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德、信仰与契约(——西方伦理精神的三大根源)

美德、信仰与契约(——西方伦理精神的三大根源)

1星价 ¥146.6 (7.8折)
2星价¥146.6 定价¥1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6102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59
  • 出版时间:2020-04-01
  • 条形码:9787520361026 ; 978-7-5203-6102-6

内容简介

  《美德、信仰与契约:西方伦理精神的三大根源》着眼于人之类型的三种形态,诠释并理解西方伦理精神之根源,梳理西方伦理精神演进的轨迹,探究其中的“美德论”、“信仰论”和“契约论”之三大根源。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从西方社会结构转变中勘测其中的人之类型学的转变和伦理精神的发展脉络,围绕人之形态的转变展开对其伦理精神之根源的探究:生活在古希腊城邦社会结构中的古代公民;中世纪基督教一体化世界中的基督教徒;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中的现代市民。由此梳理了与之紧密关联的三种伦理精神之传统:希腊美德伦理传统;以中世纪基督教教会为中心的基督教伦理传统;与现代民族国家相适应的契约伦理传统。全书的中心问题是在学术史层面梳理西方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样式,在思想史层面回应一个现代学问题,即追问现代人类型的伦理精神气质。  《美德、信仰与契约:西方伦理精神的三大根源》原以《西方伦理精神——从古希腊到康德时代》出版,并曾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目录

前言
上篇 古希腊城邦:美德伦理精神的建构——西方伦理精神的逻各斯源头
**章 希腊城邦制度的兴起和希腊城邦的伦理精神结构
一 城邦的出现:大移民形成的社会结构模式
1.告别王权时代:古希腊社会权力结构的转变
2.大迁徙与城邦社会组织的形成
3.城邦精神与希腊精神
二 城邦的伦理向度:公民美德体系
1.雅典民主城邦的美德问题
2.竞争性美德与合作性美德
3.美德伦理的根本问题:个人与城邦的关系
三 希腊城邦的伦理精神结构
1.总的结构形态:“公民一美德体系”的结构
2.从生命维度凸现战斗精神
3.从生活维度凸现理性精神
4.从生存维度凸现政治精神
第二章 前哲学的美德伦理思维:荷马、赫希阿德和七贤
一 荷马的英雄史诗
二 赫希阿德的醒世史诗
三 七贤的格言
第三章 自然哲学家对城邦美德伦理的宇宙学论证
一 哲学的缘起与阿那克西曼德
二 燃烧的“逻各斯”:赫拉克利特
1.“火”的道德隐喻
2.公民美德的核心:认识逻各斯和进行战斗
三数的中和:毕达哥拉斯学派
第四章 希腊社会的启蒙和对城邦美德伦理的人学目的论思考
一 对道德真理性的质疑与论证:希腊启蒙的新思维
二 苏格拉底对美德伦理的人学目的论思考
1.苏格拉底的使命和苏格拉底之死
2.苏格拉底美德伦理学的要义
第五章 希腊美德伦理学的系统化: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一 柏拉图和美德伦理学的体系化
1.柏拉图美德伦理学的缘起
2.柏拉图美德伦理学的哲学基础:理念论
3.柏拉图美德伦理学的实践原理:灵魂转向
4.柏拉图美德伦理学的形而上关怀:道德善
5.柏拉图美德伦理学的现实关切:理想的正义国家
二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体系
1.“我爱柏拉图,我尤爱真理”
2.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的总原理:至善或幸福是合于美德的现实活动
3.伦理美德:习惯、中道和明智
4.伦理美德之整体:公正
5.理智美德: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生活理想
第六章 古希腊美德伦理精神:一个以古代城邦组织为中心的伦理传统
一 希腊美德伦理精神的结构原理
1.希腊美德伦理精神的发生性结构:构成性因素、矫正性因素和规范性因素
……

中篇 中世纪教会:基督教伦理精神的建构——西方伦理精神的否定性展开
下篇 近代民族国家:资产阶级契约伦理精神的建构——西方伦理精神的转换与综合建构
附录
展开全部

