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323672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48
  • 出版时间:2017-09-01
  • 条形码:9787513236720 ; 978-7-5132-3672-0

内容简介

何廉臣,名炳元,字廉臣,号印岩,晚年又自号“越中老朽”;生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卒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浙江绍兴人,清末民初中医名家,“绍派伤寒”的代表人物。何廉臣校订、编纂、撰著之医书30余种,其中以《增订通俗伤寒论》、《重订广温热论》、《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等,很能反映其医学思想。何廉臣一生致力于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发展,增订《通俗伤寒论》,发展伤寒学说,强调寒温融合;重订《广温热论》,从伏火论治温病,阐明伏气温病与新感温病的区别,丰富了温病辨证论治体系。汤尔群编著的《何廉臣/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内容包括何廉臣的生平概述、著作简介、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后世影响等。

目录

生平概述
一、时代背景
二、生平纪略
三、从医经历
(一)弃儒从医,游学苏沪
(二)勤于诊务,尤擅伤寒
(三)整理古籍,保存国粹
(四)积极参加各类医事活动

著作简介
一、《新医宗必读》
二、《绍兴医学会课艺》
三、《感症宝筏》
四、《湿温时疫治疗法》
五、《重订广温热论》
六、《儿科诊断学》
七、《叶天士医案按》
八、《绍兴县警察所考取医生试艺选刊》
九、《绍兴县同善局医方汇选》
十、《实验药物学》
十一、《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十二、《增订伤寒百证歌注》
十三、《新增伤寒论广要》
十四、《何氏医学丛书》
十五、《增订通俗伤寒论》

学术思想
一、学术渊源
(一)家学渊源
(二)师从名医
(三)私淑叶天士
(四)发扬绍派伤寒学说
二、学术特色
(一)伤寒学术思想
(二)温病学术思想
(三)尝试中西医汇通
(四)对叶天士学说的阐发

临证经验
一、诊法特点
(一)望诊
(二)问诊
(三)切诊
(四)小儿温热诊法
二、治疗原则
(一)依据地气,重视治湿
(二)湿热治肺,寒湿治脾
(三)治外感重视透邪外出
(四)治燥创立温凉分治
三、辨证论治
(一)论治六淫时病
(二)论治湿温时疫
(三)论治痧证
(四)论治黄耳赤膈伤寒
(五)论治小儿温热
(六)论治痰饮
(七)论治血证
(八)论治肿胀臌
(九)论治哮喘
(十)论治痹证
(十一)论治痞证
(十二)论治泄泻
(十三)论治痢疾
(十四)论治痛证
四、何廉臣验方
五、医案举隅
(一)时证
(二)杂证
(三)妇科病证

后世影响
一、历代评价
二、学派传承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何廉臣》:  (二)温病学术思想  何廉臣在戴天章和陆九芝的基础上,撰《重订广温热论》一书,继承和发挥温病学术思想。何廉臣言“温热,伏气病也”,指出温病即是伏气病,提出“温病四时皆有之说”,扩充了伏气温病的范围;提出“凡温热即是伏火”之说,从伏火来探讨伏气温病的病因病机。此外,何廉臣还阐明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的本质区别,完善了伏气温病辨证论治的体系。  1.从伏气论温病  何廉臣认为,温病是伏气病,是由于邪伏在里,新感引动伏邪而发。按照新感邪气性质的不同来分:感受风邪而发者为风温(或曰风火),感受寒邪而发者为冷温(或曰客寒包火),感受暑邪而发者为暑温(或曰暑热),感受湿邪而发者为湿温(或曰湿遏热伏),感受秽毒之邪而发者为温毒等。何廉臣强调温病四时皆有,突破了传统“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认识。按照发病季节的不同来分:发于春天为春温(或日春时晚发),发于夏天的为夏温(或曰热病),发于秋天为秋温(或曰秋时晚发、或曰伏暑),发于冬天为冬温(或曰伏暑冬发)。  正如何廉臣在《重订广温热论·论温热四时皆有》中所云:“温热,伏气病也,通称伏邪。病之作,往往因新感而发,所谓新邪引动伏邪也。因风邪引动而发者,曰风温,或曰风火。因寒邪引动而发者,曰冷温,或曰客寒包火。因暑邪引动而发者,曰暑温,或曰暑热。因湿邪引动而发者,曰湿温,或曰湿遏热伏。若兼秽毒者,曰温毒,其症有二:一为风温时毒,一为湿温时毒。此以兼症别其病名也。其发于春者,曰春温,或曰春时晚发。发于夏者,曰夏热,或曰热病。发于秋者,曰秋温,或曰秋时晚发,或曰伏暑。发于冬者,曰冬温,或曰伏暑冬发。此以时令别其病名也。其病萌于春,盛于夏,极于秋,衰于冬,间亦有盛发于春冬者,然总以盛发于夏秋为多。”  2.论温热皆是伏火  何廉臣认为,伏火为伏气温热的主要病因,虽然*初感受的邪气有寒邪、暑邪等不同,但邪气伏留,蕴蒸化火,伏火是*终发展为温热的主要原因。如《重订广温热论》曰:“凡伏气温热,皆是伏火,虽其初感受之气有伤寒、伤暑之不同,而潜伏既久,蕴酿蒸变逾时而发,无一不同归火化。”他又根据伏邪性质的不同,将伏火又分为湿火和燥火,言“同一伏火,而湿火与燥火,判然不同”。  何廉臣认为,湿火之证,根据发病节气的不同,分为湿温、湿热、伏暑夹湿三种,邪伏膜原为湿火之证的主要病机。如《重订广温热论》云:“凡湿火症,发于夏至以前者为湿温,夏至以后者为湿热,发于霜降立冬后者为伏暑挟湿;其邪必伏于膜原,《内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湿火初起邪在气分,多发肺脾及胃肠,临床辨证根据人体中气强弱而变化,有湿多、热多之区别。如《重订广温热论》曰:“其人中气实,而热重于湿者,则发于阳明胃肠;中气虚,而湿重于热者,则发于太阴肺脾。初起邪在气分,当分别湿多热多。”“湿多者,湿重于热也。”“热多者,热重于湿也。”  燥火之证,初起邪在血分,当分实火、虚燥两种。实火为血郁化火,虚燥为阴虚生火。如《重订广温热论》曰:“实火从伏邪入血,血郁化火,火就燥而来。”“虚燥从伏邪伤阴,阴虚生火,火就燥而成。”燥火,“其邪必伏于血络,《内经》所谓‘内舍于营’是也。大凡肝络郁而相火劫液,液结化燥者,火盛则发于少阳胆经,风动则发于厥阴肝经;心络郁而君火烁阴,阴虚化燥者,上蒸则发于太阴肺经,下烁则发于少阴肾经,而无不累及阳明胃腑者,以胃主一身之津液也”。详细论述了伏气温病发病的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  ……

作者简介

  汤尔群,男,1982年出生,安徽省怀远县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医学博士,中医临床基础(伤寒)专业;从事《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研究、中医名家学术思想研究、学术流派研究、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主编《任应秋临证心验》。《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编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辽宁省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975”计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首席科学家;2002年至2015年期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医痰证理论研究、中医名家学术研究、日本汉方医学研究。主编《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中医基础理论分卷》《中医痰病研究与临床》等。著有《日本汉方医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