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书--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

新书--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

1星价 ¥38.9 (8.1折)
2星价¥38.9 定价¥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055062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574
  • 出版时间:2007-08-01
  • 条形码:9787100055062 ; 978-7-100-05506-2

本书特色

★“就像在两千年之后的今天仍然从柏拉图著作中向我们迎面冲来的风暴一样,席卷着海德格尔整个思想活动的风暴不是发源于我们这个世纪。它来自非常非常古老悠远的年代。它将尽善尽美留给我们,就像一切尽善尽美者一样,又重归那非常非常古老悠远的年代。” 汉娜·阿伦特 ★“一个真理必有尽其天年之时,就像以前人们常说的那样;不然的话她就是个无世界的家伙。世界之所以已经变得这么贫瘠干瘪,就是因为有如此众多的人为制造出来的思想到处游荡,无着无落,无形无迹。” 埃哈德·凯斯特纳 ★“假如离开了人,存在[das Sein]必喑哑:它仍在那,却难以成真。” 亚历山大·考叶维

内容简介

  海德格尔,他的人生,他的哲学,这是一段很长的故事。它包含‘着整个世纪的激情和灾难。  哲学上,海德格尔来自悠久遥远之乡:他把赫拉克里特、柏拉图、康德视为同代,与他们十分亲近,以至于使海德格尔能够聆听到这些前贤们的未尽之语,并且将它们表达出来。在海德格尔这里,整个奇妙的形而上学尚存,但是尚存于形而上学业已沉寂的时刻;也可以说,它尚存于形而上学为别的东西敞开自己心扉的时刻。  海德格尔的激情所在是提问,而不是回答。他所追问、寻觅的东西,被他称之为存在。海德格尔在他的整个的哲学生涯中,不断地提出关于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意义无非是把在现代已受到威胁,以至于行将消失的人生的秘密重新赋予人生而已。

目录

前言
**章
被抛
麦氏教堂上的那片天
地方上的教派分裂
主角
敲钟的小男孩儿
唯一的兄弟
此一此一此在
双亲
在教会的卵翼下
在康斯坦茨
世俗与其他
弗赖堡高级中学
差一点儿当上耶稣会修士

第二章
跻身于反现代主义者之间
亚伯拉罕·阿·桑克
塔·克拉拉
生命的彼岸价值
美妙的逻辑
海德格
尔发现了布伦塔诺和胡塞尔
19世纪哲学的遗产
晾干德国唯心主义
“仿佛”哲学
到文化价值中避难
有效与有钱

第三章·
橄榄山的时刻
事业上的计划
博士论文
虚无存在吗
《响起来了》
在神甫圣下面前的祈祷
生命
哲学的彼岸
哲学生活的开始
狄尔泰的体验生活与
尼采的享受生活
柏格森的巨流
马克斯·舍勒
鲜花盛开的庭院

第四章
战争爆发
1914年的观念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考
对经院哲学的蒸馏
邓·斯各特
高级教职论文
服兵役
破格提拔未果
男人团
结婚

第五章
现象学的凯旋
开放的感性
头脑中的世界
胡塞尔和他的追随者
疯狂的制表匠
基础工作

作为哲学的秘密追求
作为现象学家的普鲁斯特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
父与子
伊里莎白·布洛赫曼
海德格尔的生活乐趣和“疯狂的处境”

第六章
革命时代
马克斯·韦伯与书斋先知的对抗
圣徒贬值
海德格尔的讲台
存在问题的早期历史
体验生活与离异生活
世界活动
破坏的哲学
海德格
尔的达达主义
生活的透视
经历过的瞬间的黑暗
有亲缘的精神:海德格尔和年轻的恩斯特·布洛赫

第七章
脱离天主教
“现实生活”与“向上帝的祈祷”
解构工作
卡尔·巴尔特的上帝
如何在降落中研究降
落规律
同雅斯贝尔斯友谊的开端
1923年讲授“存在论”
《存在与时间》的前奏