节选

  《美德、信仰与契约:西方伦理精神的三大根源》:  原始基督教由于处在罗马统治者的镇压和迫害之中,也由于它的*初的一批信徒是社会底层的人民,因此它的着眼点不是要获得为自身世俗权威权力的证明;恰恰相反,与强大的罗马官僚国家机器相对抗的形式决定了原始基督教对一切世俗之物的敌视和坚决的否定。在分析基督教伦理精神结构时,我们尤需重视**批基督教公社的实践和原始基督教精神的特点。从基督教历史看,正是这原初的精神特质构成了基督教伦理精神的本源性结构。但是,世俗化的需要是基督教得以确立其宗教统治地位的基础,教父哲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为教会权威权力所作的论证和为维护其正统教义所作的斗争,又始终是基督教精神的另一种体现。我们看到,从基督教诞生之日起,贯穿整个中世纪,基督教伦理学始终交织着这种“本源性构架”和“意识形态构架”的基本矛盾。由于世俗化的需要总是一再地冲激着甚至是背离了本己的基督教伦理精神,这就造成了基督教教会和经院哲学内部正统派与异端之间的尖锐冲突。因此,从基督教教会的伦理向度出发解剖基督教伦理精神结构,必须正视基督教的这一矛盾特性,它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基督教伦理精神的二重结构模式。  1.基督教伦理精神的本源性结构:基督教经典、世界观特性和爱的精神  基督教伦理精神深置于西方文化的犹太一基督教传统中,这是一种与希腊城邦政制传统正相反的文化传统。我们只有从这两者中,才能看到西方伦理精神内在“张力场”的形成。对于基督教伦理而言,它的异常开阔的精神视野始终是其在西方文化中发挥重大影响力的根基。因此,在基督教伦理精神的二重结构中,本源性构架无疑是基督教伦理的灵魂。从历代基督教伦理的表现形式看构成基督教伦理精神本源性结构的基本要素有三:基本的基督教经典的形成、这些典籍中蕴含着的世界观特性和作为本己的伦理精神特质。下面我们对这三个基本要素作简要的分析。  (一)基督教经典。基督教从犹太教演变而来,它的经典包括犹太——希伯来人的《旧约圣经》和记载耶稣及其门徒言行的《新约圣经》。这些基督教原始文献的重要性在于,它以*本源的犹太——希伯来民族和**批世界性的基督教徒的历史性经验为内容,凝聚着西方民族*原初的宗教伦理情感。查尔斯·L.坎默援引比克和尼布尔的话讲道:全部基督教伦理观在一些重要方面根植于圣经,基督教的道德观念是对构成了基督教原始文献之内容的那些特殊的历史性经验的反思,“从这种观点来看,全部后来的基督教生活都只是这个对话体著述的继续,其中作为参照的东西必然总是趋向于在这个对话之前发生的事情,并且其中每一代人的起始之处,不是其前辈停止的地点,而是圣经结束的地方”①。如果详细地探讨圣经在基督徒的道德生活中的地位,我们势必要对基督教伦理中个人与圣经的关系问题进行一番思考,这是一个在今天仍然构成信奉基督教的个人在道德问题上面临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基督教的圣经是不是一部实际的道德生活的指南。对于这一复杂的问题,我们同意古斯塔夫森的观点:基督教的圣经的“独一无二”从来都不是基督教伦理体系的*终裁判,它对于上帝及其目的的理解,对于人的状况和需要的理解,以及对于戒律、事件和人类关系的理解,提供了趋向于特定判断的“方向”的基础。在这一方向上,许多复杂的程序和要求得到实践,并且存在着大量争论的余地。②  ……

作者简介

  田海平,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所长,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价值哲学学会会长。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杂志发表论文二百多篇,其中二十多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四十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报刊全文转载。出版《哲学的追问》、《西方伦理精神》、《教育伦理》(合著)等学术专著六种。曾于2000年起任东南大学教授,2013年起任东南大学特聘教授。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和北京市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道德哲学、伦理学理论与伦理学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