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尘四梦:汤显祖传

红尘四梦:汤显祖传

1星价 ¥35.0 (7.0折)
2星价¥35.0 定价¥5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209495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369页
  • 出版时间:2020-09-01
  • 条形码:9787521209495 ; 978-7-5212-0949-5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独具风格、特色鲜明的人物传记。文字优美,画面鲜明,兼备学术性、文学性和可读性。对于汤显祖“临川四梦”的艺术解读与文化透析深入浅出,对于传主历史的书写,也没有局限于传主生前,而是延展到了传主身后。特别是对汤显祖剧作在当代跨国别、跨领域传播现象的介绍,为我们将更多的中华名人推向世界,提供了一个具有学术意义与大众传播学意义上的范本。 ——文史专家 刘彦君 作者在深厚的学术基础上,形成对传主的独特认识和研究。在揭示时代复杂尖锐的社会文化矛盾冲突中展开传主的思想和艺术。材料真实完整准确,学术基础雄厚扎实,主题思想突出深刻,是一部丰富精彩之作。 ——文学专家 张 陵

内容简介

《红尘四梦——汤显祖传》的作者长期从事汤显祖研究,掌握了传主大量的资料,对传主的一生和戏剧成就非常熟悉。在本传记中,作者熟稔地对这些资料进行裁剪,用雅俗共赏的方式呈现出汤显祖的“戏曲人生”,同时也深入透彻地为读者介绍了“临川四梦”作品的内容、经典片段、传播、影响,从艺术审美和文化透析的角度,带领读者赏析汤显祖的传世经典之作。

目录


目录

001????**章/才子之乡古临川

008????第二章/炳彪青史的名门望族

014????第三章/长子、才子与诗情

021????第四章/名师教诲,融会贯通

029????第五章/汤生中举之盛事

034????第六章/京城会考,两考落第

040????第七章/一再忤逆首辅,三番四次落第

048????第八章/情系《紫箫记》

054????第九章/进士及第前后

060????第十章/观政候缺赴南京

065????第十一章/夫妻悲欢录

073????第十二章/敬慕徐文长,扬弃“后七子”

082????第十三章/《紫箫》吹断觅《紫钗》

095????第十四章/曲家冶游、轻率议政与罗师棒喝

103????第十五章/从詹事府主簿、礼部主事到徐闻典史

110????第十六章/南下徐闻之路

118????第十七章/移风易俗办书院,亦步亦趋看海南

127????第十八章/漫卷诗书,教化黎民

135????第十九章/严打双虎的艰难之举

141????第二十章/迎进送出,不负才华

150????第二十一章/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165????第二十二章/生生不已玉茗堂

175????第二十三章/寻芳杜丽娘

188????第二十四章/柳梦梅等人物谱

202????第二十五章/淳于棼梦游《南柯记》

214????第二十六章/《邯郸记》黄粱一梦

230????第二十七章/星宿陨落,海啸山呼(一)

246????第二十八章/星宿陨落,海啸山呼(二)

