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绵亘万里长(交流卷)
- ISBN:978710806672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4
- 出版时间:2020-06-01
- 条形码:9787108066725 ; 978-7-108-06672-5
本书特色
葛承雍先生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著名学者,作者将多年的研究成果收进这部五卷本的文集中。从宏观的大写意到严谨的工笔画,以文物与文献相印证,完成了一系列学术界为之瞩目的具有开创性的论文,揭示出一系列隐秘不彰的中外文明交汇的史实,在时空坐标里闪耀出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襟度,必将对后人有极大启迪。 孙机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名誉院长,资深研究馆员,时年九十。 在中古胡汉文明的求知路上,葛承雍先生一步一个脚印前行,具有敢为人先、探微阐幽的学术风格。他对新文物和旧文本所作的阐释,使研究对象更加物质化和更加精神化。匠心独运的五卷文集,既是尝试集,又是新知集,实证与妙语兼而有之,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蔡鸿生 首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中山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原所长,中山大学历史系资深教授,时年八十六。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伴随着对外来文明的借鉴与吸纳,汉唐时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力强大,人口众多,文化发达,胡汉交往频繁。其中,大量胡人(泛指中国以外的外国人)通过贸易、出使将本国的工艺品、器物、食物乃至动植物带到中原内地,同时将外来文明中的宗教、文化、艺术、习俗也带到汉地。很重要的是,大量胡人生活在唐代中国的宫廷、城市,潜移默化中将他们的文化植入了中原文化,逐渐使得中华文明中有了外来文明的因素。但是,多年来相关研究或者较依赖于文献记载,或者比较具有局限性,不能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示胡汉文化的交流互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学术界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日趋深入,尤其是大量相关考古成果的涌现,为深入研治胡汉文化交流的课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本书作者是有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20多年来始终坚持从历史学、考古学的角度开展对汉文明与外来文明的互动问题研究。本书就是他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代表中国学术界有关外来文明入华研究的很高水平,能够与靠前学术界交流对话,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全书总书名为《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分为五卷,即《交流卷:绵亘万里长》《民族卷:胡马度阴山》《艺术卷:拂菻花乱彩》《宗教卷:番僧入华来》《胡俑卷:绿眼紫髯须》。在书中,作者纵论胡汉文化如何在汉唐时期进行深入交流互动,具体考察了入华胡人的生活状况,探讨外来文明对中原建筑、书法、绘画、雕塑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影响,挖掘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在中原地区的传播。作者长期工作于考古文博的一线,亲身接触大量新出土但尚未刊布的考古文物及文献成果,在此基础上,作者撰写多篇文章并配以重要的图片,这些研究文章对于推动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对于建立中国学者与靠前学术界的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作者关注的地域空间大多与汉唐以来丝路沿线的族群、政权相关联,对于这些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的基础性研究,对于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构想有着积极作用。 书中多篇文章在靠前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资深研究馆员孙机先生、中山大学历史系资深教授蔡鸿生先生撰写推荐词对本书予以肯定与推荐。
目录
目录
* 前言
* 丝绸之路的世界回响
* 中国记忆中的丝绸之路
* 从汉唐之间出土文物看欧亚文化交流遗痕
* 论唐朝的世界性
* 丝绸之路与古今中亚
* 谈汉唐丝绸之路的起点
* 草原丝绸之路与世界视野的遗产
* 中古时代胡人的财富观
* 汉帝国宏观历史下“胡风渐入”的微观变化
* 敦煌悬泉置汉简反映的丝绸之路再认识
* 出土石刻文献与中西交通文明
* 胡商遗韵——唐长安西市的国际性地位
* 唐长安外来译名“Khumdan”之谜