第八章
马堡的聘请
与雅斯贝尔斯的战斗同盟
马堡的幽灵
在神学家之中
汉娜·阿伦特
巨大的热情
汉娜为明晰性而战
隐蔽中的胜利
把生活简单纯粹
高贵地置于心灵之前
《存在与时间》的诞生
母亲的亡故
……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附录
译后记
重印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  海德格尔一家的生活既不奢侈,也不贫困。它有2000马克的不动产,其中有960马克需要纳税(1903年的数字),所以生活水平属于中等。一家人完全可以过得下去。但是想靠自己的力量支持孩子们到远处学费昂贵的学校里去念书,那就根本办不到了。恰在此时,天主教会雪里送炭。天主教会历来就是以这种方式支持天才少年儿童的学习,同时也是教会募集农村地区的牧师接班人的手段。  因为当地没有中学,所以,镇上的卡米罗·布兰德胡贝尔牧师向海德格尔的父母建议,在读完麦氏教堂镇的初级人民小学之后,把他们天才的儿子送到康斯坦茨地方由天主教办的寄宿学校去读书。这是一所培养牧师接班人的学校。布兰德胡贝尔为他的这位弟子免费辅导拉丁语,以便使他具备进入中学读书的起码条件。康斯坦茨的寄宿学校的长官是孔拉德·格勒贝尔。布兰德胡贝尔和格勒贝尔为小马丁在地方基金会里找到了资助,教会主动承担起了教育这个孩子的责任。他的父母为此感到十分荣耀。对马丁来说,这就意味着,他开始在经济上完全依赖教会。当然,现在他对此感恩不尽。  从此时起,这种经济上的依赖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916年,长达13年之久。1903年到1906年,马丁从魏斯基金会获得资助,供他在康斯坦茨寄宿学校读书。之后靠伊林基金会的资助,他读完高中*后一年和大学神学系四学期学习的**学期,此时是1911年。这个伊林基金会只资助神学学生。1913年至1916年学业是靠舍茨勒尔家族的捐赠维持的。这个捐款是专门用来支持捍卫托马斯·阿奎那哲学和神学的学生而设置的。海德格尔本来已经错过了时机,因为此时他内心已经叛离天主教、完全独立于天主教的世界了。但他必须强迫自己迎合天主教的要求。此事使他感到一种羞耻,一种屈辱。这使他永远不能原谅天主教制度(他自己这样称呼天主教会)。他极其厌恶这种组织机构上的制度以及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利益政策。他后来转而同情纳粹的原因之一,就是纳粹运动的反教权主义。  1903年海德格尔进入康斯坦茨的教会寄宿学校和那里的文科中学。  麦氏教堂镇当时还是一个封闭的天主教世界。尽管同旧天主教的斗争还发生着影响,但在50公里之外的康斯坦茨,到处已经清楚地感觉到摩登时代的到来。  康斯坦茨当时是帝国内的一个自治市,新教徒占绝大多数。城市的伟大历史还活生生地活在文物古迹之中。那里有16世纪召开天主教大公会的古老店铺;有胡斯于其中等候天主教会对他进行判决的房子。被看作“异端”的多明我会修道院被改建成了旅馆:海岛饭店。饭店的大厅是这个城市精神文化生活的活动中心。这里经常举行音乐会和报告会。中学生们十分乐意光顾这些活动。在这里人们崇尚的是“现代精神”。人们在这里评品尼采、易卜生,谈论无神论,讨论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和费英格的《似乎哲学》。他们甚至已经在讨论心理分析和梦的解释问题。一股进步精神吹拂着康斯坦茨。自从海克尔暴动以来,这个城市一直是巴登州自由主义的堡垒。与海德格尔同时在康斯坦茨中学学习的京特尔·德恩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到过,当他和同学们听说男子公共游泳池的管理员是曾经在1848年革命中进行过街垒战的老革命时,他心里感到了那种激动、那种热烘烘的震颤。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