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反思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反思

1星价 ¥50.7 (5.7折)
2星价¥50.7 定价¥89.0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116691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67
  • 出版时间:2020-11-01
  • 条形码:9787201166919 ; 978-7-201-16691-9

本书特色

政治伦理是对政治正当性问题和道德问题的阐释与理解,传统政治伦理对于今日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丰富的思想资源宝库,所以本书这一主题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反思》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政治伦理思想通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范围、内涵、价值及其历史意义,中国政治伦理思想史研究方法,儒家政治伦理观念的形成及其历史发展,儒家政治伦理观念的特点,近代以来因为西学东渐而引发的中国政治伦理思想的嬗变,中国思想家对近代价值观念的认识和理解,中国近代政治伦理思想的嬗变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等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反思》对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目录

01 思想述评
中国政治伦理思想史研究初论
中国传统乌托邦的政治伦理意蕴及当下意义
基本社会政治问题的伦理争论——《盐铁论》的政治伦理思想
好政治就是无政治:近代无政府主义政治伦理观的终极命题
无道德的政治:清末《天义·衡报》无政府主义政治伦理观辨析
先秦儒家道义论的内涵及其逻辑进路
在历史经验与价值尺度之间:比较视野下的先秦儒家道义思想
西学东渐背景下传统“自由”思想的现代转换及其影响
逻辑推演与现实论证:中西人性观的比较研究

02 古代思想家述论
孔子主导的“政治共同体”的形成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试评庄子的平等观
秩序伦理与政治稳定——“秦后**儒”的社会治理观析论
朱子国家治理思想及其现代政治价值研究
王阳明论立命与知天

03 近现代思想家述论
中国传统自由观与西方自由主义的相遇——严复自由话语建构的过渡性特征
自由·富强·国治——严复自由主义思想的三个主题
孙中山贤能政治观之反思
过渡时代的政治选择:梁启超贤能政治述论
杜亚泉对国民性的省思及其价值
“直觉之路”与“觉解之路”——梁漱溟与冯友兰人生观比较论析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反思》:(三)道家庄子——“至德之世”庄子满怀着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在反省和批判世俗生活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应该追寻的理想社会——“至德之世”。在这个理想社会中,没有政府的各种管制和儒家所说的礼制道德的约束,人与人之间平等,和平相处,人们都安居乐业,过着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首先,回归自然的物质生活。庄子指出在至德之世,民众“耕而食,织而衣”,物质生活自给自足。人们没有沉重的负担,“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过着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生活。在“至德之世”,财富为全体社会公众所共有、所共用,人们不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不用也没有私有财产观念,过着与动物一样的生活。其次,“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的政治生活。“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即在理想社会中的君王像生长在树梢末端上的枝叶一样,地处高位但听凭自然,无事无为。在其治下的民众,像野鹿一样善良淳朴,自由自在,随处游荡。庄子认为现实政治所发生的各种问题*直接的原因在于统治者的“为天下”。因此,在庄子所设想的“至德之世”中,没有天生就具有道德优越性的所谓圣人来制定规章制度对民众的日常生活进行指导、约束和限制。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甚至人与禽兽、万物都没有差别,都是由“道”受命而成性。*后,人与人、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在庄子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中,人类并不以“万物的灵长”自居而去征服自然,自然界的动物也就不会畏惧人类。因此,人们可以“入兽不乱群,人鸟不乱行”,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和谐相处。在“至德之世”中,人与人之间平等和睦相处。社会上没有君子小人之分,人们在相处过程中也不受仁、义、忠、信等世俗道德理念的规约。人人都行为端正却不知什么是义,友爱相处却不知什么是仁,实心实意却不知什么是忠,事事正当却不知什么是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民众的淳朴德性得到自由发展。(四)墨家——“兼爱尚同”面对春秋战国时代列国征战所导致的政治社会秩序混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墨子感到痛心疾首。他以济世救民的情怀孜孜以求地探寻息争止乱的治国良策,提出了一整套关于优良政治秩序的价值体系和具体方略。首先,“饥者得食,寒者得衣”的物质保障。墨子很重视经济发展对整个社会安定的重要作用。他针对当时兼并战争频繁,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的现状,指出理想的社会首先要解决民众的基本温饱问题,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给民众富足的生活;要做到“老而无妻子者有所持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其次,“尚贤”与“尚同”的政治生活。墨家理想中的政治是以贤者“一同天下之义”,行兼爱以利天下,也即“尚贤”和“尚同”的完美结合。墨子认为要实现理想的治国目标首先要做到“尚贤”。他指出只有仰仗贤人来治理国家,才能做到执法过程严明,执法结果公正,才能满足民众的利益诉求,从根本上造福于民。为了能*大限度地发掘治国的贤能之才,墨子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选拔人才遵循“有能则举之”的原则,让普通民众拥有同等的仕进机会。*后,“兼相爱”与“交相利”的和谐人际关系。墨子通过反思当时动荡不堪的社会现实,提出人们之间相“别”而不相“爱”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兼爱的处事原则下,实现社会各个层面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墨子治国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这种理想的状态描述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赋;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人者誉之。”……

作者简介

  孙晓春,哲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中国政治思想史》教材建设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课题《中国政治伦理思想通史》首席专家。主要论著有《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史论》《中国传统治理观念的现代反思》《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价值及其当下意义》等。刘学斌,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现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学术期刊《政治思想史》编辑。主要从事中国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制度研究。曾在天津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参加并完成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先后入选天津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等。主要论著有《北宋新旧党争与士人政治心态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等。徐忱,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现为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中国政治学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主经从事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思想、中国近代政治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参与、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课题。近年来,共出版专著八部,代表作有《袁世凯全传》《黎元洪全传》《张学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