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6124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49
  • 出版时间:2020-02-01
  • 条形码:9787520361248 ; 978-7-5203-6124-8

本书特色

《教化儒学续说》汇集了近几年作者对教化儒学所作进一步诠解的一些收获。近年对儒家教化或教化儒学的思考,重在对儒学作为一种哲学或其义理的系统与社会的信仰系统之间关系的探讨。  儒家言教化,是要经由人的实存之内在的转变及德性的养成,以实现其存在的真实。而人的德性及存在的实现,则必展开为一个诚中形外的合外内之道。

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从儒学作为一种形上义理体系与社会信仰系统之关系入手,来揭示教化儒学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认为儒学作为一种形上学,与中国古代社会的信仰系统具有一种“同途而殊归”的内在关联性,这使它能够既保持自身作为一种哲学义理体系的独立性特质,同时又能够切合、转化、升华和引领社会和民众精神生活,具有不同于一般宗教的普泛的教化意义。在儒家的形上学系统中,“教化”作为一个存在实现先行的观念,标志着一种本人的存在实现以证显道体的哲学进路。在教化儒学这一论域中,本书对儒家的人性论、道统论、人格养成论、王道政治理念、文化认同、哲学的内容与方法之关系等相关理论课题,也都有精深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

目录

绪言
续说之一
义理的体系与信仰的系统
儒家的教化方式与当代中国的信仰建构
教化——儒学的精神特质
教化的民间性

续说之二
人性本善与道德责任
从“论才三章”看孟子的性善论
论人性本善及其自我捍卫机制
人性的结构与目的论善性
浩然之气与人性本善

续说之三
孔子“闻道”说新解
论孟子的道统与学统意识
朱子的思想蓝图与当代中国思想的建构

续说之四
“民可使由之”说所见儒家人道精神
“逐世无闷”与“人不知不愠”
论孝与仁
孟子的仁政思想
诚信的本真涵义是什么
儒家的道德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诚敬存养与格物穷理

续说之五
德、艺、知简说
人惟求旧器惟求新
文化焦虑浅议
在“进”与“止”之间保持张力
善用生活中的加减法
人性论的论域暨价值取向
以情应物的心物观
坚持儒学作为哲学或形上学的研究方向

续说之六
将方法收归内容
《易》《老》象以抒义的证道方式
冯友兰后期哲学思想的转变
人道即天道

附录一
儒学的现代命运与未来发展
一条*合度的道路
守住教师的本分
历史精神与文化复兴
名士为表儒士为里
儒家讲学传统的复兴
玄学与理学研究的一个新视界
《性情与礼教——先秦儒学立人思想研究》序
《二程道学异同研究》序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序

附录二
价值视阈下中国哲学的当代诠释
教化儒学:一种系统性建构的当代新儒学体系
展开全部

节选

  《教化儒学续说》:  我想谈这样一个问题:儒家的教化方式与当代中国的信仰建构。  这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将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呢?西方学者,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的理论这样讲,文化的发展,往往在一些关键的时刻,要回到自身的源头,以重新找到原创性的动力。海德格尔也讲,当前西方社会产生的问题,需要一种内在的“思想转变”,而思想只有回到同一渊源和使命的思想才能发生改变。西方是这样,中国其实也是这样。文化和信仰的问题总是要回到自身的文化源头才能得到校正。当代中国的信仰和信仰建构的问题,与儒家的教化方式有很重要的关联性。当代中国信仰的缺失,很大程度上与传统儒家教化方式的失落有关。  谈儒家的教化方式,涉及到对儒家宗教性的看法。西方社会的教化,其核心在宗教。对这个问题有很多讨论,有人说儒家是宗教。肯定儒家是宗教的人,往往把儒家的义理体系与社会生活里面那一套信仰的系统混淆起来。其实在孔子之前,这一套信仰系统:天神、地祗、人鬼的神灵系统,以及与此相关的祭祀礼仪和礼乐的系统,就已经完善地存在,并普泛地流行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非为儒家所专有。按照陈来教授的说法,中国古代的宗教,从原始时代的巫术文化,到殷代的祭祀文化、周代的礼乐文化,经过了一个理性化的过程,由“自然宗教”发展为“伦理宗教”,已经成为一种“真正的宗教”。他把周代的礼乐文化,称作伦理宗教。也有学者讲周代的天、上帝,已经成为一种“道德的神”。  这一套宗教信仰的系统,到儒家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按照一些西方华人学者的看法,商周以前的宗教观念,体现了一种连续性的文明特征。张光直教授用“破裂性”来概括西方文明起源的特征,而把中国古代的文明形态叫作“连续性”的文明。所谓“破裂性”和“连续性”,指的是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连续性”,指的是人与自然或文明与自然之间的连续,也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内在的联系。按照杜维明教授理解,文明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内在连续性,落实在对宇宙的看法上,就体现为一种整体性的宇宙观。这种连续性和整体性的文化和宇宙观,不能承诺在宇宙和人的存在外面有一个创世神。这样,神道的内容表现在社会的文明体系中,这就是一个礼乐的体系。从本质上讲,这样一种宗教的信仰系统,本来具有一种神性内在于人的观念。神性内在,表现于人的存在,人性亦当具有神性或“善”性。但是,这种神性内在的义涵,在周代的宗教信仰系统中,主要表现为一种“民彝物则”,即礼乐的系统本原于天的观念,尚未在“德”的层面上达到自觉。这样,周代的礼乐文化尚没有建立起一个自身道德自律的根据,它作为一种“伦理宗教”“道德宗教”的系统,实质上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康德把所有的宗教分为两类,一类是“追求神恩的宗教”,另一类是“道德的宗教”。“追求神恩的宗教”,仅仅希望通过祈求上帝的眷顾而得到幸福;而“道德的宗教”则注重在每个人须力求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并不着意于祈求上帝的救助。按照康德这个说法,我们可以说周代的礼乐文化,虽具有伦理的内涵,但仍属于一种“追求神恩的宗教”。  这可以从《尚书·周书》中的两个命题看出来。一个命题叫作“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只辅助有德的人。这意思就是说,至善的本原在上帝。另一个命题叫作“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这是召公告诫成王的话。为什么要敬德?就是为了把姬周的王权延续下去,其目的乃是功利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上帝、天、天命是一个道德的本原,但是人却是一个功利性的存在。在这个信仰系统中,那个真正构成它作为“道德的宗教”的道德自律性基础,并没有建立起来。这个作为“真正的宗教”的基础不确立起来,它就不能够保有自身持续性的发展和存在。这从春秋衰世的道德和政治状况就可以看出来。当上帝、上天不能保证德、福之间的内在一致和统一性的时候,这个天的信仰就被动摇了。我做好事怎么老有坏结果呢?我们看《诗经》,里面就有好多怀疑“天”的诗句。  ……

作者简介

  李景林,男,1954年11月生,汉族,河南南阳人,哲学学士、硕士,历史学博士。曾任吉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学、道家哲学、中国文化。著作有《教养的本原》《教化视域中的儒学》《教化儒学论》《孔孟大义今诠》《孟子义诠》等,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曾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多种教学科研奖励。主持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学术研究项目。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