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1315163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48
  • 出版时间:2020-09-01
  • 条形码:9787301315163 ; 978-7-301-31516-3

本书特色

一个人什么样的状态才真正叫做死亡、死亡如何认定、死亡是一个瞬间的状态还是一个有一定时长的过程、死亡是否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人死后是否真的是一了百了、有什么东西是死亡带不走的、科学技术是否真的能引领人们超越死亡,人是否可以做到“死而不亡”…… 本书将带领读者从客观角度去了解死亡,从理性上去直面死亡、理解死亡,进而从哲学的意义上超越死亡,实现真正的“向死而生”。 本书还链接了以死亡为主题的30部书籍和电影、音乐作品的相关资料,为读者从艺术、美学、哲学的角度进一步理解死亡提供了文本和视听素材。

内容简介

从古至今,死亡问题不断地困扰着有死的人类。到底什么是死亡?如果说顺天应时的古人对死亡尚有几分乐天知命的达观的话,现代社会由于强大的科技力量的支撑,死亡越来越被边缘化。人们刻意回避死亡、制造死亡忌,营造一种没有死亡和看不见死亡的人生与社会,死亡是什么的问题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和思考。然而,死亡不会因为人们刻意回避就推迟到来或者不再存在,也不会因为人们不愿意思考就放弃它存在的意义。 本书指出:“死亡是涉及人类生前、死后和死亡过程的认知图式、信念信仰和意义体系。”本书从“自然生命的结束“和“生活世界的解体”两个维度梳理了死亡的生物过程和社会过程,其中既涉及心肺死亡和脑死亡、濒死期、生理死亡、心理死亡等关于死亡的生物过程的具体知识和经验,又从公民身份的结束、社会关系的结束、人伦世界的瓦解等几个角度阐述了死亡的社会过程及其法律、经济、伦理方面的内涵,帮助读者认知人类死亡的真实图景,理解死亡的不可避免和不可或缺。本书更从“死而不亡”“自我的超越”“纯粹自我的回归”几个角度探讨了死亡的哲学内涵和优选意义。在作者看来,死亡真相对于所有活着的人来说可能永远是个谜,人们也很难宣称掌握了死亡的优选真理,但是,人类可以“向死而生”,在探索死亡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死亡,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发现死亡的意义,打通生死在人们意识中的阻隔,这就已经为人类超越死亡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契机。

目录

导言 死亡之谜 1
**章 自然生命的结束
**节 两种死亡
心肺死亡 脑死亡
第二节 死亡过程
生理死亡过程
心理死亡过程
死亡过程的干预

第二章 生活世界的解体
**节 公民身份的结束 56
司法死亡
死亡方式
死亡证明
遗嘱与遗产
第二节 与人世分离
死亡与讣告
社会关系结束
人伦世界瓦解
生活世界隐退

第三章 死而不亡
**节 人类的不朽追求
入世不朽
出世不朽
第二节 死而不忘
告别与回归
盖棺与哀荣
历史与重生
第三节 死而不朽
万物有灵论
得道成仙
信仰得救
超脱轮回

