 ; 978-7-5598-2665-7

本书特色

★BBC同名纪录片文字精华版,西方音乐史通识读本,一本书解读四万年的音乐演化历程。 作为BBC同名纪录片的文字版,英国当代知名作曲家、艾美奖得主古多尔在本书中讲述了从石器时代到数字时代的人类历史上,音乐的出现、变革与发展,并将音乐的整个演化过程置入大历史的视野之中,彰显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化之必然。什么时候我们从单声部歌唱演进到多声部?什么时候我们把旋律配上和声?摇滚乐在什么时代背景中出现?“流行音乐”何以取代“古典音乐”成为世间主流 ?古多尔在书中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明确而充分地告知读者,为何我们所听到的音乐,会是今天这样的面貌。 ★重新定义西方音乐的各个发展阶段,音乐从未停止变革,古典与流行也并非泾渭分明。 巴赫的音乐旨在荣耀上帝,用毫不妥协的严肃音乐去彰显造物主的奇迹;海顿的目标是创造现实世界里的美学与优雅;莫扎特的音乐充满生命的喜悦与人性的光辉;贝多芬则彻底改变了后人对于作曲家的看法——他用音乐挑战时人被甜美和愉悦宠坏的耳朵,自巴赫之后,音乐首次又尝试去精确描绘人们真切体验到的悲伤与焦虑;死亡与命运曾经是19世纪作曲家们*为热衷的主题,李斯特shou创的交响诗初现了后世电影配乐的雏形……古多尔并未过多着墨于某一位或某几位音乐家的生平轶事,而是将其代表作品与时代文化背景结合,为我们解读西方音乐的发展与变迁。每个时代的作曲家们都在不断地追寻音乐的创新与变革,从音乐剧、电影到披头士和保罗·西蒙,古典音乐的DNA在流行音乐中随处可见。 ★听其然,也听其所以然。音乐的故事,也是人类渴望创新、沟通、叛逆和娱乐的故事。 音乐如今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距离我们不远的19世纪末期,即使是*痴迷的爱乐者,终其一生也顶多只能听三或四次他们*喜欢的曲子。录音技术和无线电技术的出现,让今日的人们能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音乐,并通过反馈参与其中,真实地影响音乐的变化与发展。和声、记谱法、人声剧场、管弦乐、舞蹈音乐——古多尔将目光聚焦于声音的变迁,发掘那些带来革命性变化的重要发明,重现音乐家们深具前瞻性的音乐视野。

内容简介

音乐如今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音乐如何从一个单调的音符发展为多声部的歌剧,似乎仍是一个谜团。什么时候我们从单声部歌唱演进到多声部?什么时候我们把旋律配上和声?摇滚乐在什么时代背景中出现?“流行音乐”何以取代“古典音乐”成为世间主流 ?古多尔在书中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明确而充分地告知读者,为何我们所听到的音乐,会是今天这样的面貌。 在这场从史前乐器到现代流行音乐的奇幻旅程中,古多尔引领我们走进音乐的历史,身临其境地感受着每一项音乐创新带来的冲击——和声、记谱法、人声剧场、管弦乐、舞蹈音乐、录音技术。他将目光聚焦于声音的变迁,发掘那些带来革命性变化的重要发明,重现音乐家们深具前瞻性的音乐视野——从鲜为人知的佩罗坦到家喻户晓的瓦格纳。音乐的故事,也是人类渴望创新、沟通、叛逆和娱乐的故事。

目录

导读 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前言 奇迹诞生

**章 探索时期

第二章 忏悔时期

第三章 发明时期

第四章 优雅与感性时期

第五章 悲剧时期

第六章 反叛时期

第七章 流行时期(一)

第八章 流行时期(二)

