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空间边界与仪式传统:潍北的乡村生活/田野中国当代民俗学术文库

空间边界与仪式传统:潍北的乡村生活/田野中国当代民俗学术文库

1星价 ¥46.9 (6.7折)
2星价¥46.9 定价¥7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334253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80
  • 出版时间:2019-12-01
  • 条形码:9787533342531 ; 978-7-5333-4253-1

本书特色

★礼俗问题,是中国的多元文化被统一到了一个整体之中的关键性问题。通过礼仪制度的设置,礼与俗就在很大程度上被紧密地结合起来,越来越密不可分。在这一过程中,礼仪就扮演了一个特别重要的贯通性角色,它以“王朝”的名义把各种各样的人群结合在了一起,正是因为礼仪是中国不同人群共享的传统。 ——赵世瑜 ★君子行礼,不求变俗。中国有知行合一的本土学术传统,为生民立命,以践行为本。当代民俗学术应在田野中立身,贴紧大地做学问,在国情民性中感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理解中国。结合国家一统进程、地方社会发展与民众日常生活等维度,关注国家、士人和民众之间的多元主体关系,有助于中华文明全幅话语体系的建构。 ——张士闪

内容简介

本书以潍北东永安村为个案,以田野研究为基点,结合久远的区域地理变迁、悠久的国家历史进程与地方社会发展脉络,聚焦乡村民俗仪式研究,并试图在广泛意义上探讨地方民俗传统的发生、传承、知识系统与建构机制。

目录

在田野中理解中国(总序)
绪论
空间、边界与地方
边界的研究
注重民众文化边界的民俗研究
本书的叙述框架

**章 潍北的地理环境与历史社会
地貌与水系
古湖泊的形成与演变
生计方式
社会文教
地理、艺术与礼俗传统

第二章 村落变迁与家族生活
村名:从“蓉岸”到“永安”
台田与湖区开发
“三大家族”
“前齐”与“后齐”
“丛吕不分”
家族礼仪
边界与家族叙事

第三章 村庙的重建与管理
捻军过境
西有孙膑庙
东有玉皇庙
功德碑与捐款榜

第四章 被仪式调整的空间
村落仪式的历史记忆
“烧大牛”
“烧大马”
被仪式“圣化”的空间
村落社会的仪式象征
仪式与村落公共性

第五章 仪式边界与乡土秩序建构
孙膑崇拜的正统化脉络
潍北瓦城的孙膑崇拜
潍北地区的烧祭传统
乡土边界的仪式表达
有底线的竞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潍北东永安村功德碑与捐款榜
附录二 潍北东永安村孙膑庙会活动记录表
附录三 潍北东永安村神歌经卷目录
附录四 潍北东永安村《应酬本》选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空间、边界与仪式传统:潍北的乡村生活》:  从上述昌邑捻军活动的详细记载可以看出,因为清军的围追堵截,捻军曾多次进入昌邑,影响了当地民众的正常生活与生产秩序。清政府的应对策略是与地方乡绅合作,修建围墙以固守。这一布防措施,阻断了捻军与各村庄之间的联系,使得捻军的流动作战战术受到阻遏;捻军得不到兵源与粮草的供应与补充,处于一种被动挨打的境地。然而,对于大多数村庄而言,用于防守的围墙是依托地理优势而建的,建筑材料多用草泥夯土,并不坚固。村民的兵器也很简陋,没有洋枪土炮,多用钉耙、铁锨、锄头、大土块、石头等作战。这种防御对于大股捻军来说基本上没有作用,但是对于小股捻军往往奏效。捻军的战略是“不恋战”“不强攻”,常常绕过那些防守坚固的县城,转至乡村。  在东永安村,村民对于捻军入村有着深刻的记忆。村西高埠上的孙膑庙,在晚清时期曾筑有高墙,作为抵抗捻军入村的堡垒。每当捻军进入村庄时,东永安村乃至远东庄一带的村民都去围墙内躲避,有时候一躲便是一星期。据说,当时土围子墙高10多米,围墙内西南角还有一口水井,供村民生活以及饲养牲口,人畜得以平安。事后,村民每每归因于“孙老爷”的庇佑,立碑记述此事。  此碑为清光绪二年(1876)所立,是孙膑庙内现存碑刻*早的一通,齐丙离撰文,吕延年书写。吕延年,为郡庠生,曾为吕氏家族祖碑撰文,才学堪佳。秀才齐丙离,此次应邀为西庙撰文,意义很不一般。调查发现,晚清时期丛、吕家族与齐氏家族分立的格局已经形成,不仅以埠西、埠东相隔而居,还以西庙、东庙的并置为表征。村西西虎埠上的孙膑庙,属于丛、吕家族,此时因捻军入境,居于埠东的齐氏家族一起到村西高埠上的孙膑庙避难。齐氏家族在形式上的参与立碑,正是村内三大家族患难与共的象征。当然,就组织形式来看,孙膑庙立碑活动终究是由丛、吕家族妇女操持,这从立碑事务中“襄事”“与会”“会首”等人员的安排方面可以清晰看出。另外,碑文中的“灯油会”应该是指村民组成的“善人”香会,负责烧香、磕头、上供、添油等,照顾神灵。村西高埠的孙膑庙及土围子,是村落“非常”时期庇佑全村的公共空间,而发生于三大家族之间的暂时“跨界”行为,也将对于村落家族关系有着持久的影响。也就是说,在面对捻军入境时,全村三大家族都会去西虎埠躲避,而一旦时过境迁,丛、吕家族借碑文追念“孙老爷”护佑之功,则着意凸显丛、吕家族的“坐地户”身份及其所居空间的“神圣感”。  距清光绪二年(1876)立碑23年后,村民又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新为捻军入境之事立碑。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所载香会“善人”已不再仅限于丛、吕家族的妇女。  察其立碑原因,依然是因捻军入境,百姓有神灵的庇佑,只是把当时情形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可见,得益于捻军入境事件的不断讲述,孙膑庙已被赋予了更多的灵验色彩,以至于“男女老幼凡有急疾重病,良医所不能治,来至神前,无祷不灵”。这也说明,此时的孙膑庙已经在东永安村乃至周围乡土村落凸显出来,成为这一带的信仰中心。  饶有兴味的是,这两块碑刻此后常被村内识字之人抄录,在流传中不断被村民添枝加叶,成为家喻户晓的传说。  不难看出,丛、吕家族将这次捻军入境事件作为他们崇拜孙膑的渊源,因为孙膑显灵才得以保住村庄,理应感激孙膑恩德,由此孙膑被视为全村的保护神。时至今日,无论是碑文记载还是丛、吕家族村民的口述,无不强调当时是在“孙老爷”的庇佑下,才使得村内人畜平安,老幼无伤。不过,据村中齐姓村民讲述,当初捻军进入东永安村时并非“口口庄人等俱以保全”,而是有一位齐姓村民不幸遇难。据说,这位不幸遇难的齐姓村民死后,被埋到村东北的田地中。清末立碑所载虽与事实稍有差距,却代表了村落集体对于孙膑灵验叙事的建构,因而广为流传,并对本村家族格局与信仰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

作者简介

  李海云,山东聊城人,民俗学博士,山东大学助理研究员。曾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访学,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乡村仪式、民间艺术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