第四章 自我的超越
**节 死亡与自我
死亡的个体性
我的死亡
死亡恐惧
死亡焦虑
第二节 信念与超越
清点自我
自我的类型
自我的认同
自我的超越

第五章 纯粹自我的回归
**节 纯粹自我的发现
我思 我在 我希望
我的人格
第二节
纯粹自我回归之道
疑我与确信
勿我与大我
损我与大道
无我与解脱

延伸阅读
展开全部

节选

死亡过程的干预(节选) 人类死亡的原因和过程千差万别,不过,假定一个人自然死亡,那么非常明确的一点就是:他的死亡是一个逐步发生的过程。尽管某人的死亡证明上会给出具体的死亡时间,但是,实际上人的死亡并不存在某个精确的“死亡时刻”,死亡过程中有许多灰色地带,还有许多细节至今人们还不甚清楚,尤其是当一个人进入无意识期的死亡阶段时,心理过程有什么特点他人无法清楚。当一个人的身体逐渐接近临床死亡时,人的心跳、呼吸、脉搏和体内循环逐渐停止,但是,在接下来的4—6分钟时间里,人体细胞仍然还是活着的,只有当生物学死亡到来时,人的脑细胞才开始不可逆地死亡,从此时开始,人的死亡已经不可逆转,病人不可能被抢救过来。 人生命的*后几天,医学上通常称之为主动死亡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开始快速地失去各种自然欲望,以及大部分知觉,直到听觉*后消失。这一阶段人可能出现这样的症状:不再感到饥饿,不再感到口渴,不再能开口说话,视线逐渐模糊,听觉逐渐消失,触觉逐渐消失。与之伴随的反应还包括胸闷气短,抑郁、焦虑,疲惫、嗜睡,精神错乱,便秘或大小便失禁,以及恶心反胃等感觉。此时,人的大脑正在逐渐通过牺牲身体的一些非必要功能来延长生命。再后来,人的皮肤开始表现出死亡来临的基本征兆:皮肤开始变凉,颜色开始变得暗淡,甚至开始出现紫色斑 点。很快,人的身体会变得非常虚弱,甚至难以咳嗽或者吞咽,呼吸时会因为喉咙内液体的积聚无法正常处理而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医学上将其称作“死亡噪音或死亡喉音”。在医生们看来,“死亡噪音”本身并没有什么危害性,即便在旁人听来病人应该非常痛苦、难受。不过,医生们对于这种现象的痛苦程度的认识也是非常有限的,因为病患此时距离死亡大约只有十个小时到几十个小时不等,不少病人在此期间已经陷入昏迷状态,无法述说自己的感受了。 一个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自然地死去,在这个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可能会有专业的医护人员照顾,他们会用各种药物控制和缓解病人的痛苦。当生命走到了尽头,即在*后几个小时里,人基本上处于昏迷状态,身体或许不会再感受到痛苦。当人的身体*终也死亡时,大脑功能也将很快随之丧失。这意味着人的大脑将不再能够监控和管理他的身体,这时,人会出现不自主的大小便失禁现象,甚至精神错乱,这种失控的现象听起来让人非常不舒服,甚至让人对濒死产生无端的恐惧,但这还只是生理上的问题,心理上的变化才是*令人难以把握的。 人在死亡时,意识会如何变化?事实上,人的身体逐渐接近死亡时,大脑和意识会出现奇异的改变。在这个阶段,人或许不再害怕身体上发生的变化,许多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越是接近死亡,他看待死亡的态度反而越正向、越积极。或许这 是因为当一个人知道死亡即将到来时,死亡对于个人来说就不再是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必须要去面对的现实,在这样的情况下,或许学着接受死亡是更加明智的选择。 在死亡到来之时,研究人员称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祥和平静的梦境和幻觉。据纽约一所临终病人护理所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临终病人做梦要比普通人多得多,88%的接受调查的临终病患对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经历了比正常情况下真实得多的梦境,这些梦境在病人醒来以后仍然令人记忆深刻,甚至栩栩如生。有的病人醒来以后甚至以为自己仍然处于梦境之中,难以区分梦境与现实,大有“庄周梦蝶”的疑惑。在这些多而奇的梦境中,一些人会梦见自己与早已去世的亲人朋友团聚了;另外一些人则发现自己正忙着准备出门,要去遥远的地方旅行;更令人称奇的是有人梦见自己人生中一些特别有意义的时刻在眼前一幕幕回放,不断闪现而过。总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出现这样的幻觉和梦境让他们暂时感到安心,这些体验极大地减少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以及对死后世界的不确定感。 