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307383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80
  • 出版时间:2021-03-01
  • 条形码:9787513073837 ; 978-7-5130-7383-7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本书以史料整理为出发点,对于五四时期前后数年间的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史料进行整理,对于历史研究者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文学与作家、思想与文化、慈善与救灾、女性与儿童、中西方文明等各个角度全面论述“五四”时期中国社会文化掠影,全面展现五四时期前后数年中国社会文化风貌,以及五四精神对于现代中国的影响。 本书结合历史学、社会学、文学、哲学等各学科的史料,围绕同一主题,从多学科视角,多方面探讨五四时期前后数年间的社会文化方面的重要问题,力求将历史经验的总结与现实关怀的投射相统一。

目录

目录
前沿视点
五四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王晓秋
弘扬五四精神,开创中国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新局面/ 牛大勇曹宏
五四新文化人家庭观的分歧与限度——《浮生六记》的不同解读/
李长莉
政治与外交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以上海纺织工人斗争实践为视角/
廖大伟金峥杰
巴黎和会期间顾维钧排除日本侵害山东利益的作为/ 赵国辉
国家转型初期中华民族认同思想研究/ 刘丹忱
文学与作家
现代民族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发生学——以五四文学为中心/
张晨怡
革命地方与再造民国——后五四时代作家南下的革命逻辑考察/
张武军
《伤逝》:五四“新人”与民族国家想象/ 张娟
思想与文化
想象国家:1933年《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剖析/ 郭丽萍
“群德”的思想分途:宪政秩序与国民公德——以五四前后章士钊及李大钊的
论述为中心/ 段炼
政治文化建设中的改造礼俗思想——以国民政府时期陈果夫的相关
论述为中心/ 湛晓白
“古书难读”古已有之:再评“新文化运动”之影响/ 郑云艳
慈善与救灾
民国北京大学生的慈善义演/ 赵晓华祁文馨
民族革命背景下慈善的社会功能刍议——以李大钊与基督教青年会的
关系为例/ 王娟
抗战时期晋冀鲁豫根据地救荒政策及实践研究/ 文姚丽胡菊芳李心怡
女性与儿童
从幽闭到出走:清末民初女性困顿—解放话语形成及实践/ 秦方
闺秀·名媛·学者——民国女性诗词的多元书写/ 彭敏哲
中国共产党与新安旅行团(1935—1952)/ 蔡洁
中西文明与法律文化
略论清末民初美国宪法在中国之翻译与传播/ 胡小进
葛妈妈与《京畿笔谈》/ 王静
张荫桓清讼方案的提出及其效应/ 姜金顺
展开全部

节选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是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涌现了不同的政治主张、思想流派、学术团体,马克思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等社会思潮在并存中竞逐,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五四运动还带来了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旧式陋俗的革除、新式生活的初现、传统文化的再造、现代观念的建构、中西礼俗的融汇、性别秩序的重构、民族主义的高涨、世界主义的崇尚,构成了急剧变化时代中的历史图景。

作者简介

赵晓华,女,1972年11月生,山西忻州人。现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近现代史,尤其关注灾害史及法律社会史的研究。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讲课程:中国近代史料学;中国近代社会史;多学科的视野与研究方法;出版专著:《晚清讼狱制度的社会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救灾法律与清代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百年法律省思》,合著,第二作者,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