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书--国学典藏:坛经(精装)
读者评分
5分

新书--国学典藏:坛经(精装)

1星价 ¥18.6 (4.9折)
2星价¥18.6 定价¥3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条)
ztw***(三星用户)

近人丁福保大德的笺注经典好书。

2023-11-20 18:22:03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258170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40
  • 出版时间:2016-10-01
  • 条形码:9787532581702 ; 978-7-5325-8170-2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丁福保为著名佛教居士,以弘扬佛法、流通佛经为志,并修证有成。丁福保有感于佛教经典文字艰涩,于初学者不易了解,虽然历来缁素大德多有注疏解说,而古人注疏多重于判教科文,谈玄说妙,这都不是初机学佛的人所能领会的。因此,他选择了一些卷数较少的经典,依照汉儒训诂的方式,逐字逐句地解释;这种解释,没有繁琐的科文,也没有谈玄说妙的玄理,详略适中,一切以初学者所需为原则而名之曰“笺注”,使初读佛经的人容易入门。  著名学者和居士陈兵教授说现有的各种《坛经》注释中,“丁福保先生的《六祖坛经笺注》是内容较为丰富、征引较为广泛、解说相当全面、理解较为可靠的一种”。

内容简介

  丁福保所作佛典笺注系列中之一种,丁氏系民国著名佛教居士,佛学学者。此书注释简明扼要,释义准确,对于普通读者阅读佛经既有帮助又不致太过繁琐,比较符合丛书要求。

目录

前言 / 陈兵 / 1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行由** / 4
般若第二 / 47
疑问第三 / 79
定慧第四 / 94
坐禅第五 / 104
忏悔第六 / 107
机缘第七 / 124
顿渐第八 / 177
护法第九 / 201
付嘱第十 / 210
附录一跋 / 宗宝 / 248
附录二六祖能禅师碑铭 / 王维 / 251
附录三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 / 柳宗元 / 272
附录四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 / 刘禹锡 / 276
附录五历朝崇奉事迹 / 278
附录六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本六祖坛经新校 / 279

