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原理及技术

包邮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原理及技术

¥74.8 (8.5折) ?
1星价 ¥74.8
2星价¥74.8 定价¥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2236429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308页
  • 出版时间:2021-03-01
  • 条形码:9787122364296 ; 978-7-122-36429-6

本书特色

1《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原理及技术》在同济大学赵由才团队多年科研成果基础上总结而来。 2《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原理及技术》中介绍的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具有创新性和工程实用性的特点。 3《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原理及技术》理论体系系统性强。

内容简介

本教材共13章, 主要内容包括: 固体废物分类及其处理处置与资源化,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原理, 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分选与资源化技术, 生活垃圾填埋场稳定化进程, 矿化垃圾及其生物反应床, 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 恶臭异味控制, 有机垃圾资源转化,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和炉渣处理, 碱介质处理技术, 医疗废物与病死动物焚烧处理, 污泥固化稳定化和深度脱水及资源转化, 污染建筑废物处理与无害化等。教材意在阐明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转化原理, 同时具有政策指导性、工程实用性、技术创性和理论系统性的特点 ; 将国家生活垃圾相关的政策导向、技术标准以及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等观点融会贯通于固体废物处理系统的各个环节之中, 具有指导意义 ; 瞄准学科前沿, 汇集了相关固废领域研究成果, 将*新、*实用的技术纳入到了教材中。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固体废物的性质、分类和属性 1
1.1.1 固体废物的性质 1
1.1.2 固体废物的分类 2
1.1.3 固体废物的属性 2
1.2生活垃圾污染控制与资源化 2
1.2.1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 2
1.2.2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 4
1.2.3 生活垃圾交互污染与洁净原理和工艺 5
1.2.4 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 7
1.3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 9
1.4危险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 11
1.5我国固废领域的发展方向 12
1.5.1 资源化是解决固废污染和缓解资源能源短缺的突破口 12
1.5.2 固废领域发展趋势 13
习题与思考题 14

第2章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原理 15
2.1电磁学和空气动力学 15
2.1.1 电分选原理 15
2.1.2 磁分选原理 17
2.1.3 空气动力学原理 21
2.2环境微生物学 23
2.2.1 微生物种类及营养物质 23
2.2.2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 25
2.3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 27
2.3.1 化学热力学 27
2.3.2 化学动力学 31
2.4焚烧工艺计算 33
2.4.1 热值计算 33
2.4.2 焚烧过程热平衡 34
2.4.3 焚烧过程的物质平衡 36
2.4.4 理论和实际燃烧空气量 37
2.4.5 焚烧烟气量 37
2.4.6 燃烧火焰温度 38
2.5固态与水溶液中分离原理 38
2.5.1 离子沉淀法 38
2.5.2 还原法 41
2.5.3 溶剂萃取法 43
2.5.4 离子交换法 45
2.5.5 膜分离方法 46
2.6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47
2.6.1 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47
2.6.2 编写环境影响评价大纲 47
2.6.3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48
2.6.4 环境现状调查 48
2.6.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8
2.6.6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 48
2.6.7 环境管理与监测 48
习题与思考题 49

第3章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与物流转运 50
3.1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50
3.1.1 新型垃圾分类模式 50
3.1.2 国际典型的垃圾分类模式 51
3.1.3 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 51
3.2生活垃圾分类追溯体系 52
3.2.1 追溯体系概况 52
3.2.2 用户投放 52
3.3城市分类垃圾收运物流网络 53
3.3.1 直接收运模式 53
3.3.2 一级转运收运模式 54
3.3.3 二级转运收运模式 56
3.4垃圾收集模式 56
3.4.1 混合收集的垃圾收集模式 56
3.4.2 分类收集的垃圾收集模式 57
3.5垃圾转运系统与物流系统 58
3.5.1 垃圾转运系统 58
3.5.2 城镇垃圾物流系统 59
3.6大型中转站工艺 59
3.7中转站水平压缩转运系统 62
3.7.1 水平预压式压缩机 62
3.7.2 组成及作用原理 62
3.7.3 压缩工艺 64
3.8中转站竖式压缩转运系统 66
3.8.1 竖式压缩工艺流程 66
3.8.2 卸料溜槽及压实器系统 67
3.9生活垃圾分类环境卫生风险防控 68
3.9.1 垃圾分类新增环节环境卫生风险 68
3.9.2 生活垃圾投放卫生风险防控 69
3.9.3 生活垃圾收集作业卫生风险防控 69
3.9.4 作业人员防护 70
3.9.5 运输作业设备卫生风险防控 70
习题与思考题 70

