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市政学(第2版)/张旭霞/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市政学(第2版)/张旭霞/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1星价 ¥40.8 (8.5折)
2星价¥40.8 定价¥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014864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64
  • 出版时间:2020-09-01
  • 条形码:9787300148649 ; 978-7-300-14864-9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和阐述了市政学总论、城市规划和发展以及城市的经济、土地、住房、基础设施、城市环境、交通、社会、公共事业、安全等管理方面的内容。本书结构新颖、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贴近现实,可供普通高校政治学类、公共管理类以及相关学科各专业本科生教学使用。

目录

**章 市政学总论
重点问题
关键术语
**节 城市概论
第二节 市政学概论
案例
拓展阅读

第二章 城市规划和发展
重点问题
关键术语
**节 城市规划
第二节 城市发展
案例
拓展阅读

第三章 城市经济管理
重点问题
关键术语
**节 城市经济管理概述
第二节 城市公共经济管理
第三节 城市财政管理
案例
拓展阅读

第四章 城市土地管理和住房管理
重点问题
关键术语
**节 城市土地管理
第二节 城市住房管理
案例
拓展阅读

第五章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重点问题
关键术语
**节 城市基础设施概述
第二节 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和管理
第三节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案例
拓展阅读

第六章 城市环境管理
重点问题
关键术语
**节 城市环境管理概述
第二节 城市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第三节 生态城市的建立
案例
拓展阅读

第七章 城市交通管理
重点问题
关键术语
**节 城市交通概述
第二节 城市交通管理
第三节 中国城市交通问题及其对策
案例
拓展阅读
……

第八章 城市社会管理
第九章 城市公共事业管理
第十章 城市安全管理
展开全部

节选

  《市政学(第二版)/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及后果  1.城市化的影响因素  城市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重要的动力源在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是城市化的**动力源,而且是其他动力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则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个社会城市化的进程,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性文化条件。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城市化水平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只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在良好的状态下发展,其城市化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而且,一个国家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该国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制约和影响。  2.城市化的后果  随着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整个社会的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社会生活造成的影响和冲击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  (1)生产方式的变化。  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使一些传统产业焕发生机,一些新兴产业破土而出,大量的人口涌人城市,大工业的高产出、高效益以及由于生产和人口集中带来的土地供求关系的变化,使房地产业成为*有利可图的产业之一。  (2)生活方式的变化。  城市化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极其显著,使入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这主要体现在:生活变得丰富而复杂,精密性的要求更高,交往变得频繁,个人的自主性增强,等等。  (3)社会人口和职业结构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首先改变了原有的人口和职业分布状况。农业人口不断离开农村和土地,开始大量涌向城市,从事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城市化的推进使家庭结构和功能逐渐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发生背离,主要表现在:家庭规模由大变小,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就业,成家的子女在外就业;家庭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家庭各个成员之间都趋向相对的自由、自主;家庭的许多传统功能转由国家、政府和社会组织承担,家庭成为生活和生育子女的场所。  (5)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  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是与人类城市化进程相伴而生的。任何一个城市的过度发展,都可视为城市的膨胀,经济发达城市的膨胀可以通过城市自身空间的扩大以及公用设施的完善而自我消化,但经济不发达的城市相对缺乏这种消化力,社会问题往往较为突出。  (三)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中国正经历着世界历史上规模*大、速度*快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率从1949年末的10.64%提高到2018年末的59.58%。1949年我国城市只有137个,到2018年城市已经达到672个,我国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城市化正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城无产不兴,产无城不立。依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入“下半场”的中国城市化正不断释放出旺盛的内需潜力和蓬勃的发展动能。  1.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起落和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大体上可以分为这样五个阶段:1949-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和正常发展的阶段,1958-1960年是城市化过度发展的阶段,1961-1965年是城市化调整的阶段,1966-1976年是城市化严重停滞的阶段,1977年至今是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的阶段。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主导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这是中国城市化和其他国家城市化的*主要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到政府的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受到政府的控制,城市化初始阶段的资金积累以政府政策为保障,城市化速度受到政府调控,等等。  (2)城乡协调发展。中国农村选择了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乡经济共同繁荣的道路,有别于西方国家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经济凋敝和城乡尖锐对立。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制定的一项重大战略,其内涵是使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以及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业领域就业的自由流动性加大;其实质是要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规划中去统筹解决,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使城市化进程与城乡建设相结合的步伐加快。  (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移。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走的都是地域转移在先、职业转换在后的模式。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却先于地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往往“户”在农村不动,“人”却在城市就业。  (4)出现了乡村城市化的新模式。有别于发达国家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传统的单一城市化模式,中国出现了乡村地域变为城镇地域、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的乡村城市化的现象,表现出人口城市化与乡村城市化的双重模式。新模式合理发挥了大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了小城镇在城市化进程中生力军的作用,减轻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城镇体系的完善和农村社会的发展。  (5)人口的高增长量是主要制约因素。中国的城市化背负着十多亿人口的巨大压力,主要表现在人口基数大、长时间的高自然增长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的高增长量三个方面。人口的自然增长对城市化进程有直接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社会剩余农产品的数量、社会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资源、城市就业岗位三个途径制约着城市化进程。  ……

作者简介

  张旭霞,女,管理学博士,浙江义乌人,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政府改革、政府公信力、公务员制度、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等方面。在各类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主编教材《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电子政务》《公务员制度》《管理学》等多部,其中,《管理学》荣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