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小书:中国豪杰(精装)
读者评分
5分

大家小书:中国豪杰(精装)

1星价 ¥27.0 (5.5折)
2星价¥27.0 定价¥49.0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015351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37
  • 出版时间:2020-08-01
  • 条形码:9787200153514 ; 978-7-200-15351-4

本书特色

陈舜臣的“英雄榜”,人性、宿命与历史抉择的独特思考 范蠡、张良、冯道、耶律楚材……他们暗转乾坤,功业难评 16位中国豪杰列传,日本人眼中*钦佩的中国英雄 “日本中国历史题材”文学大师陈舜臣的古典想象

内容简介

《中国豪杰》是日籍华裔历史作家陈舜臣从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挑选了十六位“英雄豪杰”写成的传记。陈舜臣被誉为“日本中国历史题材大师”,具备深厚的中国史学养,他的评判标准反映了他本人清爽的历史偏好和对人性、宿命与历史抉择的独特思考:跨界政商的智者、王霸并用的君王、冷酷现实的奸雄、安养人民的“失节者”,都可以是豪杰。本书汇聚了每个朝代的核心人物,陈舜臣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世界主义与高级人文主义的完美结合。

目录

范 蠡

子 贡

吕不韦

张 良

汉宣帝

曹 操

苻 坚

张 说

冯 道

王安石

耶律楚材

刘 基

郑 和

顺治皇帝

左宗棠

黄 兴


后 记

解 说


展开全部

节选

曹操 儒风过甚 汉朝亡在儒家手上。西汉是这样,东汉亦是如此。 西汉的明君宣帝曾说过,汉家的制度是王道与霸道兼而用之。王道就是儒家的理想主义,霸道就是法家的现实主义。 法家是一种主张以法律作为政治的根本手段的学派。法家的著作有许多已经失传,但《韩非子》《商君书》《管子》等代表作现在还能看到。他们重视现实这一点,与孙子、吴子等兵法家也有相通之处。或许把他们归入法家一类也是可以的。 曹操正是法家中怪物一般的存在,他之所以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与两汉因儒家而灭亡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宣帝之子元帝正如《汉书》评价的那样,是个牵制于文义,结果致使他父亲的基业衰微的皇帝。元帝是个宽宏之人,但这也导致他政治上“优游不断”,无法坚定地统领国家,纵容外戚与宦官专横。他遵循儒家以农为本的理想,曾一度想要废除代表商人利益的货币经济,但若果真实行物物交换,则国家经济势必要崩溃,因此*终又没有实施。 《礼记》中有“天子七庙”的说法,而当时汉朝已经有九庙。为了符合古礼,需要废掉两庙,而究竟要废掉哪两庙呢?这是元帝治世期间*大的政治问题。当时汉朝饥荒不断,而国家却更重视宗庙问题而不是思考如何应对饥荒,这正是他过分重视“文义”的表现。 元帝之子成帝在位长达二十六年,然而《汉书》却评价他的统治是: “遭世承平,上下和睦。然湛于酒色,赵氏乱内,外家擅朝。” 赵氏指的是皇后赵飞燕,据说是个“体轻腰弱”的绝世美女。评判美女的标准每个时代皆有不同。盛唐的美女杨贵妃和唐朝的三彩女俑皆是体态丰盈,而赵飞燕身轻腰细,据说还能在人的手掌上跳舞,可见长得非常瘦削,也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是相当衰弱的。 成帝的继承人哀帝是个有名的同性恋者。他任命年仅二十二岁的董贤为大司马,是国家*高的职位,而董贤则是他的同性恋人。自元帝以来,朝廷重视儒家,不再严格执行法治,这既是政权晚期的征兆,也是国家衰亡的原因。 后来元帝的外戚王莽灭亡汉朝,建了新朝。王莽也标榜儒家,但他的王朝仅维持了十五年就灭亡了。 儒家有尚古轻今的倾向。孔子也认为古代周公时的社会*好,他所处的春秋时代不行。王莽是个忠实的儒家信徒,他实行了一些复古政策,但是结果却只是使得政治混乱而已。他不仅热衷于恢复周代的官名、地名,还无视现实的情况,要恢复周代的井田制,陷入了不可救药的形式主义政治之中。