展开全部

节选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笺注】 行事为后世所宗仰者称祖。天竺初祖摩诃迦叶,传至二十八祖达磨大师。达磨于梁武帝时来中国,即为中国禅宗初祖。二祖名慧可,三祖名僧璨,四祖名道信,五祖名弘忍,六祖名惠能。 《春秋正义》曰:“三传之义,本皆口传。后之学者,乃著竹帛,而以祖师之目题之。”《汉书·外戚传》曰:“定陶丁姬,易祖师丁将军之玄孙。”师古注:“祖,始也。丁宽,易之始师。”凡创立宗派之人,无论释家、道家,皆曰祖师。《指月录》四:“有期城太守扬炫之,早慕佛乘。问初祖达磨大师曰:‘西天五印,师承为祖,其道如何?’祖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又问:‘此外如何?’师曰:‘须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厌有无,于法无取。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能是解,故称为祖。’又曰:‘愿师慈悲,开示宗旨。’师知恳到,即说偈曰:‘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瑜伽论》:“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故名大师。又为摧灭邪秽外道,出现世间,故名大师。”《资持记》上一之一:“大师者,所谓天人之师,即十号之一。”《四教仪集注》上:“大师者,群生楷范。” 《正宗记》:“六祖惠能大师,姓卢氏,新兴人。辞母直造黄梅东山,既得法,回南海法性寺,开东山法门。后归宝林寺,一日谓众曰:‘吾于忍大师处受法要并及衣钵,今汝等信根纯熟,但说法要,衣钵不须传也。’次年坐化,塔于曹溪,今南华寺是也。” 法宝,为三宝之一,诸佛所说之妙法,可以珍重如世之财宝者然,故名。《维摩经·佛国品》:“集众法宝,如海导师。”《翻译名义集》五引《金光明玄义》曰:“至理可尊,名曰法宝。” 《汉书音义》:“封土而高曰坛,除地平坦曰场。” 经,常也。凡载道义法制之至当不可易之书,谓之经。 《坛经》者,其坛为刘宋朝求那跋陀罗三藏创建。立碑谓:“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而智药三藏于梁天监元年植菩提树一株于此坛畔,预志谓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真传佛心印之法王云云。故六祖虽随缘赴说,不皆在于此坛畔说法,而门弟子归重肉身菩萨于此坛畔树下转上乘法轮之谶,而云“坛经”也。 [唐]释门人法海录 无锡丁福保仲祜笺注 【笺注】 在民国前一千二百九十四年,唐高祖李渊受隋禅有天下,国号唐。 《避暑录话》下:“晋、宋间佛学初行,其徒犹未有僧称,通曰道人,其姓则皆从所授学,如支遁本姓关,学于支谦为支。帛道猷本姓冯,学于帛尸梨密为帛是也。至道安始言佛氏释迦,今为弟子,宜从佛氏,乃请皆姓释。”《四朝闻见录·附录》“晋王大令保母帖考”:“王畿云:‘或又谓佛之徒称释,起于道安。大令时未应有释老之称。此又不稽古之甚者。’”《阿含经》云:四河入海,与海同流咸。四姓出家,与佛同姓释。释,佛之姓也。此土谓佛谓释久矣。志称释老,以佛对老,非谓佛之徒也。《晋书》云:何充性好释典,崇修佛寺是也。然道安以前比丘,各称其姓,道安欲令皆从佛姓。初不之信,后得《阿含经》,始信之。尔后此土比丘皆姓释,如释慧远是也。 门人,门弟子也。 法海,韶州曲江人。《传灯录》五、《五灯会元》二、《禅宗正宗》一、《指月录》四,皆录本经《机缘品》中一则。此外事迹无考。惟《全唐文》卷九百十五,载法海字文允,俗姓张氏,丹阳人。一云曲江人。出家鹤林寺,为六祖弟子。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席。 录,抄写也。《宋史·选举志》:“集书吏录本。” 行由** 行由** 【笺注】 述六祖一代之行状由来,故曰行由。 时,大师至宝林①,韶州②韦刺史③与官僚④入山⑤,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⑥讲堂⑦,为众开缘说法⑧。师升座次⑨,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⑩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笺注】 ①时六祖自广州法性寺至宝林寺,即曹溪南华寺是也。法海《坛经序》:“先是西国智药三藏自南海经曹溪口,掬水而饮,香美。异之,谓其徒曰:‘此水与西天之水无别,溪源上必有胜地,堪为兰若。’随流至源上,四顾山水回环,峰峦奇秀。叹曰:‘宛如西天宝林山也。’乃谓曹侯村居民曰:‘可于此山建一梵刹,一百七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于此演化。得道者如林,宜号宝林。’时韶州牧侯敬中以其言具表闻奏。上可其请,赐宝林为额。遂成梵宫,落成于梁天监三年。”《传灯录》五:“中宗神龙元年十二月十九日,敕改古宝林为中兴寺。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又敕为法泉寺。”《宋高僧传》八:“太平兴国三年,敕建塔,改为南华寺。又改曰华果寺。”《广东通志》二百二十九:“南华寺在县(韶州府曲江县)南六十里,梁天监元年,天竺国僧智药建。后为六祖演法道场。唐万岁通天初,则天皇后赐赉宣诏。元和间赐塔曰‘灵照之塔’。其寺为岭外禅林之冠。”按:《指月录》:“曹溪宝林,堂宇湫隘,六祖谒里人陈亚仙,舍宅广之,即此寺也。六祖传黄梅衣钵,居此。今衣钵与真身俱存。开宝三年,赐名‘南华’。塔毁,明化六年建复。国朝康熙五年平藩重建。有降龙塔、伏虎亭、卓锡亭、避难石、曹溪水十二景。” ②府名。隋置州,寻废。唐复置,元为路,明改府,属广东。清因之。今废曲江县,其旧治也。 ③名璩。刺史,官名,汉置。其职各代不同。隋唐之刺史,犹清之知府及直隶州知州。《传灯录》五、《宋高僧传》八、《五灯会元》一,韦璩皆作韦据。 ④官与僚属也。 ⑤此山指南华山而言,在曲江县南六十里。宝林寺即在此山。 ⑥《广东通志》二百二十九:韶州府曲江县:“报恩光孝寺,在河西,唐开元二年,僧宗锡建,名开元寺。