第4章生活垃圾填埋场稳定化过程 72
4.1固体垃圾的降解进程 72
4.1.1 总糖 72
4.1.2 有机质 73
4.1.3 生物可降解物 73
4.1.4 粗纤维 73
4.1.5 固体垃圾降解数学模拟 74
4.2渗滤液水质衰减过程 75
4.2.1 水质指标变化 75
4.2.2 水质指标变化与时间的关系 76
4.3场地沉降性能变化 77
4.3.1 沉降量测定 77
4.3.2 沉降量与时间的关系 78
4.4填埋场稳定化预测与评价 79
4.4.1 填埋场稳定化预测 79
4.4.2 填埋场稳定化定量化评价 81
4.5填埋垃圾腐殖质分子量及其分布 85
4.5.1 腐殖质提取液分子量及其分布 85
4.5.2 富里酸组分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88
4.5.3 胡敏酸组分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90
习题与思考题 92

第5章生活垃圾填埋场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 93
5.1矿化垃圾特性 93
5.2矿化垃圾开采与分选 95
5.2.1 开采及运输 95
5.2.2 分选主要流程 95
5.2.3 粗分和细分技术路线 96
5.3矿化垃圾园林绿化利用 97
5.3.1 矿化垃圾筛分细土性质分析 97
5.3.2 矿化垃圾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98
5.3.3 矿化垃圾对植物重金属累积率的影响 101
5.3.4 矿化垃圾绿化工程方案设计 103
5.4矿化垃圾生物反应床处理渗滤液 106
5.4.1 作为生物介质的可行性 106
5.4.2 污染物去除机理 106
5.4.3 生物反应床设计 107
5.4.4 工艺流程的确定 109
5.4.5 运行效果 110
5.5矿化垃圾生物反应床处理畜禽废水 111
5.6存量垃圾填埋场废旧塑料资源化 112
5.6.1 强化干洗洁净技术的构建和优势 112
5.6.2 强化干洗洁净技术的实际运行效果 113
5.6.3 原料分类挤压脱水成型技术 113
5.7存量垃圾填埋场无机惰性物资源化 114
5.7.1 工艺流程 114
5.7.2 工艺计算及设备选型 115
习题与思考题 115

第6章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与飞灰压块技术 116
6.1典型生活垃圾焚烧炉排 116
6.1.1 二段式焚烧炉 116
6.1.2 逆推式机械炉排炉 117
6.1.3 VONROLL炉排 118
6.2垃圾接收及贮存 119
6.2.1 垃圾接收 119
6.2.2 垃圾贮存 119
6.2.3 主要设备 120
6.2.4 垃圾池防渗、防腐措施 121
6.2.5 垃圾卸料大厅及垃圾池除臭措施 121
6.3垃圾焚烧系统 122
6.3.1 垃圾给料系统 122
6.3.2 焚烧炉本体 122
6.3.3 点火及助燃系统 123
6.3.4 出渣机 124
6.3.5 焚烧炉液压传动系统 124
6.4余热锅炉与汽轮发电系统 124
6.4.1 余热锅炉系统 124
6.4.2 汽轮机发电系统 126
6.5烟气净化系统 127
6.5.1 烟气原始参数及排放标准 127
6.5.2 二英排放控制 128
6.5.3 NOx排放控制 128
6.5.4 烟气在线监测系统 128
6.6焚烧飞灰高压压块减容填埋 129
6.6.1 焚烧飞灰可压缩性论证 129
6.6.2 焚烧飞灰压块工艺参数论证 129
6.6.3 焚烧飞灰压块强度论证 131
6.6.4 焚烧飞灰固化体填埋论证 133
6.6.5 焚烧飞灰高压压块减容填埋工艺流程 135
6.7焚烧飞灰熔融技术 136
6.7.1 焚烧飞灰熔融效果指标分析 136
6.7.2 焚烧飞灰熔融工艺应用 137
6.8飞灰固化稳定化预处理工艺 139
6.8.1 总体工艺描述 139
6.8.2 飞灰给料系统 140
6.8.3 水泥给料系统 141
6.8.4 工艺水及螯合剂配置系统 142
6.8.5 飞灰混炼机 142
6.8.6 养护输送系统 142
6.8.7 压缩空气系统 143
6.8.8 污染治理系统 143
6.9飞灰填埋场分类 143
6.9.1 柔性填埋场 143
6.9.2 刚性填埋场 144
习题与思考题 144