254????第二十九章/送罢亲人送自身

266????第三十章/沈汤之争与昆曲代表作

286????第三十一章/朝野各界树碑立传

317????第三十二章/清代民国的汤剧搬演与酷评

329????第三十三章/新中国的汤剧出版演出、影视传播与研究

347????附录一/汤显祖大事年表

360????附录二/参考征引书目

361????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章??才子之乡古临 人皆有故乡,故乡是人类永恒的生身家园。 “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其故乡在中国江西省抚州市的临川古城。 在江西,有两位辞去县官不做的著名才子彪炳古今。一位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年间,才当过八十三天县令,便任性辞官,归去庐山的陶渊明(352—427),是中国的田园诗人之祖; 另外一位是明代末叶的临川才子汤显祖(1550—1616),是中国明清两代以至于今*有影响的**戏剧大师。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其《滕王阁序》中曾经满怀深情地描摹道:“睢园绿竹,气3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王勃当年归并起“四美二难”,也许出于对仗与文气的扩张,乃成佳句绝对;而清代以后的文人墨客们,每读此序,就会天然地联想到陶渊明和汤显祖这两位韵文界的大师级人物。 “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汤显祖《二京归觉临川城小》) 临川位于江西东部,东邻福建,南接赣州,西连吉安、宜春,北临浩浩荡荡的鄱阳湖,所以《临川县志·形势志》总结道:“山川融结,舟车所集,控带闽粤,襟领江湖。” 青云、逍遥、桐林、香楠、天庆五座山峰,都在临川耸立。五山临水,放眼一望,故名临川。 临水和汝水交汇于城区西北,汇集成赣抚平原的母亲河——抚河,再经青岚湖注入到烟波浩渺的鄱阳湖水之中。 是故山水之美,人文之胜,自古以来,令人神往。 本地的金坪磨盘区域,在临川脑、羊坡石、雷劈石、罗成岭一带,近来发现了八万余平方米的商代古文化遗址,令人遥想当时古人在此风水宝地的生活状态。占卜筹谋的抉择中有着意气风发的赌赛,刀光剑影的身影也伴随着酒气葱茏的豪情。 此地还留存有五十余座汉墓群,西风残照,冷月碧霞,辉映着情感的悲欢,默语着历史的沧桑,昭示着生命的传递,激发起永恒的哲思,当然同时也张扬着当年墓主的阔气绰约与富贵堂皇。 此地建县始于东汉和帝永元八年(96),当年因境内有临(宜黄河)汝(抚河之源)二水,遂名临汝县。三国时因为治所临近二水相汇、川流不息之水势,改设临川郡。 隋开皇九年(589),杨武通奉使安抚,废临川、巴山两郡,始置抚州,一为抚河滔滔之水势,二取安抚眷眷之天恩。 抚今追昔,临川县作为抚州之中心区域,一九八七年经国务院批准,临川县、抚州市合并为临川市,原临川县于二○○○年六月改市设区。 因此,《临川县志·风俗志》上溯远古的文明遗迹,检点本县的人文风采后,不无自诩地总结道:才子之地、文化之邦。 区区一座临川城,从古至今,灵气百般汇聚;梧桐引凤,哲人纷至沓来。是故文脉始终不断,才情次第转浓。 *早曾在此宦游的大家,是伟大的书圣王羲之(303—361)。他在书法界一改汉魏陈规,书兼隶、草、楷、行,引领着万世的风气。城东周学岭的王氏洗墨池,多少次见证过书圣勤学苦练的身影。也许得临川山水形胜之助,书圣的风格才得以更加健朗地确立起来。 中国山水诗派之祖谢灵运(385—433),在刘宋代晋后,降封康乐侯,历任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后来在元嘉十年(433)于广州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腰斩,时年四十九。在他短暂的有生之年中,也对临川情有独钟,不忍释怀。尤其是临川城西的铜山麻源第三谷,*是谢灵运流连忘返、游赏不尽的洞天福地。据说他在这里无比自信地自评说:“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谢公的这一斗才情,在临川麻源一带,究竟洒落了多少呢?我们只知道本乡本土的后辈学人汤显祖,追慕先贤,心向往之,取谢灵运“铜陵映碧涧,石磴泻红泉”诗句,将自己的**部诗集,郑重取名为《红泉逸草》。 刘义庆(403—444)与临川心心相印。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侄子为嗣,所以刘义庆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八年,颇有政声。其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在中国小说史上厥功甚伟。他凭空结撰的志怪小说,翻空出奇,匪夷所思。这些浪漫的情怀与编写故事的能力,是否极大地影响到汤显祖的戏剧故事讲述呢? 诗坛审美大家钟嵘(约468—518)也曾在临川任职。他在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著成《诗品》,论及两汉至梁作家一百二十二人,将五言诗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倡风力,反玄言。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709—784)同样与临川有过诗文情缘。以“颜体”楷书行世,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诗文集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后来索性以《临川集》命名。