新王朝仅仅维持了十五年便宣告结束,其实也不难理解。 王莽是篡位者。按照儒家的理论,这正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汉朝宗室光武帝复兴汉朝,建立东汉。为了不让第二个王莽出现,东汉朝廷同样重视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有好几个层面。首先儒家以孝作为*重要的品德,因此也就重视家族主义。也正因如此,汉朝便难以避免让外戚掌握权力。而宦官专政之弊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家族主义催生的结果。宦官是皇帝的仆人,也就是所谓的“家奴”。正因为重视家族,才要让熟悉家族事务的家奴掌握权力。 然而儒家思想的另一个层面是“治国平天下”,因此国家事务的主角必须是“士大夫”。士大夫集体对外戚与宦官怀有强烈的敌意,尤其与宦官势如水火。这是因为外戚大多还是出身于士大夫阶层,但宦官却并非如此。 在东汉朝廷上,清流与浊流之争非常激烈。清流是士大夫的自称,而浊流则是士大夫对宦官的称呼。 宦官一方发起了对士大夫的镇压,史称“党锢之禁”,而士大夫一方则在中平六年(189年)发起了反击,袁绍把宦官尽数杀害。这也是三国动乱的开端。 不少人认为,一切祸乱的根源皆是“儒”。而且是儒家思想的多面性造成的。 “儒风过甚!” 自然有人会这么看当时的形势。社会若已经有太多儒家的思想了,那为了挽救时代,难道不是应该使用“法”吗?对历史敏感的人必然会这么想。 三国时代的主角们——魏国的曹操和军师司马懿、蜀国的刘备和军师诸葛亮这些人都属于“法家”的系统。刘备在临死的时候叮嘱儿子刘禅,让他多读《商君书》,这正是法家的重要著作。诸葛孔明曾挥泪斩马谡,这件事从法家精神来看就是理所当然之事。 在那个时代,天下人都觉得儒家毫无作为,因此都将希望寄托在法家身上,而法家也确实人才辈出。其中*彻底的法家人物正是曹操。 曹操的父亲官职很高,一直做到了太尉。然而严格说来曹操并非出自士大夫阶层。反而与士大夫唾弃不止的宦官关系很深。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个宦官,他担任大长秋一职,也就是皇后的侍从长,还获得了爵位。宦官没有性能力,自然无法生子。然而宦官可以收养子,以继承自己的爵位。曹腾收养了曹嵩作为养子,曹嵩本出自夏侯氏。 曹嵩虽然是宦官的养子,但他自己并非宦官。他又继承了费亭侯的爵位,有着贵族的身份。曹嵩历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大鸿胪等官职,*终升任为太尉。太尉负责军事,是位阶*高的三公之一,是宰相一级的高官。 曹操的父亲曹嵩虽然官运亨通,但祖父却是个大宦官。恐怕士大夫阶层对他的态度甚是轻蔑。曹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长大,他对别人轻蔑的态度早就心存不满了。 少机警,有权数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这句话出自《三国志·武帝纪》。 东汉重视儒家,想要在官场上得到认可就不得不十分谨慎。再者,当时出身于士大夫阶层的男子,除了当官以外也没有别的立身之地了。曹操要是生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大概也难以在东汉的官场里做一番大事。人们一定会把他看作离经叛道之人,把他排挤在主流之外,度过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光和七年(184年,当年十二月改元中平),黄巾之乱爆发,当时三十岁的曹操担任骑都尉,出兵讨伐黄巾。动乱结束后,曹操因战功被任命为济南相。济南国是皇族的封国,其实就是郡,郡的长官是太守,国名义上是皇族所有,但实际上则是辅佐他们的相担任长官。也就是说,曹操当上了郡太守一级的官员。济南国治下有十几个县,县里的豪强贿赂了县令和县长,腐败之风盛行。曹操刚一到任,立即罢免了八名长官,这正是法家的做法。 之后,曹操又禁止了淫祀。 儒家有“敬鬼神而远之”的说法,对民间信仰尽量不干预。然而法家却认为那是迷信邪宗,对他们毫不宽容,一律禁止。