第7章城市污泥堆肥和有机垃圾资源转化 145
7.1城市污泥好氧堆肥温室气体排放 145
7.1.1 堆料气体中 O2和 CO2浓度变化 146
7.1.2 堆体温度变化 147
7.1.3 堆料水溶性有机碳变化 148
7.1.4 堆料 pH变化 149
7.1.5 堆料浸出液中氮元素变化 149
7.1.6 堆肥过程 N2O的释放特征 150
7.2生物炭添加对城市污泥堆肥 N2O释放影响 151
7.2.1 堆体温度变化 152
7.2.2 堆料 pH变化 152
7.2.3 堆料浸出液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 152
7.2.4 城市污泥堆肥过程 N2O的释放特征 154
7.3仓式工艺城市污泥堆肥厂 N2O释放 155
7.4餐厨垃圾聚合交联 159
7.4.1 餐厨垃圾聚合交联反应可行性 159
7.4.2 餐厨垃圾水凝胶的制备 160
7.4.3 复合水凝胶土壤肥力提升性能 163
7.5餐厨垃圾制备化工产品 165
7.5.1 可行性分析 165
7.5.2 生命周期评价 167
7.6污泥与餐厨垃圾联合厌氧发酵 168
7.6.1 联合厌氧发酵产氢效果 168
7.6.2 联合厌氧发酵产甲烷效果 169
7.6.3 联合厌氧发酵机理 170
习题与思考题 171

第8章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 172
8.1生活垃圾渗滤液特征 172
8.2填埋场渗滤液基本性质变化 173
8.2.1 渗滤液离子综合参数变化过程 173
8.2.2 渗滤液碳物质及矿物油含量变化过程 174
8.2.3 渗滤液氮、磷系物含量变化过程 176
8.2.4 渗滤液阴离子含量变化过程 177
8.2.5 渗滤液离子形态变化过程 178
8.3渗滤液化学混凝处理技术 180
8.4渗滤液深井好氧预处理技术 180
8.4.1 深井好氧预处理工艺流程 180
8.4.2 梯度压力好氧装置处理渗滤液 182
8.5渗滤液反渗透( RO)浓缩液深度处理技术 187
8.5.1 浓缩液基本特征 187
8.5.2 过硫酸钾深度氧化技术 189
8.5.3 低能耗蒸发技术 191
8.6联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 192
习题与思考题 193

第9章生活垃圾恶臭控制技术 194
9.1恶臭的相关概念 194
9.2恶臭的类型划分 196
9.3生活垃圾填埋场中恶臭气体 196
9.3.1 常见恶臭污染物及其特征 196
9.3.2 恶臭污染物的产生过程 197
9.3.3 H2S气体产生原因 198
9.4生活垃圾填埋场恶臭污染特征 199
9.5恶臭释放规律 199
9.5.1 概化分子式模型与恶臭释放总量 199
9.5.2 生活垃圾恶臭气体释放速率 201
9.6恶臭污染控制技术 203
9.6.1 恶臭污染控制方法 203
9.6.2 生活垃圾填埋场恶臭污染控制措施 204
9.6.3 生活垃圾填埋场恶臭治理技术 205
9.7氢氧化铁喷洒削减恶臭 206
9.7.1 氢氧化铁对填埋气中硫化氢浓度的影响 206
9.7.2 氢氧化铁对填埋气中氨气浓度的影响 207
9.7.3 氢氧化铁对填埋气中甲烷浓度的影响 208
9.7.4 氢氧化铁对填埋气恶臭指数的影响 208
9.7.5 氢氧化铁用于集装化生活垃圾中转站的恶臭原位控制 209
9.8填埋作业面积*小化 211
9.8.1 达西定律与填埋场恶臭迁移规律 211
9.8.2 利于恶臭控制的面积*小化垃圾堆体形状 212
9.8.3 利于恶臭控制的面积*小化作业面形状 214
9.9除臭剂喷洒 216
9.9.1 EM菌除臭剂 216
9.9.2 木醋液除臭效果 216
9.10 高空喷洒设备 217
9.10.1高空喷洒方法 217
9.10.2高压喷雾风炮的工作原理 217
9.10.3高压喷雾风炮的喷雾分析 218
9.10.4高压喷雾风炮气液两相流动实验 220
9.10.5雾滴轨迹影响因素分析 223
习题与思考题 225