随着死亡的步伐向*终的阶段迈进,当人们进入临床死亡阶段时,大脑似乎进入了高速运转的状态,此时医疗仪器依然能够检测到大脑各处发出强烈的活动信号,这些强烈的信号或许会激发比正常情况下强烈得多的神经化学反应。有研究者猜测,或许此时临终者正在经历与濒死体验者类似的体验,感受那些温暖而愉悦的情境……或许在死亡之前,人所经历的这些奇妙的梦境或幻觉是人的大脑功能丧失时大自然馈赠给人类*后的礼物。不过,这只是一种猜测,并没有得到证实,人类在濒临死亡时,可能会经历濒死体验中人们报告过的那些感受,也有可能只感受和经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无论如何,医生们无法确定你何时会出现何种幻觉,以及这些奇妙的幻觉出现的顺序和固定的模式。根据许多濒死体验者的叙述,这些令人愉悦的幻觉与梦境对人有一定的心理慰藉效果,它们会让死亡的过程与死亡归宿变得温暖甚至温馨,令人感到喜悦甚至向往。但是,人类死亡的*后时刻是否真的如濒死体验者描述的那样温暖和美好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假如人的大脑完成了人活着时的思考使命,*后它的解体过程还为人们准备好了美妙的告别梦境,那么它当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美妙的礼物了:大脑在有意识的时候告诉人们要坦然接受死亡,在它失去意识、功能走向消解的时候还幻化出美妙的梦境。这简直太美好了,大自然赠予的礼物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一切! 我们或许永远都不会知道人在死亡之后究竟会发生什么,但是至少我们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可以在意识清醒的时候学会慢慢地接纳死亡,还可以学会坦然面对死亡带来的各种后果;而在意识解体后,也许大脑功能的逐步瓦解还为人类准备了*后的礼物,即幻觉和梦境,以此帮助人们克服对死亡的*后的、*脆弱的时刻变得不那么凶险。这或许是每个人都可以希冀的事情,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的事情。 死亡过程的干预(节选) 人类死亡的原因和过程千差万别,不过,假定一个人自然死亡,那么非常明确的一点就是:他的死亡是一个逐步发生的过程。尽管某人的死亡证明上会给出具体的死亡时间,但是,实际上人的死亡并不存在某个精确的“死亡时刻”,死亡过程中有许多灰色地带,还有许多细节至今人们还不甚清楚,尤其是当一个人进入无意识期的死亡阶段时,心理过程有什么特点他人无法清楚。当一个人的身体逐渐接近临床死亡时,人的心跳、呼吸、脉搏和体内循环逐渐停止,但是,在接下来的4—6分钟时间里,人体细胞仍然还是活着的,只有当生物学死亡到来时,人的脑细胞才开始不可逆地死亡,从此时开始,人的死亡已经不可逆转,病人不可能被抢救过来。 人生命的*后几天,医学上通常称之为主动死亡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开始快速地失去各种自然欲望,以及大部分知觉,直到听觉*后消失。这一阶段人可能出现这样的症状:不再感到饥饿,不再感到口渴,不再能开口说话,视线逐渐模糊,听觉逐渐消失,触觉逐渐消失。与之伴随的反应还包括胸闷气短,抑郁、焦虑,疲惫、嗜睡,精神错乱,便秘或大小便失禁,以及恶心反胃等感觉。此时,人的大脑正在逐渐通过牺牲身体的一些非必要功能来延长生命。再后来,人的皮肤开始表现出死亡来临的基本征兆:皮肤开始变凉,颜色开始变得暗淡,甚至开始出现紫色斑 点。很快,人的身体会变得非常虚弱,甚至难以咳嗽或者吞咽,呼吸时会因为喉咙内液体的积聚无法正常处理而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医学上将其称作“死亡噪音或死亡喉音”。在医生们看来,“死亡噪音”本身并没有什么危害性,即便在旁人听来病人应该非常痛苦、难受。不过,医生们对于这种现象的痛苦程度的认识也是非常有限的,因为病患此时距离死亡大约只有十个小时到几十个小时不等,不少病人在此期间已经陷入昏迷状态,无法述说自己的感受了。 一个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自然地死去,在这个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可能会有专业的医护人员照顾,他们会用各种药物控制和缓解病人的痛苦。当生命走到了尽头,即在*后几个小时里,人基本上处于昏迷状态,身体或许不会再感受到痛苦。当人的身体*终也死亡时,大脑功能也将很快随之丧失。这意味着人的大脑将不再能够监控和管理他的身体,这时,人会出现不自主的大小便失禁现象,甚至精神错乱,这种失控的现象听起来让人非常不舒服,甚至让人对濒死产生无端的恐惧,但这还只是生理上的问题,心理上的变化才是*令人难以把握的。 