又更名大梵寺,刺史韦宙请六祖说《坛经》处。宋崇宁三年,诏诸州建崇宁寺,致和中改天宁寺。绍兴三年,专奉徽宗香火,赐额曰:‘报恩光孝寺’。” ⑦讲经说法之堂舍也。《无量寿经》下:“无量寿佛为诸声闻菩萨大众班宣法时,都悉集会七宝讲堂,广宣教道,演畅妙法。” ⑧犹言启发人之因缘而为说妙法也。《法华玄义》六:“‘诸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有因缘故亦可说。” ⑨座次,所坐之处也。 ⑩儒宗,儒者之师也。《史记》:“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汉书》:董仲舒为世儒宗。 学士,学者也。《史记》:“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僧者,僧伽之简称,皈依佛教之人也。《行事钞》四:“四人已上,能御圣法,辨得前事,名之为僧。” 出家之女僧也。梵名比丘尼,俗名尼姑。 崇奉道教之士也。此教奉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为教祖,创于东汉张道陵,至晋时称天师道,后遂名之为道教。 在家未奉佛法者之称也。 作礼,作敬礼也。《佛说阿弥陀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简约而枢要之法义曰法要。《梵网经·法藏疏》一:“无非妙轨云法。”《孝经》注:“以一管众为要。”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①,菩提②自性③,本来④清净⑤。但用此心,直了成佛⑥。 善知识,且⑦听惠能行由、 得法事意。惠能严父⑧,本贯范阳⑨,左降⑩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 客曰:‘《金刚经》。’ 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 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笺注】 ①《法华文句》四:“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涅槃经》二十五:“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谓之善知识。” ②菩提,旧译名道,新译名觉。道者通之义,觉者觉悟之义。《名义集》五:“道之极者,称之曰菩提。” ③诸法各自不变不改之性也。《唯识论》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六祖金刚经口诀》:“一切众生自无始来不能离生灭者,皆为此心所累故。诸佛惟教人了此心,此心了,即见自性。见自性,即是菩提也。” ④无始以来名本来。 ⑤远离身口意三业恶行之过失,烦恼之垢染,名清净。《探玄记》四:“三业无过云清净。” ⑥《起信论义记》下:“众生真心与诸佛体,平等无二。”又:“众生真心,即诸佛体,更无差别。”故《华严经》云:“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又云:“众生心佛,还自教化众生。”《华严经》五十二:“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传心法要》:“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著相。无始已来,无著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⑦且,助语词,有宽缓说来之意。 ⑧父严母慈,故称父曰严父。又尊其父曰严父也。《孝经》:“严父莫大乎配天。”《周易·家人》卦曰:“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⑨贯,籍贯也。本贯犹云本籍。范阳,地名,唐郡,今直隶大兴、宛平、昌平、房山、宝坻等县之地。《正宗记》六:“其先本籍范阳,父行瑫,武德中谪官新州。” ⑩即左迁,谓降职也。古以右为尊,故谓迁秩为左降。《宋史·真宗纪》:“左降官羁管十年以上者,放还京师。” 犹放也。为五刑之一,安置远方,终身不返也。分远近为三等。《尚书·尧典》曰:“‘流共工于幽州’。注:遣之远去,如水之流也。” 岭南,五岭之南也。东际海,西极群蛮,北据五岭,今属广东,治十一县。 新州,即今之新兴县,在肇庆府南一百三十里。详《大清一统志》三百四十五。上古惟贵族有姓,故谓百官之族曰百姓。《书》:“‘平章百姓’。注:畿内民庶也。”今则通称国民为百姓矣。 《论语》:“不幸短命死矣。”《说文》:“夭死之事,故死谓之不幸。” 耶律楚材诗:“故园曲指八千里,老母行年六十余。”《旧唐书·李大亮传》:“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任昉《王文宪文集序》:“亲加吊祭,表荐孤遗。”《孟子·梁惠王下》:“幼而无父曰孤。” 移,迁也。《书》:“移尔遐逖。”南海,郡名,今改县。属广东粤海道。 艰辛,谓艰难辛苦也。李白诗:“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诗传》三:“三岁之后,始贫乏于衣食。” 却,退也。 读诵经典也。 开智明理也。《法华经·序品》:“照明佛法,开悟众生。” 此经即《大般若经》第五百七十七卷。前后共有六种译本,互有详略。*通行者为罗什译本。《三藏法数》二:“金刚者,金中*刚,故云金刚。”《六祖金刚般若经注·自序》云:“《金刚经》者,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自从达磨西来,为传此经之意,令人悟理见性。只为世人不见自性,是以立见性之法。世人若了见真如本体,即不假立法。此经读诵者无数,称赞者无边,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所说道理,各随所见。见虽不同,法即无二。宿植上根者,一闻便了。若无宿慧,读诵虽多,不悟佛意。” 蕲,音其。《大清一统志》二百六十三:“蕲州在黄州府东一百八十里。” 《湖广通志》七十八:黄州府黄梅县:“东禅寺,在黄梅县西南一里。”