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的中国·部世纪的诞生:中国革命与政治的逻辑

20世纪的中国·部世纪的诞生:中国革命与政治的逻辑

1星价 ¥50.4 (7.0折)
2星价¥50.4 定价¥7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806680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08
  • 出版时间:2020-06-01
  • 条形码:9787108066800 ; 978-7-108-06680-0

本书特色

作者的话: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主要从漫长的历史演变及其内在视野勾勒现代中国的历史前提,但在*后一册围绕科学话语共同体及公理世界观的讨论中,已经清楚地显示了发生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的系统性断裂或置换。在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和区域关系的分析中,规范内外关系的基本范畴不再是朝贡或藩属关系,而是主权与公民权的范畴了。对于我而言,这一转变的含义无法在一般规范或原则的区别中加以抽象界定,而必须置于漫长的中国革命所缔造的新秩序及其价值系统中加以观察。因此,世纪的诞生标志着历史的断裂,即再也无法在旧的时间序列中理解自身了;这一概念的普遍化同时还意味着一种源自当下性的时势观将主导对于全部历史的叙述。在这个意义上,将世纪或20世纪本身作为对象,既是将这一时势观建构为一种能动的力量,同时也是将其从普遍的和客观的位置上解放出来的努力。 ——《作为思想对象的20世纪的中国》

内容简介

作者延续《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中很后一卷的问题意识,将“有关中国革命及其意识形态的历史分析”作为全书的研究宗旨,致力于将中国20世纪的思想和历史建构为思想的对象。全书共三卷,主题分别为:卷“世纪的诞生:中国革命与政治的逻辑”;第二卷“世纪的多重时间:帝国、革命与跨体系的运动”;第三卷“世纪的绵延:重新政治化与齐物平等的哲学”,展现了他长期以来对“短20世纪”的中国从时间到空间、从历史到社会、从政治到信仰之巨变的宏大研究。本书为卷。开篇即开宗明义,对于“世纪”这一新时势概念的“诞生”和20世纪中国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宏阔又纵贯的阐释与分析,其余篇章主要聚焦于从“世纪诞生”时期的系统性断裂与置换、民族国家危机、“一战”与“亚洲觉醒”、五四启蒙运动、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等重大的历史事件与结点中寻找“中国革命与政治的逻辑”,探讨民族国家如何在传统帝制中艰难地脱胎而出,其间国家与政治、文化与政治、大众与政治,尤其是革命与政治之间上演了怎样的分合缠斗,又如何共同塑造了20世纪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独特面貌,诚如作者所说:“这是一个不断变革与革命的世纪;是激烈反对旧世界也激烈反对着自身的不断自我否定的世纪;也是将他者的历史纳入自身内部,同时将自身的历史置于优选范围内的世纪。‘短世纪’和‘漫长的革命’构成了20世纪中国很显著的特质。”

目录

序 言

绪 论 作为思想对象的20世纪中国

长世纪、欧洲世纪末与作为时势的世纪

短世纪的条件:帝国主义与太平洋时代

中国革命与短世纪的起点:非均衡性与“薄弱环节”

空间革命、横向时间与置换的政治

多重时间与自我否定的政治:作为异物的“20世纪”

失败与胜利:斗争哲学的辩证法

**章 世纪的诞生:20世纪中国的历史位置

20世纪已经存在

世纪概念、帝国主义与普遍历史的诞生

作为世纪前史的他者历史

对独特性的探索与对普遍性的重构

第二章 国家与政治:“亚洲觉醒”时刻的革命与妥协

中国的“短20世纪”:两个独特性

革命与连续性的创制

帝国与国家、北方与南方

民族自决与“落后的北方”

三种政治整合与革命:议会多党制、行政集权与革命建国

第三章 文化与政治:“一战”、内战与“思想战”

“觉悟”的时代

从“文明冲突”到“文明调和”

洪宪帝制、政体危机与“新旧思想”问题

调和论与20世纪新(旧)文明

第四章 科学与政治:现代中国思想中的“科学”概念 

“分科之学”、实证方法与社会模型

格物致知与科学概念的理学根源

科学体制与科学的公理化

文明论战与知识领域的再分化

第五章 预言与危机(一):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

“五四”启蒙运动的态度的同一性

“五四”启蒙运动的意识危机

附 论 什么是“五四”文化运动的政治?

——关于“五四”的问答

第六章 预言与危机(二):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

如何思考革命及其“失败”?

民族自决权与中国革命

“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第七章 大众与政治:地方形式、方言土语与“民族形式”问题 

作为“民族形式”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地方形式”概念的提出及其背景

“地方性”与“全国性”问题

方言问题与现代语言运动

“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否定之否定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篇目说明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作者的话: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主要从漫长的历史演变及其内在视野勾勒现代中国的历史前提,但在*后一册围绕科学话语共同体及公理世界观的讨论中,已经清楚地显示了发生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的系统性断裂或置换。在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和区域关系的分析中,规范内外关系的基本范畴不再是朝贡或藩属关系,而是主权与公民权的范畴了。对于我而言,这一转变的含义无法在一般规范或原则的区别中加以抽象界定,而必须置于漫长的中国革命所缔造的新秩序及其价值系统中加以观察。因此,世纪的诞生标志着历史的断裂,即再也无法在旧的时间序列中理解自身了;这一概念的普遍化同时还意味着一种源自当下性的时势观将主导对于全部历史的叙述。在这个意义上,将世纪或20世纪本身作为对象,既是将这一时势观建构为一种能动的力量,同时也是将其从普遍的和客观的位置上解放出来的努力。

——《作为思想对象的20世纪的中国》

作者简介

汪晖,1959年生,江苏扬州人。曾就学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中国现代文学和社会理论等。

三联书店汪晖作品:

“20世纪的中国”三部曲

世纪的诞生:中国革命与政治的逻辑

世纪的多重时间:帝国、革命与跨体系的运动(即出)

世纪的绵延:重新政治化与齐物平等的哲学(即出)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全四册)

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

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外二篇)

声之善恶:鲁迅《破恶声论》《呐喊·自序》讲稿

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修订本)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