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71728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99
  • 出版时间:2020-08-01
  • 条形码:9787520371728 ; 978-7-5203-7172-8

本书特色

马克思的哲学是一种批判的哲学,对时代的迫切问题的彻底性把握、总体性理解和斗争性介入,不仅构成了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精神内核,也为马克思之后的批判理论家们提供了*鲜明的标识。本书为系统研究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历史语境、逻辑构架、哲学效应及其当代延展的思想史著作,一方面将马克思置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史脉络中,回溯康德、黑格尔对马克思批判哲学的奠基性作用,另一方面将马克思置于现代西方哲学的谱系中,彰显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形而上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对现当代哲学思潮的深远影响。本书致力于在解读经典文本、对话国外前沿和分析现实问题的结合中再现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历史逻辑,特别是突显其人文主义视界、总体性致思取向、内在批判方法的当代价值,进而为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品格和创新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理论参考。

内容简介

马克思的哲学是一种批判的哲学,对时代的迫切问题的彻底性把握、总体性理解和斗争性介入,不仅构成了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精神内核,也为马克思之后的批判理论家们提供了*鲜明的标识。本书为系统研究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历史语境、逻辑构架、哲学效应及其当代延展的思想史著作,一方面将马克思置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史脉络中,回溯康德、黑格尔对马克思批判哲学的奠基性作用,另一方面将马克思置于现代西方哲学的谱系中,彰显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形而上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对现当代哲学思潮的深远影响。本书致力于在解读经典文本、对话国外前沿和分析现实问题的结合中再现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历史逻辑,特别是突显其人文主义视界、总体性致思取向、内在批判方法的当代价值,进而为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品格和创新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理论参考。

目录

导言 什么是批判 **章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历史语境 **节 批判时代的批判嬗变:从康德到马克思 一、重审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 二、调和与康德哲学的内爆 三、颠倒与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出场 第二节 思入现实的批判:黑格尔的社会病理学 一、游走在观念的思辨与现实的批判之间 二、超越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二元对立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市民社会的病理诊断 第三节 现代性困境的突围:思辨的抑或实践的 一、社会现实与内在批判: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对话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市民社会的对抗性本质 三、政治哲学的规划:图绘个人自由的公共性建制 四、思辨与实践:超越现代性困境的不同突围之路 第二章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逻辑透视 **节 批判的重新定向:从观念论走向批判理论 一、批判支点的移位:从人道主义到社会现实 二、批判根基的重塑:内在于实践的社会批判 三、批判与建构: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四、批判与矛盾:在黑格尔内部突破黑格尔 第二节 人道主义的视界:在历史观与价值观之间 一、方法论的自觉:划界、历史与总体 二、人道主义历史观的原初认同 三、人道主义历史观的彻底清算 四、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在场 第三节 总体性研究取径:哲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 一、单向度的马克思与整体性的呼唤 二、哲学与社会科学的总体逻辑布展 三、社会现实的透视与思维范式的选择 第四节 内在批判的方法:资本逻辑的悖论与超越 一、超越功能批判与规范批判 二、资本逻辑的内在批判 三、内在批判的唯物史观意蕴 第三章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哲学效应 **节 在错误思潮批判中捍卫马克思:青年列宁的批判哲学锋芒 一、摧毁主观社会学之基 二、揭开客观主义的伪饰 三、驳斥经济主义的谬论 第二节 在形而上学批判中继承马克思:从叔本华到法兰克福学派 一、理性形而上学的突围 二、启蒙逻辑的历史嬗变 三、物化生存的技术追问 第三节 在生态危机批判中发展马克思: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视野 一、重释生态文明的三维内涵 二、追溯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 三、重建人与自然的总体关联 第四章 批判理论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节 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问题域 一、主题聚焦:资本主义的一与多 二、方法勘定:批判进路的分与合 三、旨趣重申:解放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资本主义批判的分化与整合 一、正义话语的诱惑与批判的迷途 二、总体视野的复归与整合的规划 三、异化的超越与人类解放的希望 第三节 社会主义理念的反思与复兴 一、历史嬗变:从革命替代到民主驯化和规范重构 二、逻辑起点:资本主义本质的再思考 三、理论要务:危机的多重性及其疗愈 四、实践规划:建制边界、社会剩余与市场空间 第四节 社会转型的策略逻辑与主体 一、规范基础与左翼的价值立场 二、策略逻辑与社会转型的可能性 三、替代方案与社会主义的构成要素 四、政治主体与集体行动者的生成 附录一 “马克思时刻” 附录二 恩格斯归来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孙海洋,男,山东广饶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德国赛德尔基金会访问学者,目前任教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国外社会科学》、《国外理论动态》、《学术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译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参著《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方法论研究》等多部。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批判理论语境中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再研究”,主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新趋势及其哲学基础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想方法研究”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