第10章危险废物碱介质处理技术 226
10.1碱介质湿法冶金技术 226
10.2碱性熔体热处理技术 227
10.3烧碱溶液浸取和资源转化两性重金属危险废物 228
10.3.1锌碱溶性废物和尾矿的浸出 228
10.3.2硫化锌的机械活化转化浸出 229
10.3.3铁酸锌水解 -熔融-浸出 230
10.3.4铅碱溶性废物和尾矿的浸出 232
10.3.5电解废液苛化处理与再生 233
10.3.6碱溶性金属废物碱介质提取技术集成 234
10.4锌粉生产工艺的生命周期评价 236
10.4.1碱浸-电解法生产锌粉工艺的生命周期评价 236
10.4.2含锌危险废物碱浸 -电解法再生锌粉生产工艺的生命周期评价 240
10.5碱性熔盐体系氧化处理含氯有机危险废物 241
10.5.1碱性熔盐熔化温度 241
10.5.2碱性熔盐的蓄热性 242
10.5.3熔融 NaOH-KOH的热力学性质 242
10.6烧碱熔盐脱氯解毒含氯危险废物 243
10.7烧碱熔盐处理工业废盐 245
10.7.1烧碱熔盐处理工业废盐排气浓度 245
10.7.2烧碱熔盐处理工业废盐残渣 248
10.7.3烧碱熔盐反应器材质对农药蒸馏残渣的氧化 249
10.8熔盐氧化系统工艺设计 251
习题与思考题 253

第11章医疗废物收运与焚烧技术 254
11.1医疗废物的分类 254
11.2医疗废物产生量 255
11.3医疗废物收运、贮存和灭菌消毒 255
11.3.1 医疗废物收运和贮存 255
11.3.2 医疗废物灭菌消毒 257
11.4不同临床废物及其处置方式比较 258
11.5医疗废物回转窑焚烧工艺与设计 259
11.6大型现代化医疗废物焚烧工艺 260
11.6.1 进料 260
11.6.2 焚烧炉 260
11.6.3 烟气净化 260
11.6.4 含高浓度氯化氢尾气处理 261
11.6.5 焚烧生产线日常管理 261
11.7可调节医疗废物恒流量进料系统 262
11.8不同进料方式的稳定焚烧 262
11.8.1 进料方式对窑头、窑尾温度的影响 263
11.8.2 进料方式对二燃室氧含量的影响 264
11.8.3 进料方式对窑头负压和 CO浓度的影响 264
11.8.4 进料方式对炉渣热灼减率的影响 265
11.8.5 进料方式对 HCl、SO2排放浓度的影响 265
11.8.6 进料方式对脱酸药剂的影响 266
11.9医疗废物焚烧影响因素 266
11.9.1 常规影响因素 266
11.9.2 回转窑转动模式的影响 267
11.10二英控制技术 269
11.10.1 抑制剂对二英的控制 269
11.10.2 活性炭投加方式对二英的净化效果比较 270
11.10.3 不同专用活性炭投加剂量下的净化效果比较 270
11.10.4 不同气相接触时间的影响 271
11.10.5 投加活性炭喷射方式的调整 271
11.10.6 二英控制原则 273
11.11高温熔渣控渣技术 274
11.11.1 回转窑玻璃结渣过程及主要控制措施 274
11.11.2 回转窑内部高温熔渣控制关键技术 274
11.11.3 防结渣关键技术 275
11.12医疗废物焚烧余热发电利用 276
习题与思考题 277

第12章污染工业建筑废物处理与利用 278
12.1工业建筑废物污染特征 278
12.1.1建筑废物中汞的污染特征 278
12.1.2建筑废物中砷的污染特征 280
12.1.3建筑废物中多环芳烃、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 283
12.2建筑废物取样与预处理 286
12.2.1拆毁前建筑废物取样技术 286
12.2.2拆毁后建筑废物取样技术 287
12.2.3建筑废物取样工具及设备 288
12.2.4建筑废物浸出方法 288
12.3污染建筑废物浸出毒性及污染控制 290
12.3.1重金属污染建筑废物再生混凝土试块浸出毒性特征 290
12.3.2六种不同建筑材料制备再生混凝土块浸出毒性特征 292
12.4建筑废物无害化处理技术 294
12.4.1重金属污染建筑废物处理修复技术 294
12.4.2有机物污染建筑废物热处理修复技术 296
12.4.3超高压液压压制高密度污染建筑废物 298
12.5建筑废物涂料制备技术 298
12.5.1建筑废物水性涂料制备流程 298
12.5.2高耐洗刷砖粉水性涂料性能分析与制备工艺 299
12.5.3保温隔热涂料的配方与制备工艺 300
12.6建筑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建议 301
12.6.1污染防护设计与施工 301
12.6.2污染防护措施的运营与维护 304
12.6.3工业企业火灾、爆炸建筑废物污染防治问题及对策建议 305
12.6.4建筑废物再生利用的监管建议 306
习题与思考题 307