他在本地所写的《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号称天下**楷书。 曾任抚州刺史的戴叔伦(约732—789),诗论“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词讲究逻辑上的联袂而发,绵延不断,文气贯穿,感人至深—— 《调笑令·边草》云:“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除夜宿石头驿》咏:“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后任的抚州刺史杜佑(735—812),穷尽三十六年岁月,撰成二百卷《通典》,至今还为人广泛引用,令人为之叹服。 从公元十世纪开始,人杰地灵的临川地区,又进入了连贯不断的词曲勃发阶段。 保大六年(948),冯延巳在先后出任宰相的间隙,也出任过抚州节度使,于此任职数年。冯延巳有词集《阳春集》传世,其《鹊踏枝》可与临川相映成趣: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盛赞云:“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中、后二主皆未逮其精诣。” 风云际会,水到渠成,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从王羲之、谢灵运到冯延巳,六百多年的文脉浸润、书法史志的文气感染、浓词艳曲的情感催发,这就令到过临川的江西人和临川本地的诗人,不会吟诗也会吟,不会填词也能歌了。 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抚张知白(?—1028)听得人言,说抚州临川文港乡的晏殊早在五岁时便能作文,号称“神童”,便向皇帝举荐了他。 次年,晏殊年十四,他与全国各地的高才生们参加殿试,下笔如有神,宋真宗很赏识他,赐同进士出身。 宰相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寇准(961—1023),颇带偏见地说道:“晏殊是外地人。” 宋真宗赵恒大不以为然,才子岂分家乡出身?便马上怼了回去:“张九龄亦是外地人。” 越数日,殿试诗、赋、论等科。晏殊一看题目,竟然皆是自己平素准备过的,便毅然上奏,呈请宋真宗更换题目。换题之后,仍然援笔立成。皇上因其诚实且多才而嘉奖之,授其秘书省正事,三年后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后官至翰林学士,迁升左庶子。 乾兴元年(1022),仁宗年十二,晏殊奏请由刘太后“垂帘听政”,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后由刑部侍郎贬知宣州,改知应天府。他力邀范仲淹兴办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使得该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庆历三年(1043)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从京师至郡县的“庆历兴学”,开创了全国官学的兴盛局面。 因为晏殊的诚实守信尽人皆知,所以他在举荐人才时敢于唯才是举,举贤不避亲人。他在位宰相时,敢于举荐自己的嫡亲女婿富弼为枢密副使,后来富弼的才能为大家所认可,*终官拜宰相。这就足以证明,经得起晏家选女婿关口考验的人,也可以经得起国家选栋梁的考试。 他敢于推荐自己门下的学生辈,除了被选为女婿的富弼之外,范仲淹、孔道辅、临川人王安石等均出自晏门,韩琦、欧阳修等人同样经过他的多次举荐与栽培,才得以成其大器。有好事者,曾在晏府庭前贴上一副对联:“门前桃李重欧苏,堂上葭莩推富范”,晏殊看后笑而不言。

作者简介

谢柏梁,本名谢柏樑,男,1958 年生,湖北天门人。 中国作协会员。湖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1983 年),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硕士(1986 年), 中山大学文学博士(1989 年)。曾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13年,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担任中文系主任和学科带头人10 年,中国戏曲学院担任戏文系主任10 年。曾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书,1999 年应美国学术委员会(ACLS)邀请,在佛萨大学、斯坦福大学和柏克莱加州大学访问讲演。1996 年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8 年入选香港政府优秀人才。现任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任,二级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与领军人物。兼任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戏剧家评论学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先后出版悲剧学、古代文学、比较文学和当代文学专著30 余种,主编《中国戏曲艺术家列传》等丛书121 多种。创作上演《红珠记》等多部戏剧,出版《走进中国艺术大师》《我辈岂是蓬蒿人》等多部散文集。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