致谢

延伸聆赏

延伸阅读

图片版权声明


展开全部

节选

前言 奇迹诞生 也许你*喜欢聆听的是1600年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的音乐,或者是1700年的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800年的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900年的埃尔加(Edward William Elgar),也可能是2000年的酷玩乐队(Coldplay)。不论你喜欢的是哪一种,事实上,足以产生那种音乐的每个条件,例如和弦、旋律以及节奏等元素,大约在1450年就已经被发现了。 当然我指的并不全然是人们所使用的乐器,或是那些让每一首歌曲、协奏曲或歌剧听起来既独特又鲜明的无数新奇古怪创意,而是那些原始素材:音乐的积木。为了让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歌剧《唐·乔凡尼》(Don Giovanni)开场可以仅用三个戏剧性和弦就技惊四座,必须有人先想到同时演奏不只一个音的主意。为了让格什温(George Gershwin)能在他的乐曲《夏日时光》(Summertime)用高音独奏在旋律上空恣意翱翔,并制造出迷人的翘翘板伴奏效果,有人得先研究和声的魔法,以及那诱人的轻快节奏。为了使我能轻松写意地坐在家中钢琴前面,悠闲地弹奏这两首杰作—即刻且要如作曲家所想表达的一样—得先有人想出记谱的方法,并伴随着演奏表情指示。 事实上,21世纪的人们很容易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在音乐的选择上完全被宠坏了,只需用手指按个按键,就几乎能无所不听。但在距离我们不远的19世纪末期,即使是*痴迷的爱乐者,终其一生也顶多只能听三或四次他们*喜欢的曲子,除非你刚好有机会接触乐谱与乐器的专业演奏者;而且想在家中欣赏大规模曲式的作品,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在录音技术与无线电收音机科技问世之前,前人对于要听什么与何时可听这种事,实在没什么选择。由于录制音乐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自由购买喜欢的音乐,借由展示自己对某一首曲子或某种音乐风格的偏好来参与其中,并同时影响其他人。 然而无可避免的,音乐上的民主化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一直以来,音乐的流行品味都是由少数富有的赞助者与机构组织主宰,他们在景气繁荣时,偶尔会给作曲家一点实验空间,而作曲家们也不必害怕饿肚子。但后来这个被称为“流行音乐”的时代,却无预期地变成一道分水岭,在所谓古典音乐范畴的现代派音乐,以及较平易近人的当代音乐之间画出一条界限。对在世的作曲家而言,古典音乐的过去让他们承担沉重的压力,尤其当过去录制的大量音乐被发现又重新出版之后,更是雪上加霜。如果作曲家们不把愤恨转化成创意,并想办法结合其他领域的养分重新唤回听众,古典音乐几乎可说是走入绝境。现代的电影音乐,就是古典形态的音乐与现代流行艺术形式巧妙结合的其中一例。对音乐家而言,这种适应环境与随潮流改变的直觉,在过去100年来特别强烈—也特别需要,但它一直都是音乐生活的残酷现实。假使所有时代的作曲家都不愿意去学习、发明、借鉴甚至剽窃,那我们今天可能还在听单音圣歌。很幸运的,他们共同努力的心血,转化成当代西方音乐的主干。 我们口中所谓的“西方”音乐—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音乐创作、记录与表演的媒介,在过去100多年来,吸收世界上“其他”的音乐文化加以混合—是起源于世界音乐地图的局部分支。欧洲地中海部落有他们独有的音乐形式,在非洲、亚洲、美洲及澳洲(他们至今仍保留其传统)的部落也是。造就“西方音乐”这通用的类别,是交织了其他音乐丝缕,由埃及、波斯、希腊、凯尔特、北欧及罗马人的音乐组成。然而,就像世界上所有音乐文化传统一样,音乐一开始都是即兴、分享、自发及短暂的。 世界上其他伟大的音乐文化,因其一直保留着即兴创作代代口述相传的传统,它们如今的面貌与几千年前几乎如出一辙,例如印尼与巴厘岛的某些传统音乐,已理直气壮地维持数百年不变。然而,从冰岛繁盛到里海的音乐分支,并没有原地不动,借由一连串的改革,它拥有了傲人的新能力。这么说并不代表我们所继承的西方音乐比印尼音乐来得更好,然而西方音乐发展形式,与其他地区的音乐文化完全不同,却也是无法忽视的历史事实。渐渐地,借由过人的决心与开创精神,西方音乐的语汇与脉络,现在看来已成为能够容纳世界上每一个音乐点子的共同语言。 然而要讲述音乐那精彩绝伦的发展的故事,对任何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都是一个谜。更糟的是,这个谜团似乎还是有意为之,笼罩在神秘的术语和扑朔迷离的分类之中,像是一个为专业人士俱乐部所设的特权圣地与保护区。 对于古典音乐的分类方法,人们延续了前人一连串错误且令人混淆的历史标签,几乎没有一个能精准描绘出当时音乐发生了什么事。以文艺复兴—“再生”(rebirth)—来说,那是大约介于1450—1600年之间,期间艺术、建筑、哲学与社会观的步伐,都往前迈进一大步。事实上,音乐也在此阶段经历许多转变,也就是它*伟大的那些变革—音乐记谱法的发明、韵律组织、和声与乐器制作的发展—其实这些过程早就随着许多生活的其他面向,在中世纪无数漫长、无知、黑暗的夜晚中悄悄进行。文艺复兴时期那些有权势的人(顺道一提,没有一位是音乐家),受到古希腊罗马古典(classical)文明的灵感启发,但是在音乐上的“古典时期”,一直到18世纪晚期才真正萌芽,而古典这个词,却已经十分令人困扰地占领了所有西方音乐中非“流行”(popular)的地盘。而在这两者之间,我们还有巴洛克时期,巴洛克风格在艺术上以华丽多余的装饰著称,但在音乐上却以纯粹与简约的风格呈现。 接下来,音符本身出现一个混乱的错误标示。例如音乐中长度*长的音符称为“短音符”(a breve),“a breve”是“短”的意思,一个“breve”能被细分成四个“微量”(minim),意思是“*短的”—即使它*多还能再细分为八个。在英国公认的“八分音符”(quaver),到了法国却叫“croche”,英国化的“croche”叫作“crotchet”,但是它代表的却是原来“croche”两倍长的音符。德国人和美国人把两个“crotchet”称为“半音符”(half-note),然而法国人把半个“croche”叫作“double-croche”,把“crotchet”叫作“黑色”(noire),把“minim”叫作“白色”(blanche),但是这黑与白并不是指钢琴上的黑白键,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时代的错误与死胡同,摧毁了古典音乐自身的路标,我将逐章解决这些问题,并试图解开前人遗留在身后那一团混乱的结。 *重要的是,我诉说的音乐故事主要聚焦在随着时代变迁而进化的声响,以及音乐本身的革新,而不在那些因为出名而出名的作曲家们。当然大多数的音乐改革是由知名的作曲家所发动,但有时改革的推动者是由许多不起眼的男男女女组成,他们的名字也不会出现在世界各大音乐厅的大厅石板上,他们代表的是庞大西方音乐拼图的一小块。世界上已经有许多书籍告诉你,贝多芬在他的钢琴下到底藏了什么,或是谁杀死了猫王,而我只在乎他们给音乐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你们到时就能知道他们两位如何改变音乐)。 这本书*主要的重点,是聚焦在西方音乐独特迅速的进步,必然会动用到其他音乐文化的观念与技巧,在“流行”“民谣”和“艺术”的音乐风格之间,毫无掩饰地摇摆。我的使命是用一般音乐爱好者能产生共鸣的方法,重新讲述一次关于音乐的故事。我想这样做的决心,因为相信音乐是一种统一的语言而更加坚定,而在一切的努力之后,我确信人们在不同阶段所做的区隔和分类,常常是过于刻意的。音乐家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演奏不同风格的音乐,并在各种领域之间转换技巧,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该是把这个事实分享给其他人的时候了。 音乐的故事——一波波探索、突破与发明的浪潮——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而下一波大浪也许会在中国北京的后巷发生,或在英国盖茨黑德(Gateshead)的某个地下室彩排区。不论你喜欢什么音乐—蒙特威尔第还是曼托瓦尼(Annunzio Paolo Mantovani),莫扎特还是摩城音乐(Motown),马肖(Guillaume de Machaut)还是混搭(Mash-up)—它所凭借的技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而是某人在某地率先想到的。要讲述这个故事之前,我们必须先清理日常生活背景中无处不在的纷乱杂音,试着想象我们今天视为理所当然的许多创新发明,对曾经目睹它们诞生的人们而言,是多么充满革命性、多么令人振奋,甚至多么令人困惑。 不久之前,音乐还只是寂静荒野中珍稀微弱的耳语,现在它就像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一样到处都是。这奇迹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作者简介