* Khumdan为唐长安外来译名的新证
* 中亚粟特胡名“伽”字考证
* 天马与骆驼——汉代丝绸之路标识符号的新释
* 本卷论文出处
* 本卷征引书目举要
* 英文摘要
* 后记
节选
胡汉历史问题是欧亚大陆上民族史、边疆史、文化史、语言史的前沿问题,体现了中国历代王朝与域外周边国家以及西亚、地中海沿岸之间的往来互动。从广阔无垠的草原到茫茫无际的戈壁,从峻岭奇峭的大山到河川交叉的平原,胡汉碰撞演绎的历史与胡汉融合的文化遗痕清晰可见。一个世纪以来,中古胡汉演进图册不断被考古新发现所补充,唤起人们从历史记忆中醒来。
人类的记忆常是文化的记忆,人类的历史也依靠文化的链环衔接与延续。千年前的中古时代已经离我们的记忆十分遥远,但是这个消失于历史深处的隋唐文化又距离我们很近很近,脍炙人口的唐诗常常被人们吟咏朗诵,斑斓多彩的唐服常常飘忽在人们眼前,风剥雨蚀的唐窟佛像不时展现在人们面前,花纹精美的金银器不断出现在各类奢侈品的海报上……今人借助隋唐大国的文化遗产仍然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出国展览的大唐文物成为中华文化*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其中的胡俑、壁画、金银器、纺织品等更是精美的艺术品。
书写胡汉历史就是书写我们民族的心灵史,是提高我们民族思想境界的人生之学。胡人形象的陶俑、壁画等载体不是一幅幅威武雄壮的“群星谱”,但却是能够进入那个时代历史谱系的一组组雕像,彰显着那个时代的民族形象和艺术魅力。观摩着不同的胡人造型正反面形象,犹如端详观赏“肖像”,让我们发现了中古时代社会多元文化的民族正面。
北朝隋唐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幻象,因为我们可以通过雕塑、绘画、器物等种种载体看到当时人的形象,通过缩微的文物看到当时的卓越创造。所以我每次面对那些雕塑的胡俑、蕃俑、汉俑……观察那些壁画中深目高鼻、栩栩如生的人物,不是干巴巴、冷冰冰的感觉,而是湿漉漉、黏糊糊的情感,文物就是当时历史遗留下的精华版,对我们的思维理解有着直观的作用,并成为今人解读中国古代*辉煌时期的向导。
20多年来,我走访了海内外许多收藏有中国古代“胡”“蕃”等外来文物的考古单位和博物馆,记述和拍摄了数以千计的石刻、陶俑、器物、壁画,闪现在我眼前和萦绕脑际的就是中古时期的胡人记忆。历史的经纬中总是沉潜着被文献忽略的人群,*精彩的史页里也匿藏着浓浓的外来民族元素,来自西域或更西方的胡人就常常被主观避开。所幸考古文物印证了史书记录的胡人活动,呼应了诗赋中对胡人的描述,厘清了一些旧史轶闻中存在的疑团,生动地折射出胡汉相杂的历史面貌。尽管学界有些人嘲笑我是“纸上考古”,但这其中的辛苦一点不比田野考古轻松,只有在破解疑难问题和写作论著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
我所从事的历史文物研究,不单是介绍历史知识或揭秘什么历史真相,更不是胡编乱说糊弄历史,我所看重的是发掘当时历史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社会风气、宗教信仰、文化品格和精神力量及其对当代人的影响,这样才能理解今天不同语言民族分布的历史渊源,才能够看清当下中国族群身份认同的问题实质,才能在国家民族文化大事之类的议题上掌控话语权。因为华夏民族遭受过太多的伤痛,留下过沉重的历史包袱,我沉潜在史料的海洋里和考古文物堆中,通过文物、文字和古人灵魂对话,就是让今人知道历史上曾有一群人的生命散发出奇异的光彩。这样的文字比起虚构的文学更能有助于人们认知中华民族的文化,了解中华民族并没有落后挨打的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愿意继续写下去。
作者简介
葛承雍,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特聘教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敦煌研究院等院校兼职教授。1993 年起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8 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现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研究领域:汉唐文明、丝绸之路、宗教文物、艺术考古、古代建筑等。
-
中国近代史
¥14.7¥39.8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9.8¥76.0 -
一张纸铺开的人类文明史
¥13.9¥39.8 -
史学与红学
¥10.0¥27.0 -
史学与红学
¥7.0¥26.0 -
消寒图:珍重待春风
¥19.7¥58.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7.6¥4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11.4¥38.0 -
清朝穿越指南
¥16.7¥45.0 -
五口通商变局
¥12.0¥30.0 -
万历十五年
¥16.3¥25.0 -
万国来朝-明朝那些事儿-第贰部
¥24.5¥35.0 -
历史十讲-走进王朝深处
¥13.3¥36.0 -
中国通史
¥18.5¥45.0 -
大结局-明朝那些事儿-第柒部-新版
¥15.1¥35.0 -
妖孽宫廷-明朝那些事儿-第叁部-新版
¥19.3¥35.0 -
人类酷刑简史
¥20.1¥59.0 -
粉饰太平-明朝那些事儿-第肆部-新版
¥17.2¥35.0 -
毕竟战功谁第一
¥17.5¥46.0 -
中国历史速记图表
¥9.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