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大哲学文库可与言诗--中国哲学的本根时代/中大哲学文库

中大哲学文库可与言诗--中国哲学的本根时代/中大哲学文库

1星价 ¥77.8 (8.1折)
2星价¥77.8 定价¥9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186353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25
  • 出版时间:2020-07-01
  • 条形码:9787100186353 ; 978-7-100-18635-3

内容简介

《诗经》于诸子,绝不仅是笼统的“背景”,也不仅是僵化的“依据”,而是其思想议题的承载者、表述者和引发者,在周秦汉初对于哲学思想的发生起到了独特作用,提供了丰富资源。本书打破学科隔膜及学派藩篱,从引《诗》明理之体例,“一言以蔽之”的方法,“断章”的模式与“取义”的侧重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先秦哲学的议题及论说方法的产生机制,对“轴心时代”和“二重证据法”等重要理论模式进行了反思;并由《诗》说探究了子思学派的哲学思想,考证其作品的撰作年代。本书专门讨论了早期儒家学派引《诗》以阐明“民之父母”思想的用意和方法,对相关偏见做了回应。除了对原版的各章节均作了修订以外,还增加了三章新的内容。

目录

前言 本根与枝干

——“古之道术”的分裂与重生

**章 子学时代的“说《诗》”问题一、多能明之

二、书于竹帛,传遗后世

三、与化为人

四、农战,君臣,名誉与《诗》

五、圣贤与时世:说《诗》者的异同

六、《诗》之失

第二章 诸子引《诗》明理之体例

一、依诗句出现的标示

二、依引《诗》的句式及用意

三、诸子引《诗》的几个特点

第三章 “一言以蔽之”与诗篇思想性的发掘

一、兴于《诗》,以立言起思二、《诗》之思,思无邪

三、民性固然,《诗》无隐志

四、因《诗》知礼、乐

五、《关雎》之改

六、述而不作——《诗》的思想性和学术化

第四章 断章取义与诗句的哲理化

一、断章取义的意义

二、“用意”和“本义”

三、孔子等人断章取义的模式

四、“上下文”与引《诗》者

五、“五至”“三无”:《民之父母》“得气”说

第五章 孔门后学之《诗》学与哲学

一、孔门《诗》教与子思学派

二、《毛诗故训传》引子思学派之《诗》说

三、子思学派所引《诗》篇及原诗主题

四、“君子慎其独”与《诗》

五、“型(形)于内”与“德之行”

第六章 “言《诗》以论学”与“即物以见道”:“鸢飞鱼跃”的多重意义

一、“人禽之辨”的语境转换

二、对“鸢飞鱼跃”的“断章取义”

三、“ 君子之道”与“子思吃紧道与人处”

四、“ 言《诗》以论学”与“即物以见道”

第七章 儒家引《诗》明理之机制

——以“民之父母”为例

一、家国(邦)天下与修身

二、一体化与分离化

三、从《诗》《书》看“民之父母”

四、“自我”的位置与大同理想

五、“民之父母”的哲学基础与价值取向

六、如保赤子

七、劝勉、批判与革命

八、“民之父母”的落实之处

第八章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孔子如何成为哲学家

一、“思”

二、“闲居”“ 不器”“从吾所好”

三、“敏求”“忧惧”

四、“好古”

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六、“答”“ 问”“ 学”“习”

七、“无违”“守死”“不改其乐”

八、“博约”“择善”“本原”

九、“述而不作”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十一、孔子的意义

十二、《诗》的哲学化与哲学的诗化

第九章 经典·圣贤·鸟兽草木鱼虫

一、神话传说中的圣贤与鸟兽草木鱼虫

二、思想经典中的动植物世界

三、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夫子之自况

四、“丧家之狗”——圣人的形与神

五、“无何有之乡”

附录一 “鸢飞鱼跃”集说

附录二 《孟子·梁惠王》篇(上、下)《诗》说集评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以孔子为例,“厄于陈蔡”大概是他一生中*为严重的危机。《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这时孔子仍然“讲诵重弦歌不衰”,而孔子的弟子很有怨言。孔子于是向他三个*杰出的弟子子路、子贡和颜回提出了同一个问题:“《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是《诗经??小雅??何草不黄》中的诗句,大意是说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但在这年复一年中,征夫不是犀牛和老虎,可是为什么如此辛苦地在旷野当中劳苦奔波?这首诗的本意是说征夫的劳苦可怜,《诗序》云:“下国刺幽王也。四夷交侵,中国背叛,用兵不息,视民如禽兽。君子忧之,故作是诗也。”孔子引用这首诗要与弟子讨论的问题是,我们既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而且也没有人逼迫我们,但为什么如此疲惫?是不是“吾道非邪”?如果不是我的学说出了问题,那么我们怎么又会陷于如此境地?子路猜测说,难道是我们在“仁”的方面不够,所以不能使人信服?或者我们在“智”的方面不够,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么回事么?”对子路进行了反驳。接着孔子说:“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事实上子路的质疑是非常典型的,这里涉及的问题是衡量一种学说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是外在的尺度还是内在的标准。子路的标准就是外在的标准:既然别人不相信我们,我们的学说得不到推行,那么一定是我们在“仁”和“智”的方面出了问题。但是孔子举出历史上的例子,说假如仁者一定被别人相信,智者的主张一定被实行,那么又怎会有这么多历史上的悲剧?其实在这里,孔子不仅面临自己一生中*大的困难,他也要回答学生“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悲剧”的问题。子贡回答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子贡的表达比子路委婉得多,他说孔子的学说太伟大了,伟大到不能为天下人所容,是否可以稍稍降低一下标准?这涉及的问题便是孔子能否对天下人有所妥协,即不要立意过高。孔子的回答同样包含斥责:“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孔子说子贡的志向不够远大。孔子的意思是一个工匠可以制造出十分精巧的器皿,但是这个器皿是否能符合使用它的人的心思不是工匠与能决定的。“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所以,孔子说*重要的是“修尔道”,而不是“求为容”。孔子*欣赏的弟子颜回这样作答:“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颜回说孔子的学说因为伟大了而不能为天下人所容,但是尽管如此,“夫子推而行之”,不被天下所容又有什么值得担心,有什么值得指责的?而且颜回进一步说,不容才凸显君子。学说讲得不够深刻、不够精致是我们应该感到羞愧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学说已经够好了,却不被采用的话就是“有国者之丑”。然而问题是,自古至今“有国者”从来不知道有此种羞耻。我们看一下,这时孔子的反应是“欣然而笑”,“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可见孔子对于颜回的回答非常满意。 “孔门三杰”的回答或许有后人附会的因素,但是圣贤或者大思想家,无不经历过内外交困的狼狈处境,以至于“率彼旷野”。但是,既然他们的追求“任重道远”,则非要付出勇猛于兕虎、坚韧于兕虎的巨大努力不可。由此,把“匪兕匪虎,率彼旷野”视为夫子自况也未尝不可。圣贤,无非是“自讨苦吃”的“征夫”而已。

作者简介

  张丰乾,男,汉族,1973年生于甘肃古浪,哲学博士,2005年起被聘为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哈佛一燕京学社2006-2007年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哲学与宗教及比较哲学研究,已出版专著《出土文献与文子公案》《与先秦哲学》《敦博本坛经导读》《训诂哲学》四部,编有《哲学觉解》《庄子天下篇注疏四种》两部,合译并校《中国思想的道家之论》一部。另发表杂文多篇,进行学术演讲多次。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