◎ 作者介绍 霍华德·古多尔(Howard Goodall) 生于1958 年,英国当代炙手可热的作曲家,作品涵括众多音乐剧、合唱曲和电视配乐等,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历史学家和广播主持人。 重要作品包括由小说改编的舞台音乐剧《雇工》(The Hired Man)、《爱情故事》(Love Story),以及合唱音乐作品《永恒之光:安魂弥撒曲》(Eternal Light: A Requiem)等,曾获艾美奖(Emmy)、古典全英音乐奖(BRIT)和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奖(BAFTA)等殊荣。同时他也为英国几十年来的知名经典电视剧创作主题音乐,包括《憨豆先生》(Mr. Bean)、《黑爵士》(Blackadder)、《红矮星》(Red Dwarf)等。近30 年来古多尔致力于音乐理论和历史的普及与介绍,著有《大爆炸:改变音乐史的五个发明故事》(Big Bangs:The Story of Five Discoveries That Changed Musical History)和《音乐的故事:从巴比伦到披头士》(The Story of Music),已在20 多个国家翻译并出版。电视电影《佩珀军士的音乐革命》(Sgt. Peppers Musical Revolution)于2017 年全球上映,以纪念披头士乐队同名专辑发行50 周年。2011 年,古多尔获颁大英帝国奖章(CBE),以表彰他在音乐教育上的卓越贡献。 译者赖晋楷 台湾政治大学广电系毕业,在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主修爵士吉他与现代音乐。现从事唱片编曲、短片及纪录片配乐、广告配乐、电视节目片头配乐、电脑多媒体配乐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