人在死亡时,意识会如何变化?事实上,人的身体逐渐接近死亡时,大脑和意识会出现奇异的改变。在这个阶段,人或许不再害怕身体上发生的变化,许多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越是接近死亡,他看待死亡的态度反而越正向、越积极。或许这 是因为当一个人知道死亡即将到来时,死亡对于个人来说就不再是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必须要去面对的现实,在这样的情况下,或许学着接受死亡是更加明智的选择。 在死亡到来之时,研究人员称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祥和平静的梦境和幻觉。据纽约一所临终病人护理所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临终病人做梦要比普通人多得多,88%的接受调查的临终病患对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经历了比正常情况下真实得多的梦境,这些梦境在病人醒来以后仍然令人记忆深刻,甚至栩栩如生。有的病人醒来以后甚至以为自己仍然处于梦境之中,难以区分梦境与现实,大有“庄周梦蝶”的疑惑。在这些多而奇的梦境中,一些人会梦见自己与早已去世的亲人朋友团聚了;另外一些人则发现自己正忙着准备出门,要去遥远的地方旅行;更令人称奇的是有人梦见自己人生中一些特别有意义的时刻在眼前一幕幕回放,不断闪现而过。总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出现这样的幻觉和梦境让他们暂时感到安心,这些体验极大地减少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以及对死后世界的不确定感。 随着死亡的步伐向*终的阶段迈进,当人们进入临床死亡阶段时,大脑似乎进入了高速运转的状态,此时医疗仪器依然能够检测到大脑各处发出强烈的活动信号,这些强烈的信号或许会激发比正常情况下强烈得多的神经化学反应。有研究者猜测,或许此时临终者正在经历与濒死体验者类似的体验,感受那些温暖而愉悦的情境……或许在死亡之前,人所经历的这些奇妙的梦境或幻觉是人的大脑功能丧失时大自然馈赠给人类*后的礼物。不过,这只是一种猜测,并没有得到证实,人类在濒临死亡时,可能会经历濒死体验中人们报告过的那些感受,也有可能只感受和经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无论如何,医生们无法确定你何时会出现何种幻觉,以及这些奇妙的幻觉出现的顺序和固定的模式。根据许多濒死体验者的叙述,这些令人愉悦的幻觉与梦境对人有一定的心理慰藉效果,它们会让死亡的过程与死亡归宿变得温暖甚至温馨,令人感到喜悦甚至向往。但是,人类死亡的*后时刻是否真的如濒死体验者描述的那样温暖和美好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假如人的大脑完成了人活着时的思考使命,*后它的解体过程还为人们准备好了美妙的告别梦境,那么它当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美妙的礼物了:大脑在有意识的时候告诉人们要坦然接受死亡,在它失去意识、功能走向消解的时候还幻化出美妙的梦境。这简直太美好了,大自然赠予的礼物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一切! 我们或许永远都不会知道人在死亡之后究竟会发生什么,但是至少我们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可以在意识清醒的时候学会慢慢地接纳死亡,还可以学会坦然面对死亡带来的各种后果;而在意识解体后,也许大脑功能的逐步瓦解还为人类准备了*后的礼物,即幻觉和梦境,以此帮助人们克服对死亡的*后的、*脆弱的时刻变得不那么凶险。这或许是每个人都可以希冀的事情,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的事情。

作者简介

  雷爱民,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兴趣涉及生死哲学、中国当代生死学、死亡学、伦理学等;北京市癌症防治学会“生死学与生死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副主委,中国当代生死学研讨会发起者和组织者之一。已出版专著《知识与境界》(北京大学出版社),在《哲学与文化》《鹅湖》《伦理学研究》《广东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