《名胜志》:“东禅寺号莲华寺,乃五祖传衣钵于六祖处。有六祖簸糠池、坠腰石及吴道子《传衣图》。” 《五灯会元》一:“五祖大师,蕲州黄梅县人也。先为破头山中栽松道者,后遇信大师得法。” 彼指黄梅县,亦指东禅寺而言。主化,主持教化也。 礼拜,恭敬之意现于身相者也。 《智度论》三十一:“性各自有,不待因缘。”又见后。《六祖金刚般若经注·自序》云:“经是圣人之语,教人闻之,从凡悟圣,永息迷心。此一卷经,众人性中本有。不见见者,但读诵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经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诸佛,从此经出。” 惠能闻说,宿昔有缘①,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②,教便往黄梅参③礼五祖。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④。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方人⑤?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⑥,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⑦,若为⑧堪作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⑨。獦獠身与和尚⑩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末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 【笺注】 ①宿昔有缘,犹言前世因缘也。 ②衣粮,衣食也。 ③《象器笺》:“参,趋承也,晋谒也。” ④辞违,别本作“辞亲”。 ⑤别本“人”字下有“来到此山礼拜今向吾边”十字。 ⑥作佛,成佛也。尽菩萨之行,断妄惑,开真觉之谓。《法华经·譬喻品》:“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大智度论》十八:“求佛道者,从初发心作愿:愿我作佛,度脱众生,得一切佛法。行六波罗蜜,破魔军众及诸烦恼,得一切智,成佛道。” ⑦獦,音葛,兽名。獠,音聊,称西南夷之谓也。《一统志》八十一:“肇庆府,秦为南海郡,地属岭南道。风俗夷獠相杂。”山谷《过洞庭青草湖诗》:“行矣勿迟留,蕉林追獦獠。”注曰:山谷赴宜州贬所,岭南多蕉林,其地与夷獠相接。《韵会》:獦者,短喙犬。獠,西南夷。 ⑧为,何也。按:意言如何能作得佛。 ⑨《禅源诠》二:“一切众生,皆有空寂真心,无始本来,性自清净,明明不昧,了了常知。尽未来际,常住不灭。名为佛性,亦名如来藏。”《涅槃经》二十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⑩和尚,僧徒称其师之尊称。其义为亲教师,谓能教人学戒、定、慧,犹俗家之有业师也。 差别,不同等也。白居易诗:“一音无差别,四句有诠次。”《楞伽经》:“若无差别者,一切外道亦皆是佛,以不生不灭故。” 别本作“大师更欲共惠能久语”。 弟子之成群者曰徒众。 《五灯会元》三、“百丈章”:“师凡作务执劳,先于众。”《广韵》:“务,事务也,专力也。” 启,白事也。 《行事钞》上三:“学在我后,名之为弟。解从我生,名之为子。” 自性本智,触处应现,千般万般,应用不乏,不即不离。《传心法要》:“此灵觉性,无始已来,与虚空同寿。”又曰:“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探玄记》六:“生我福,故名福田。”《无量寿经净影疏》:“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云福田。”《翻译名义集》:“《报恩经》:‘众僧者,出三界之福田。’谓比丘具有戒体,戒为万善之根,是故世人归信、供养、种福,如沃壤之田,能生嘉苗,故号良福田。” 《辅行》二之四:“能生为根,数习为性。”大,音太,过也。利,锐也。 著,命令词。槽厂,养马小屋。槽厂,别本作“且去后院”。《广传灯录》作“槽厂”。《海篇心镜》曰:“厂,马屋。槽,马槽也。”《正宗记》六:“尊者知其异人,佯诃之曰:‘著槽厂去。’惠能即退,求处碓所,尽力于臼杵间。”按:槽厂,即后院之碓房也。 行者,禅院之侍者也。《禅林象器笺》八:“有发而依止僧寺,称为行者。”《释氏要览》上:“经中多呼修行人为行者。”《观无量寿经》:“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善见律》十一:“有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钵,欲依寺中住者,名畔头波罗沙。”未见译语。按:即此方行者也。男生八岁毁齿,十六阳气全,以其有意乐信,忍修净梵行,故自晋时已有此名,如东林远大师下有辞蛇行者。 碓,音对。破柴者,以斧碎柴,使可为爨料之谓也。踏碓,舂米碓之用足踏者。桓谭《新论》曰:“宓牺制杵臼之利,后世加巧,因借身践碓而利十倍,则碓盖起于杵臼之遗法也。” 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①。’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②,汝等终日只求福田③,不求出离生死苦海④。自性⑤若迷⑥,福何可救⑦?汝等各去,自看智慧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⑨,各作一偈⑩,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喻利根者)。’ ……

作者简介

  丁福保,(1874~1952)字仲祜,号畴隐。近代藏书家、书目专家,著名佛教居士。丁福保学通经史,兼通算学、医学、日文,中年后归心佛教,用十年之功编成《佛学大辞典》,是中国首部新式的大型佛学辞典。风行学界七十年,至今仍是重要的佛学工具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