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164115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96
  • 出版时间:2020-05-01
  • 条形码:9787520164115 ; 978-7-5201-6411-5

本书特色

《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挂靠文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计划每年出版两期,每期排版字数约28万;内容以研究中国美学包括古代和现代两大部分为主,尤其侧重中国古代美学和审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学比较研究。栏目设有“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中国现代美学研究”“中国审美文化研究”“中西美学比较研究”“中国美育”“美学书评”“学术动态”等;每期亦可根据稿源情况设置专题栏目,如“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生成机制研究”、“企业美学”等。本刊希望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为新一代美学学者打造一个较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和中西美学的交流做出一点贡献。此辑为第七辑。

内容简介

《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挂靠文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计划每年出版两期,每期排版字数约28万;内容以研究中国美学包括古代和现代两大部分为主,尤其侧重中国古代美学和审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学比较研究。栏目设有“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中国现代美学研究”“中国审美文化研究”“中西美学比较研究”“中国美育”“美学书评”“学术动态”等;每期亦可根据稿源情况设置专题栏目,如“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生成机制研究”、“企业美学”等。本刊希望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为新一代美学学者打造一个较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和中西美学的交流做出一点贡献。此辑为第七辑。

目录

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生成机制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成果(13AZX025)
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生成机制研究概论 廖雨声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研究
各擅其美——中外园林之比较 杜道明
汉画“书画合璧”的艺术表现方法及其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唐建
论《抱朴子·外篇》“逆向”的人物风尚批评观 杨康
论《少年行》与盛唐审美风尚 马成玉
情商视域下《三国演义》艺术形象的审美意蕴 薛永武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
“浩然之气”:二程理学境界的美学气象 吴鹏 中国古代诗学研究
曹雪芹诗学观与康雍乾诗坛的唐宋之争 孔敏
郑板桥的词学思想 韩宝江 中国现代美学研究
梦想、拼搏、感悟:我的大学 周来祥
论穆旦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王佳莹
“第六代”电影的纪实风格 任彤
当代文学创意的跨媒介发展批判 支朋 中日韩美学交流
短歌的诗学:并行与移行 〔日〕尼ヶ崎彬 著 郑子路 译
以美学的视角看日德交涉史
——全球化的三个阶段 〔日〕小田部胤久 著 郑子路 译
文艺批评史写作方法与日本明治时期的文艺批评概观 〔日〕吉田精一 著 郑子路 译
从“海螺姑娘”到“田螺姑娘”
  ——民间故事《田螺姑娘》形象演变及在韩国的接受与流传
    〔韩〕郑恩玉 著 郑子路 译 中西美学比较研究
今敏动画电影的审美特征 王立天
康定斯基与梅兰芳戏剧艺术的美学比较 孙晓娜
中西比较视域下《诗经》阐释体系初探 张妍 北京审美文化研究
文化轮动:清代北京审美文化的形成 贾奋然 《中国美学》稿约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邹华,男,1952年12月生,辽宁岫岩人。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美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政法学院哲学美学博士生导师、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先后担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高等教育研究所主任。长期从事美学理论和中国美学研究 ,著有《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美学理论的探索与重构》《中国美学原点解析》《中国美学的历史重负》《中国美学的后古典时代》;主编《北京审美文化史》(三卷本,撰写上古至元代卷);合著《中国美学主潮》等。在多种重要期刊发表美学论文百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生成机制研究》等。学术成果曾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华美学学会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近20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