参考文献 309
展开全部

节选

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包括生活垃圾、电子废物、危险废物、病死动物、医疗废物、建筑废物、城市污泥、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废物,其处理与资源化,是重大民生问题,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目前,我国固体废物产生总量巨大、复合污染严重、综合利用水平低导致其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形势严峻。因此,为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安全供给保障以及资源循环利用,我国固废资源化科技创新亟待在如下五方面取得突破进展:一是固废的产生及处置呈现出组分复杂化、种类多样化、污染复合化、链条延长化的趋势,致使废物循环利用过程污染迁移和转化规律不明确,资源-环境交互影响下的固废循环利用与污染控制协同理论不清晰,亟待突破固废资源化的基础认知和评价体系;二是缺乏创新性技术,处理装备设计制造能力受限于发达国家,成套技术装备大多依靠进口。主要表现为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低,综合利用品质差,以及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亟待通过替代性绿色过程、跨行业生态链接等重大原创新技术突破;三是面对固废污染防治日趋重要和重大战略资源安全供给形势日趋严峻情形,亟待开发固废智能化分类收运、精细化拆解与精深加工、有机固废高效转化和环境卫生防控、稀有金属清洁提取,以及全过程环境风险防控等关键技术与装备;四是针对固体废物的污染与资源双重属性,结合不同区域生态环境与产业特色,开展“基础科学-技术创新-工程应用-政策管理”全链条综合性系统解决方案研发与集成示范;五是亟待突破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智能化先进固体废物全过程精细化管控体系技术,包括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区域尺度固废利用技术模式的资源效应评估等。 本书专业性较强,阅读时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主要参考书目为高等学校教材《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化学工业出版社)、同济大学研究生教材《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同济大学出版社)、 (Elsevier Publisher Inc.)、 (Elsevier Publisher Inc.)、 (Elsevier Publisher Inc.)、 (Elsevier Publisher Inc.)、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AG.)、 (Elsevier Publisher Inc.),以及其他相关论著。本书与已出版系列书籍具有互补性,全面覆盖了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相关技术,体现本团队多年来的研发与应用成果。 本书共12章,总结了团队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是针对相关专业师生而编写的教科书,内容包括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原理、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与物流转运及环境卫生风险、生活垃圾填埋场稳定化过程、生活垃圾填埋场矿化垃圾及其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与飞灰压块技术、城市污泥堆肥和有机垃圾资源转化、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生活垃圾异味控制技术、危险废物碱介质处理技术、医疗废物收运与焚烧技术、污染工业建筑废物处理与利用等,具有技术创新性、工程实用性和理论系统性的特点。本书同时也可供环境领域固废研发、设计人员和教学人员参考,并作资料数据库使用。 本书由赵由才、周涛等编著,参加编写的人员有周涛、赵由才、耿晓梦、伍娜(第1章),吴凡、郑怡琳、武舒娅、李天、耿晓梦、伍娜(第2章),周涛、柴福良、张兴庆、彭佳、郭燕燕(第3章),赵由才、黄守渤、杨玉江、王罗春(第4章),赵由才、周涛、袁雯、耿晓梦、吴军(第5章),赵由才、夏发发、周涛(第6章),牛冬杰、邓冠南、周涛、王燕、刘常青(第7章),赵由才、贺磊、张杰、牛冬杰(第8章),周涛、王明超、余召辉、林姝灿、赵由才(第9章),戴世金、刘清、蒋家超、张承龙、易天晟、赵由才(第10章),赵由才、周涛、史昕龙、晏振辉(第11章),赵由才、周涛、黄晟、郑毅、谢田(第12章)等。书中内容大部分是作者多年来的研发与应用成果,但也引用和参考了国内外同行公开报道的资料,由于作者水平所限,可能会出现错误和疏忽,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901400)、上海市科委社发类项目(19DZ1204600、19DZ1204703、18DZ12026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878470、51678419)、同济大学研究生教材编写项目等的部分资助。 赵由才 2020年12月于同济大学

作者简介

赵由才,同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博导,在生活垃圾填埋场稳定化、填埋场中矿化垃圾利用原理与技术、垃圾渗滤液处理、污泥填埋技术、危险废物固化和氧化锌矿清洁生产与资源利用方面作了创新性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主要是城市生活垃圾与危险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以及贫锌矿的清洁生产工艺。多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 “863” 专题等项目。 担任《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化学》、《环境工程》、《过程工程学报》、《同济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杂志编委、《苏州科技学院学报》顾问,华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导、江苏工业学院、南京化工大学、石油大学(北京)兼职教授,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城市垃圾处理专家委员会专家和中国建设部市政公用行业专家委员会环境卫生专家组专家、上海市 “ 十五 ” 期间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技术预见专家,上海市环卫局科技顾问。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