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外感热病经典方药

包邮中医外感热病经典方药

¥67.8 (7.6折) ?
1星价 ¥67.8
2星价¥67.8 定价¥8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326490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76
  • 出版时间:2021-03-01
  • 条形码:9787513264907 ; 978-7-5132-6490-7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梳理了自《伤寒论》至温病经典著作的经典方药,选取经历代验证的对外感热病确有很好疗效的代表方药(其中,代表用药30味、代表名方30首左右),对其功效、主治、处方应用等进行系统总结,而且在【综合评述】部分对其在热病方面的应用进行梳理,博采众家论述,系统总结其在热病治疗中的特殊应用,突出其在热病治疗中的特殊地位。而且,书中编目采取“突出一药一方特点”的形式,依据前人论述,概括出简明扼要的小标题,可令读者准确把握某药、某方在热病治疗中的应用要点。总之,本书立意新颖,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适用面广,特色鲜明突出,对于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治疗感染及传染性疾病理论,创新感染及传染性疾病治疗方法,筛选有效抗病毒、抗菌方药,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目录

外感热病经典名方 **章 中医外感热病概论 一、外感热病学说的理论源流 二、外感热病治法与处方概要 第二章 外感热病经典名方 一、解肌表和营卫之总方——桂枝汤 二、“少阳百病”之主方——小柴胡汤 三、气分热盛之“辛凉重剂”——白虎汤 四、阳明实热“釜底抽薪”之利器——调胃承气汤 五、热病后期和胃首方——竹叶石膏汤 六、治“阳明协热下利”之名方——葛根黄芩黄连汤 七、“肺热咳喘”**名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八、“温经解表”经典首方——麻黄细辛附子汤 九、风温初起之“辛凉平剂”——银翘散 十、风温咳证之“辛凉轻剂”——桑菊饮 十一、瘟疫初觉之辛凉苦寒神剂——神解散 十二、温燥咳嗽“辛凉轻润”剂——桑杏汤 十三、热病肠燥增水行舟代表方——增液承气汤 十四、凉营养阴透热名方——清营汤 十五、凉血解毒之千年**方——犀角地黄汤 十六、大剂清解首方——清瘟败毒饮 十七、湿温初起芳化淡渗之剂——藿朴夏苓汤 十八、暑湿弥漫三焦主方——三石汤 十九、透达膜原解毒化浊专剂——达原饮 二十、湿温时疫之主方——甘露消毒丹 二十一、清润肺胃名方——沙参麦冬汤 二十二、热病神昏之“凉开”首剂——安宫牛黄丸 二十三、肝热动风专药——羚角钩藤汤 二十四、“风热时毒”名方——普济消毒饮 二十五、辛开苦泄清利湿热名方——王氏连朴饮 二十六、“暑湿外感”效方——新加香薷饮 二十七、“暑热气阴两伤”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 二十八、温病下焦阴伤主方——加减复脉汤 二十九、甘苦合化养阴清利之新法一冬地三黄汤 三十、滋阴透邪退热名方——青蒿鳖甲汤 外感热病经典良药 药物各论 一、肺经专品发表首药——麻黄 二、达营卫祛风寒乏圣药——桂枝 三、疏风热清头目要药——薄荷 四、甘寒轻润清肺泻肝之良药——桑叶 五、疏风解毒之轻剂清肝平肝之妙品——菊花 六、少阳发热之主帅天行温疾之良臣——柴胡 七、疏达阳明清热生津之圣药——葛根 八、清虚善蜕之奇药疏风止痉之独圣——蝉蜕 九、清泻阳明火热圣药——石膏 十、泻阳明火热之要药,滋金水阴液乏神品——知母 十一、清泻肺胃生津止渴之平药——芦根 十二、清心胃除烦渴之轻剂——淡竹叶 十三、清疏肺卫乏首药解毒疗疮之正品——金银花 十四、疏表退热佳品解毒散结圣药——连翘 十五、清热解毒凉血消斑要药——大青叶 十六、解毒消肿凉血利咽妙药——板蓝根 十七、解热毒要药治疔痈妙品——蒲公英 十八、清肺退热良药湿温暑温佳品——黄芩 十九、泻火解毒佳品燥湿治痢名药——黄连 二十、凉血之要药养阴之上品——生地黄 二十一、凉血解毒良药滋阴降火佳品——玄参 二十二、凉营血泻肝火之良药——赤芍 二十三、凉营散瘀清透伏热之良药——牡丹皮 二十四、阴虚发热良药截疟解暑佳品——青蒿 二十五、荡涤积垢之猛将泻火解毒之善品——大黄 二十六、甘寒清热滑利通淋之要药——滑石 二十七、理霍乱正脾胃妙品——广藿香 二十八、退热解毒凉肝止痉灵药——羚羊角 二十九、息风定惊清热平肝要药——钩藤 三十、清肺胃润土金之妙品——沙参 三十一、养阴生津清心除烦良药——麦冬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医外感热病经典方药》:  (一)治疗原则  外感热病证候复杂,变化多端,除应遵循中医学一般性治疗原则之外,还应根据外感热病自身临床特征掌握以下几点重要的治疗原则:  7.