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梁启超

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梁启超

1星价 ¥6.1 (3.4折)
2星价¥6.1 定价¥1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251006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84
  • 出版时间:2019-12-01
  • 条形码:9787512510067 ; 978-7-5125-1006-7

本书特色

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做的《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秉承伟大与成功的话题,从教育与成长的角度诠释平凡与伟大的差别。 “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的维新派领袖、学者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的维新派领袖、学者

内容简介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清代光绪(1875―1908年)举人。与其师康有为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名北京大学)、译书局。1898年9月“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很大影响。  1911年底“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则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  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学校(1928年改名清华大学)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从少年时代、初入政坛、戊戌变法、政坛沉浮、回国之后和晚年贡献这六部分内容展现了梁启超的成长历程和其人生发展轨迹。

目录

少年时代
从小受到良好家教
有大志向的神童
16岁的少年举人

初入政坛
成为康有为得意门生
积极参与“公车上书”
写出许多好文章
成为《时务报》的主笔
受到汪康年排挤
在长沙任教期间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之前的准备
百日维新的失败
在日本逃亡的日子
和孙中山达成共识
用“饮冰室主人”做笔名
奉师命去往檀香山
密谋自立军起义
起义遭受失败
主办《新民丛报》引起轰动

政坛沉浮
游历美洲大开眼界
与同盟派的对战
创办政闻社的兴衰
掀起宪政的狂潮

回国之后
与康有为再生分歧
与袁世凯握手言和
成为政海的弄潮儿
看清袁世凯真实图谋
宣告议会民主制破灭
天之骄子重回舆论界
与袁世凯针锋相对
反对复辟功不可没
重回内阁执掌财政

晚年贡献
伦敦之行大有作为
巴黎和会的激昂演讲
寻找救国的不二法门
不做校长做讲师
孜孜不倦地问道学佛
闲不住的退休生活
文学巨匠的陨落
展开全部

节选

  《梁启超/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  从小受到良好家教  在距离南宋王朝灭亡之地崖山往北约100里的地方,有个茶坑村,旧名叫熊子乡。这里是西江流入南海的交汇地,与许多江南小镇一样,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民居依河而建,显得十分宁静与祥和。  古老而且幽僻的茶坑村,在西江水雾的笼罩下,似乎桃源仙境一般。在这片静谧环境的包围中,有一座晚清时期的青砖平房,有一正厅和两厢耳房,各带阁楼,在历经百年沧桑后,更具古色古香的韵味。  这户青砖平房人家姓梁,主人叫梁维清,字延后,号镜泉先生,生于清嘉庆年间。他一生勤奋治学,考中秀才后,曾任掌管一县教育事业的教谕一职。虽然只是个八品小官,但是在方圆几十里备受尊敬。  梁维清在村中购置了大面积的良田,同时也继续着他读书人的生活,“半农半学”式的日子显得格外惬意。  梁维清的第三个儿子叫梁宝瑛,字祥徽,号莲涧先生。梁维清极力培养梁宝瑛,希望梁宝瑛能够博取功名。但是,宝瑛仕途不顺,乡试接连失败,*终只做了一名教书先生。  梁宝瑛尽管学业功名不利,但是也没有太多的怨言,不管是教书还是种田,都任劳任怨,一丝不苟。这也许跟他所遵从的儒家思想有关,严于律己,凡事尽心尽力。  梁维清与梁宝瑛父子二人尽管在仕途上都不曾走得太远,但毕竟还是读书人,耕读传家,在村里都能独当一面,为村民所信服。同时,他们也具备中国传统读书人特有的优良品格,有强烈的济世心和责任感。他们热心为村民办事,积极为大家谋福谋利,因此口碑非常好。  1873年2月23日,梁宝瑛新添了一个男孩子,他甚是高兴,给孩子取名叫梁启超,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承前启后,继承梁家香火,做一个有大本事的人。  小启超的诞生,给梁家增添了生机,让梁家上下一片欢喜。但是,小启超出生于一个动荡的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大变化:1840年,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一场又一场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在那时,世界上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并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源掠夺。  尽管如此,幼年的小启超在家庭的精心呵护下,依然是幸福、快乐地成长着,外面世界的肃杀与残酷,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还是十分遥远的。  白驹过隙,转眼小启超到了3岁,在正常情况下,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接受启蒙教育了。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农村绝大多数儿童几乎都没有可能请老师来培养,况且小启超的家庭也不富裕,不可能把他送到先生那里接受教育,也不可能请老师来家里教学。小启超的母亲赵氏在劳作之余,就开始教孩子识字。小启超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接受启蒙教育。  赵氏生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梁启超是长子。赵氏知书达理,又擅长针线活儿。她对长子虽然十分疼爱,但在品行、学习等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  赵氏的教育对梁启超后来的立身处世有着极大的影响。小启超犯的任何过错都可以被原谅,唯独说谎不可饶恕。  小启超6岁时说了一句谎话,不久就被母亲发觉了。晚饭后,母亲唤他进房,严厉地盘问说谎的经过和原因。小启超的母亲气得脸色苍白,把他翻倒在膝前,用力地鞭打了十几下。可怜小启超自从出生以来,从未受过这样的惩罚。  鞭打之后,母亲教育小启超说:“你若再说谎,将来就会成为盗贼,成为乞丐。人为什么说谎呢?或者是因为不应该做的事情而自己做了,害怕别人责备,便欺骗自己没有做;或者有应该做的事,而自己不愿做,但又害怕别人责备自己应做而不做,便欺骗自己已经做了。  “这对说谎的人来说,明知过错而故意犯之,还自欺欺人,以为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这种行为与盗贼有什么区别?欺骗别人者,*终都会被人揭穿,将来人人都会指着他说,‘这是个爱说谎的人’。从此,就再也没有人会去相信他了。这样的人,将来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呢?”  母亲的这一番教导,深深地印在了小启超的脑海中,令他终生难忘。小启超在10岁以前,没有外出求学,也没有请家庭教师,所学知识完全受业于祖父和父母。小启超的家庭教育除了语文和书法以及系统的中国历史知识外,家人对他品德修养上的严格要求,对他后来的成长及为人,影响极深。  首先,是勤俭朴实的教育。在这方面,小启超的祖父和父母既言传又身教。他的家族十世务农,到其祖父时才变为耕读之家,所以仍以劳动为美德。即使后来在他考中秀才之后,仍被父母要求参加农业劳动,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并不是整天关在屋子里读书。  有一次,小启超不想下地劳动,父亲便批评他说:“你看看,你还像个正常的孩子吗?”  这种批评,虽然不是很严厉,但是给少年的梁启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后来的生活中,每当想到父亲这一训斥,他就鞭策自己要保持勤俭朴素的家风。  童年时在农村参加劳动的体验与认识,成为了梁启超后来关于农业经济方面论述的主要来源。  其次,是爱国、救国的教育。在茶坑村所在的新会县的南端,也就是西江水系的江门水道和潭江的出海处,有一个如同珠江口虎门那样形势的崖门。此处是13世纪南宋末代皇帝和丞相陆秀夫殉国的地方,又是南宋水师与元军*后激战时遭到覆灭的古战场。  梁启超的高祖毅轩的坟墓,就在崖门北面不远的崖山上。因此,每年清明祭扫时,梁家都会乘船前往。在水路往返时,祖父就向儿孙讲述南宋亡国时关于抗元英雄、仁人志士英勇抗敌的故事,讲述当年陆秀夫如何背着小皇帝投海殉国的情景。当然,还会讲到岳飞、文天祥等许多英雄豪杰的事迹。这些故事,从小孕育了梁启超的爱国情怀。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