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门小学:凤凰花下的呼唤

包邮国门小学:凤凰花下的呼唤

¥21.2 (6.6折) ?
1星价 ¥21.2
2星价¥21.2 定价¥3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6848010
  • 装帧:80g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68
  • 出版时间:2020-07-01
  • 条形码:9787556848010 ; 978-7-5568-4801-0

本书特色

★走入中缅儿童在彩云之南的阳光童年,多彩的自然与文化环境拓展眼界美丽的云南有着多样又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这里有云雾缭绕、动植物资源丰富的高山,有蜿蜒清浅的小溪和滚滚的江河,有广袤的田野,还有留存古朴气息的民居。佤族、傣族、哈尼族、傈僳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在此定居,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绚烂有趣。跟着故事里中缅两国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一起认识世界的精彩之处。 ★国门小学里发生的成长故事予人启迪,跨越国别的真挚情感打动人心 在国门小学里,中缅儿童一同学习知识,更受到了老师们在生活上的温暖帮助。虽然国别不同,孩子们却面对着相似的成长烦恼和情感诉求:与家人间的心结、与朋友交往中的摩擦、对上学和知识的渴望、对掌握自己生活的期待……在解决一个个困难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师生情越发深厚,孩子们也成长为有勇气、有担当和乐观的人。 ★故事情节精彩曲折,主题多元,在阅读中了解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多种可能小小年纪的主人公与小伙伴们有着令人惊叹的丰富经历:早早求学于异国他乡,探寻自己的身世之谜,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灾难过后重建现实与心灵的家园,在医院中的特殊学校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获得阅读乐趣的同时,读者将对教育的温度、知识的可贵、团结与友情的力量、家人间的有效沟通、文化和传统的重要价值等主题,以及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更立体、全面的认识。 ★新闻从业者深入一线取材,潜心创作三年,与插画师携手生动还原儿童生活本系列图书作者王新明在云南省从事报刊编辑、记者工作十余年,常根植于现实生活,创作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曾获得第三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之“金葵花奖”,作品入选2020年“中国好书”月度榜单。《国门小学系列》是作者潜心创作三年的又一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力作,以优美、风趣的文笔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将贴近儿童生活的话题徐徐展开。资深插画师创作百余幅可爱传神的水彩插图,配合全彩印刷工艺与精致独到的设计,更为图书增添美感与趣味。 该作品图文并茂,文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做到了故事性、教育性相结合。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晓明 《国门小学系列》作为一套给小学中高年级孩子看的作品还不错,包括从吃、穿、住、行、玩这些方面写得非常真实,非常生动。它写的是缅甸的留学生到咱们这里上学的故事,写得非常有感情。 ——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儿童文学原主编 徐德霞 《国门小学系列》我读的时候感觉很新鲜。写到边境生活,写到国际友谊,写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生活,感受、体验中国,题材非常的新颖、独特。 ——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处副处长 李朝全

内容简介

在云南的中缅边境线附近,分布着一百多所小学,它们被称为“国门小学”。中缅两国的孩子在这里一同学习、成长。 由于阿妈生病,缅甸哈尼族女孩罗白羽暂时离家,来到与家乡一江之隔的关累镇的国门小学读书,寄宿于当地乔婆婆的家里。白羽在学校和寄宿家庭收获了友情,与哈尼村寨的人们欢度新年、共享长街宴,帮助缅甸同村阿姐和关累阿哥的感情修成正果,还结识了一个等待阿妈回家的“怪女孩”。在对亲情的声声呼唤中,那些与家人之间的心结也慢慢地被解开。

