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1993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62
  • 出版时间:2020-09-01
  • 条形码:9787520319935 ; 978-7-5203-1993-5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当代美国有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麦金太尔的重要著作,被20世纪晚期批评家们誉为“伦理学研究的新的转折点”,成为当代德性伦理学兴起的标志性著作,其影响力至今仍然不可低估。本书首先从理论上审视当代人的道德处境,发出令人忧虑的困惑:启蒙运动之后的现代社会由于告别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两千年来的德性传统,从而处于“德性之后”的历史时代。本书的任务之一就是追述这一伟大传统。麦金太尔以“after virtue”的双重意义立论,同时呼唤回到伟大的德性传统的人类社会,重建人类道德和人类共同体。

目录

译者前言
一 当代的道德危机和道德理论危机
二 西方的德性传统
三 德性论
四 几点评价

**章 一个令人忧虑的联想
第二章 当代道德分歧的性质和情感主义的主张
第三章 情感主义:社会内容和社会背景条件
第四章 先前的文化和启蒙运动对道德合理性的论证
第五章 论证道德合理性的启蒙运动为什么失败
第六章 启蒙运动论证失败的某些后果
第七章 “事实”、阐释与专门知识
第八章 社会科学中普遍概括的特征及其预言力量的缺乏
第九章 尼采还是亚里士多德?
第十章 英雄社会中的德性
第十一章 雅典的德性
第十二章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
第十三章 中世纪的状况
第十四章 德性的性质
第十五章 德性,个人生活的整体和传统的概念
第十六章 从诸德性到德性及德性之后
第十七章 正义:变化中的德性概念
第十八章 德性之后及追寻德性:尼采或亚里士多德、托洛茨基和圣·本尼迪克特
第十九章 第二版跋
一 哲学与历史的关系
二 德性和相对主义的问题
三 道德哲学与神学的关系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节选

  《德性之后》:  照此而论,正当理由的终点永远是这样一种没有得到进一步合理证明的选择,一种没有标准指导的选择。在这样一种选择的基础上,每一个人都或隐或现地不得不采用他(她)自己的**原则,对任何普遍原则的表白,*终都是个人意志所好的一种表述,并且,对于个人意志而言,它的原则唯一地具有和能够具有这样一种权威,就是因为采用了这些原则而给予它们的。因而,情感主义毕竟与这相去不远。  对于这个论点,有人也许会回答说,是,我能够得出这种结论,是由于忽视了在分析道德哲学的范围内与情感主义不相容的许多积极的论点。这样的论述在特征上有些先人为主的看法:理性的观念本身为道德提供了一个基础,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就有恰当的理由来摒弃情感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观点。这里可以看看(据说是)不仅被黑尔,而且被罗尔斯、多尼根、格特及格维茨(这些名字仅是少数几个)提出的那种种主张。对于被举出来证实这些主张的这些论证,我想指出两点:**,事实上他们没有一个人是成功的。我将在后面第六章中,用格维茨的论证作为典型事例,他是这些著述家中*晚出的一个,他自觉地和审慎地意识到了其他分析道德哲学家对道德论争的贡献,因此,他的论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检验例证,如果他的那些论证不成功,那就显然证明了:以分析哲学家为其一部分的这整个运动进行得并不成功。并且,正如我将在后面证明,他们没有成功。  第二,很明显的是这些著述家在他们自己之间,不是在道德理性的特征问题上,就是在以理性为基础的道德的实质问题上争论纷纷。当代道德论争的多样性和无终止性确实反映在分析道德哲学家们的争论中。而且,如果那些主张能够把原则公式化,有理性的道德行为者应当对公式化原则取得一致意见的人,都不能确保他们的共同享有基本的哲学倾向和方法的同事对这些原则的公式化取得一致看法,那这就再一次地不证自明地证明了:他们的工作已经失败,连我们已考察了的他们的具体争论和结论都如此。他们之间的相互批评是他们的同事的工作失败的证据。  因此,我认为,我们没有任何充分理由相信,分析哲学能够为我们摆脱情感主义提供任何令人信服的东西,事实上,一旦把情感主义理论看作是有关言辞的使用而不是意义的理论,可知分析哲学总是认可情感主义的实质。但这不仅对分析的道德哲学而言是真实的,就是初看起来是非常不同的德国的和法国的道德哲学也如此。尼采和萨特所使用的道德词汇,大部分不同于英语哲学世界的;不仅在词汇上,而且在风格和修辞学上,彼此很不相同,而且也同与分析哲学不同一样。不过,当尼采试图把所谓的客观道德判断的制作指控为是那些强力意志太软弱、太奴性而不能以古老的贵族的尊严来维护自己的人制作的假面具时;当萨特试图揭示,第三共和国的资产阶级的理性主义者的道德是这样一些有着错误信念的人的实践:他们不堪承认他们自己的选择是道德判断的唯一源泉时,他们仍然都承认情感主义所坚决主张的东西的实质。确实,他们都把自己看作是通过他们的分析来责难习俗道德,而大多数英国和美国的情感主义者并不认为他们自己在做这种事。在某种程度上,两者都把他们自己的任务看成是创立一种新道德。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他们俩的著作中,他们的言词——尽管两人是非常不同的——都成为浓云密布和晦涩难懂的,并且,隐喻性的论断代替了论证。尼采的超人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属于哲学上的中古世纪的动物寓言集(常含道德寓意)的那些篇章,而不是严肃讨论的范围。相反,他们哲学上的*有力量的和*有说服力的部分则是他们的批判的否定的部分。  ……

作者简介

  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本书是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的著作之一。他早年就读于曼彻斯特大学,先后执教于曼彻斯特大学、利兹大学、波士顿大学与维特比德大学,现任美国鹿特丹大学哲学系麦克马洪与哈克荣誉教授。麦金太尔是当代西方重要的伦理学家之一,伦理学与政治哲学中社群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从20世纪50年代起,麦金太尔以其大量的著作,对摩尔以来的元伦理学进行了不懈的攻击。他的重要著作《德性之后》(1981)、《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1988)以及《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1990),在对西方现代性的根源的追溯中,促进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在当代的复兴。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