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1324432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22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513244329 ; 978-7-5132-4432-9
内容简介
《注评(典藏版)/中医经典注评丛书》在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学习研究《伤寒论》的过程中集体编写的。 《注评(典藏版)/中医经典注评丛书》按宋·赵开美本条文排列顺序逐条加以评注,其编写体例是继每条原文后,分列[校勘][词解][句解][提要][选注](评述]等项,对附有方剂的条文每方之后复列[方解][验案][评述]等项目。条文及方剂的[评述]部分多能集中反映作者的学习研究心得,而[验案]一项则选择前贤应用经方佳案予以评析,以期理论联系实际,为临床服务。
目录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31~127条)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128~178条)
辨阳阴病脉证并治(179~262条)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263~272条)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273~280条)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281~325条)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26~381条)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382~391条)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392~398条)
附录一条文索引
附录二方剂索引
节选
《注评(典藏版)/中医经典注评丛书》: 从“若太阳病证不罢者”至“当解之薰之”为第二段,说明二阳并病之治法,仍拟先汗后下之法。先发汗以解太阳之表,则阳气散越,诸症自减,若表解后里热仍在者,再议清下。对于“设面色缘缘正赤……当解之薰之”一段,诸家认识未尽一致。有以面部为阳明经所布,故面色缘缘正赤是阳明热壅所致者,如上述成、汪二氏,皆有此意;但亦有据“阳气怫郁在表”和“解之薰之”之法,认为是太阳之证者。孰者为是?面色缘缘正赤一症,即所谓面色潮红也,太阳、阳明皆可见到。但因阳明之热者,必是里热薰蒸于面所致;在太阳之经者,即如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所言“即风寒客于皮肤,阳气怫郁所致也”。如23条桂麻各半汤证之“面色反有热色者”之类也。文中云“阳气怫郁在表”,若无风寒之外闭,岂有阳气之怫郁!且治法明言“当解之薰之”,均取汗解表之法,何以治里热之阳明证,非太阳经而何?或有人以“解之”为清解之法,则与经旨相背。观《伤寒论》原文云“解”者,多指解表而言,如“欲解外者”、“外证未解”、“表未解”、“当以汗解”、“非已解也”等,又岂能断为清解之法。当然单凭“面色缘缘正赤”一症是难以辨其太阳阳明的,还需结合全身其他证候,才能辨明。《医宗金鉴》有谓“赤色深重,潮热便硬,里实也;赤色浅淡,恶寒无汗,表实也”亦可参考。 从“若发汗不彻”至“以脉涩故知也”,为第三段,是重申本病因发汗不彻所致之病机脉证。但对本段条文的解释,尤其是对“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一句有分歧。而此一句中,症结又在“不足言”三字上。一种见解认为“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为一句。不足言者,是不能说也,即汗出不彻不可以认为是阳气怫郁不得越,只有当汗不汗才是阳气怫郁不得越,如成氏、喻氏等。一种见解认为“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中间断开分两句,不足言即不足以说、微不足道之意,是指“汗出不彻”而言,则“汗出不彻”就是引起“阳气怫郁不得越”的原因。尤、汪二氏及今之《伤寒论译释》均属此见。笔者认为从上下文义来理解,后一见解较妥。因本段是解释汗出不彻之病机及病证。前已指出,阳气怫郁不得越是二阳并病的一种病机变化,发汗不彻或当汗不汗均可引起之。更何况“发汗不彻”和“当汗不汗”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很难强分。故本段可以理解为“发汗不彻”是因当汗而未汗或汗不得法而致,并引起了阳气怫郁不得越,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并指出脉象为“涩”。 这些证候归纳起来有二:一是“躁烦”、“不知痛处”。躁烦,即烦躁之意,不必按阴证之躁烦强解。“不知痛处”既说明阳气怫郁不得通畅之机体不适,似痛非痛,莫名其状的一种症状,故“按之不可得”;又说明是躁烦的一种表现。这种病机病证与39条“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很相似,再加上“躁烦”一症。大青龙汤证亦有“烦躁”,二者可谓相像,但实则不同。大青龙汤证为太阳病,里仅郁热而已;此则二阳并病,内外皆有,故“乍在腹中,乍在四肢”,非独郁热,里真有热也。彼则病专太阳,且无汗出,故宜峻汗;此则病兼阳明,又已汗出,故宜小汗。二是“短气但坐”,短气一症有表里虚实之别。其表证实证,或由汗出不彻,阳气怫郁,肺气壅塞,不能宣达而致,或是热郁于内,失其清肃,则肺气上逆;而虚证则可由过汗或热邪伤气,致肺气不足,不能续息而致。 ……
作者简介
1984年正式成立研究生部。2005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为中医药行业**所研究生院。 作为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基地,研究生院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所涵盖的所有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授予权,具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权和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资质;设有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中药学三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后工作站。 多年来,研究生院在“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方针指引下,充分发挥中国中医科学院高水平专家云集、科研项目充足、指导教师众多的优势,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着重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黄帝内经鉴赏辞典(文通版)
¥9.2¥28.0 -
小儿推拿秘旨
¥3.3¥9.0 -
舌诊图谱:观舌知健康
¥16.7¥39.8 -
直到最后一课 生与死的学习
¥21.8¥59.0 -
中医诊断全书
¥17.7¥59.0 -
中医入门必背歌诀
¥13.3¥38.0 -
内外伤辨惑论-局方发挥
¥2.5¥5.0 -
(一八三五-一九三五)-博济医院百年
¥22.4¥70.0 -
本草纲目
¥24.3¥76.0 -
外科急救常识图解
¥2.4¥4.0 -
针灸大成
¥24.1¥65.0 -
脉因证治
¥7.8¥13.0 -
神农本草经 本草三家合注
¥17.4¥58.0 -
千金方
¥9.6¥32.0 -
临床常用百药精解-国医精粹口袋书系
¥11.2¥32.0 -
人体解剖学常用词图解(精装)
¥69.6¥158.0 -
实用伤寒论方证解析
¥17.4¥58.0 -
黄帝内经素问
¥22.5¥30.0 -
格致余论
¥3.0¥6.0 -
针灸甲乙经
¥13.7¥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