目录

**章/ 阿妈小妹 9

第二章/ 客居他乡 49

第三章/ 我们说些悄悄话 75

第四章/ 迷路的波浪 109

第五章/ 生命河的渡船 133

后 记 166


展开全部

节选

《国门小学:凤凰花下的呼唤》 **章 阿妈小妹 1.寄居瓦帽房 在大铁船上晃荡了一个早晨,我像一个水葫芦,被波浪摇得稀里哗啦,等船靠港,便跌跌撞撞地跟着阿爸上了岸。是怎么走到那个神奇小村的?后来,我也一直回忆不起来。只记得绕过一棵高高大大的棕榈树,眼前便跳出来一些瓦帽房,它们仿佛童话世界里小精灵居住的屋子。我用*短的时间把自己想象成落难的白雪公主,心情一点点地好起来,没有早上出门时那么糟糕了。 “丫咪哎——”在几棵木棉树后,一位老婆婆领着一个黑黑瘦瘦的男孩远远地向我们招手。我知道“丫咪”是我们哈尼族对小姑娘的称呼,听起来有那么一点儿俏皮,是不是?“我就是乔婆婆,他是兔哥,厢房里还有一个小的叫石豆。”乔婆婆像是长了一双洞悉万事的眼睛,嘴巴也快,像炒豆子似的,从一见面,薄薄的嘴唇就“吧嗒吧嗒”地说了一箩筐的话。 “她就是罗白羽,您姑姨家堂兄二女儿的外孙女。她从缅甸水湾村转到关累来上学,平时住在您这儿,周末回缅甸。”阿爸说了一堆话,概括起来大意就是,我是这位老婆婆超级远的远方亲戚,“刚刚交代过她回缅甸要怎么坐船了。您经管经管她吃饭、睡觉就好。” “哎哟哟——”乔婆婆咂着嘴,上下打量着我,“好俊俏的丫咪。不妨事,头两回喊兔哥送她去码头。” 乔婆婆家的瓦帽房一共有三座:一座正房,东、西两座厢房。院子不大,但收拾得干净利落,石磨、水缸、染缸、织布机、犁、耙、锄、箩规规矩矩,摆放得井井有条。一根长竹竿挑着一床带着水渍的被褥,从旁边走过去的时候,一股呛鼻子的尿骚味扑鼻而来。 兔哥红了脸,快把头低到脚面上去了。 “你害臊什么?”乔婆婆“嘎嘎嘎”爽朗地笑出了声,“还不是屋里头那个尿床精干的好事哟!五岁了,还是管不住自己的‘小鸡雏’!” 这回轮到我害臊了,我假装被瓦帽房窗棂上的某朵雕花深深吸引了,故意磨磨蹭蹭地落在*后头,就图个耳根清净。 乔婆婆和一只肥胖的橘猫住正房,兔哥、石豆和一条大黑狗住西厢房,我来了以后,一个人住东厢房。 “就是脚前脚后巴掌大的地方,丫咪一个人住一间也不要害怕,这村里头的人好着哪。就是窜来些个草蛇大虫也别怕,黑狗和我的乖猫都是闲不住的鬼精灵,逮这些小玩意儿都在行着呢。再不济,你就喊兔哥,他觉轻,人也机灵。” 为什么会叫“兔”这么一个滑稽的名字呢?我在心里琢磨了好一会儿。当我被乔婆婆扯着手腕领进正房,与兔哥面对面坐下时,我终于恍然大悟:兔哥是天生的“兔唇”。或许他还有一个真正的名字,“兔”应该只是一个不带恶意、仅图叫着方便的小名。 乔婆婆留阿爸吃饭,阿爸连连摆手推辞。他把乔婆婆叫到正房外,悄声说话,然后从口袋里拿出一些钱交给乔婆婆。*后他冲我摆摆手,示意他这就回缅甸去了。 从正房望出去,外头暑气氤氲,地面上仿佛飘浮着一层气团。看着阿爸的身影消失在木棉树后,我的眼泪终于挣脱眼眶,“吧嗒吧嗒”地大颗大颗落下来。 “阿爸——”我“腾”地站起来,兔哥跟着站起来。趴在门口的黑狗,也一下站起来,歪着头瞅瞅我,又瞅瞅兔哥。 我想追出去,但乔婆婆眼疾手快,一把把我揽进怀里。她像安抚她的橘猫一样,摩挲着我的头发、我的脸颊、我的手。 “丫咪呀,你要乖啰!阿爸要照顾阿妈,你就在婆婆家安心住,没人敢欺负你啰。等你阿妈病好了,你就又回啰。” 等我西扭东扭,从乔婆婆那带着些老胭脂香、带着些汗味的怀里挣脱出来,跑到那棵木棉树下往来时的路上眺望时,已经看不到阿爸的一丁点儿影子了。 “乖,回喽——”乔婆婆追出来时跑了两步,扶着木棉树喘粗气。见我倔强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无奈地摇了摇头,嗔怪了句,“倔丫咪。”她努努嘴,示意兔哥陪着我,转身回到瓦帽房去忙她的活计了。 “白羽阿妹,回喽——”当阳光悄然向西移动,顺着木棉树枝间的缝隙洒下来,爬上我的脸时,我感到焦灼难耐,有气无力,“再不回,就要晒成黑狗啦!” 我脚下没动,但是心里动摇了。只是**次见面就这样灰溜溜地跟兔哥回去,显得多没面子哟。我在心里琢磨着:现在我多么需要一个台阶呀。 “带你去看黑狗的崽。一窝六个,全是‘小煤球’。今天刚好两个星期,差不多要睁眼了。” 这一招果然灵,也是一个相当理想的“台阶”。我像条尾巴似的,跟着兔哥回了乔婆婆的瓦帽房。 西厢房是两个男孩住的。被褥被石豆尿湿了,晒在院子里,光溜溜的床板上蹲着一个大耳朵的小男孩,他正盯着一筐小土狗痴痴地看。对于我和兔哥的到来,他视而不见。 “他这里有问题。”兔哥指指自己的大脑袋,“我们看我们的。” 哟——几只“小煤球”像一锅汤圆一样挤在一起,“叽叽”地哼着,小肚皮一鼓一鼓,释放着无敌的奶香味。 “你猜猜,哪只是男娃,哪只是女娃?谁是老大,谁是老末?” “嗯……”这可真是天底下*难回答的问题了吧?我不禁皱起眉头,望着几乎一模一样的小狗崽,使劲思考,“这只*胖,是不是老大?这两只*能挤,是不是男娃?”我的普通话说得不赖。在我们那里,人们大多会说哈尼族支系爱尼人的方言,也会说汉语。 兔哥抿着嘴偷笑,不吱声。 “吃饭喽——”正房传来乔婆婆的呼唤。

作者简介

王新明 少儿报刊编辑、记者。善于在现实题材中挖掘儿童文学元素,本色地还原儿童成长过程。作品散见于《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著有长篇小说《山芽儿》(获第三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之“金葵花奖”)、《亲亲雀儿山》。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