那是因为民众为了进行淫祀会耗费许多财物。济南全地有六百多处祠屋,自然会花费大量金钱在祭祀上,民众就变得更穷了。曹操把这些祠屋全部毁掉,禁止官民祭祀。这些严厉的做法,儒家官员是不会做的。 后来曹操迁为东郡太守,但他没有赴任,而是称病回乡了。 当时朝廷里权臣贵族们把持朝政,曹操认为自己要是当上大官,必然难以与他们同流合污,甚至还会给家里带来麻烦。他辞官其实是为了保命,这倒是一种儒家的做法。然而一般的儒家大概也会选择与权臣贵族妥协吧。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驾崩,何进发动扑灭宦官的政变失败,结果袁绍趁机消灭了宦官势力。董卓在此前收到了何进的请求,带兵进入了洛阳。董卓拥立了汉献帝,但同时也开启了群雄争霸的局面。 董卓任命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要是接受任命,自然就会成为董卓一党。东汉党派之风盛行,一旦成为了某派的党人,再想脱身就很困难了。 他以法家冷静的目光分析问题,*终拒绝了任命。拒绝成为董卓党的一员,也就相当于表明自己反董卓的立场。因此曹操不得不逃命。 次年,以袁绍为盟主的反董卓联合军集结,曹操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然而参加联军的人虽然都反对董卓,其实却并非一党。各个势力离离合合,*终形成了三股势力,而曹操正是*强大的势力的领袖。 董卓在长安不攻自灭,曹操攻灭了*强大的敌人袁绍,于是与吴国孙权、蜀国刘备三分天下,他也相当于一国的君主。虽说是三分天下,其实曹操拥有天下兵力的八成,其实是“一强二弱”的局面。两个弱国联合起来,利用各自国家的地形优势抵抗强国,这才是三国时代的真相。 曹操在世时没能一统天下,但他的继承者们先后降服了蜀和吴,实现了他的理想。 曹操骨子里是个相信法家思想的人。他的胜利,用西方的话来说,就是马基雅维利主义的胜利。 在三国故事中,魏国被看作篡夺汉朝的反派。魏文帝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建立了新王朝。文帝曹丕就是曹操的儿子。曹操位极人臣,但他到死也没有取代汉朝。历史上把他称作太祖武皇帝,但那都是死后子孙追赠的称号而已。 曹操有许多跟他反派形象相符的故事,其中有一些我们必须谨慎对待。 比如说,当他拒绝了董卓的任命,要从洛阳逃亡的时候,《三国志》的原话是: “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而王沈写的《魏书》则记载了一件事: “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这个故事到了《世说新语》时则变成: “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写的《杂记》则说: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 *终到了天下闻名的畅销小说《三国演义》里,故事就变成吕伯奢家里为了做饭,要先去磨刀。曹操听见磨刀的声音,以为对方要杀自己,于是杀害了伯奢一家,途中又遇见回家的伯奢,于是又将其杀害。吉川英治的《三国志》正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故事创作的。 本来应该是逃亡时发生的正当防卫事件,然而为了符合曹操的反派形象,*终创作出了这些情节。

作者简介

陈舜臣(1924—2015),日籍华裔历史作家,司马辽太郎、柏杨*为推崇的“日本中国历史题材**人”。1924年生于日本神户,祖籍中国台湾。通晓印度语、波斯语、汉语、英语、日语。创作小说、历史、传记、随笔等百余种。其推理小说荣获江户川乱步奖、直木奖、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是日本推理文学界首位三冠王。著有《小说十八史略》《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战争》《秘本三国志》《曹操残梦》《中国诗人》《中国豪杰》《中国畸人》《中国妖怪》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