审病因  外感热病,根据病因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伤寒与温病两类。伤寒是外感寒邪为主所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除寒邪之外,还常兼有风邪、湿邪等,其病邪性质有风寒、寒湿等;温病的病因是温邪,温邪的种类很多,由于季节、地域之不同,其病邪性质有风热、温热、温毒、暑热、湿热、燥热等区别,其不同性质的邪气所致温病也各有差异。外感邪气性质的不同,对于治法的确立来说,是首要的、关键性的因素。如风寒袭表,所致太阳表证,其治则当为“寒者热之”,具体治法则为疏风散寒解表;若属风热侵袭于表,病因属温邪范畴,治则当为“热者寒之”,具体治法为疏风泻热解表;若是暑湿在表,或湿热遏表,或燥热在表,其治疗当分别采用清暑化湿解表、宣表化湿、疏表润燥治法。此即所谓“审因论治”。若病因辨别有误,则极易导致误治而出现变证,甚至出现严重后果而危及患者生命。由此可见,审察引起外感热病的病因,对于治则、治法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方面。  2.守病机  外感热病的病机是其发生及发展变化的机理。“谨守病机”对于“治病求本”来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中医外感热病治疗体系中,辨证理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素问·热论》就提出:“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即针对表、里病位的不同,应分别运用汗、下之法来加以治疗。对于外感热病的病位,未满三日者,往往病仍在表,故汗之可愈;满三日者,往往病已人里,可通过泄热或攻下而治愈。表里异治,实为是明确辨别不同病位或病变阶段,分别予以治疗的方法。《素问·热论》的内容可视为后世外感热病辨证理论的雏形。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创六经辨证方法,显然较《内经》表里异治的方法更加完备、复杂。其太阳病属表证,治当发汗解表;少阳病属半表半里证,治疗以和法为主;而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均属里证范畴,而其中阳明病的治疗,以清、下两法为主;太阴病治疗以温法为主;少阴病治法多端,少阴寒化证治宜温经扶阳;少阴热化治宜育阴清热;厥阴病治法较为复杂,以寒温并用为主。《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领,针对六经病病机特点的不同设立相应治疗大法,为后世辨治伤寒这类外感热病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极大提高了当时辨治外感热病的水平。  清代医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等医家,针对温病发生演变的病机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方法。温病的辨证,实际上就是通过卫气营血和三焦来分析温病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用以概括其不同阶段病机改变,其中包括了病位、层次、病性等,据此确立相应的治疗大法。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指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犹可透热转气……人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吴鞠通在叶天士启发之下,为弥补卫气营血辨证之不足,按照温病发展规律首创温病三焦辨证方法,并依据三焦病位的不同,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三焦治疗大法。  对于外感热病中病情复杂的“合并”“并病”等来说,要在上述辨证方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不可拘泥于某阶段、某层级、某病位的绝对区分,而应该做到按照各层次、各脏腑病变的轻重缓急,把相应治法酌情配合使用,或分先后而用,或合并而用,方能做到知常达变、灵活确立治法。  由此可见,运用恰当的辨证方法,准确地辨别病机,是“谨守病机”“治病求本”的关键。故叶天士强调“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吴鞠通也提出“治上不犯中”“治中不犯下”的原则。均提示明辨病机的重要性。  3.察邪正  外感热病皆由感受邪气而发病。从总体来看,整个疾病是邪气与机体正气斗争的结果。邪正相争的过程中,会导致人体气血阴阳、脏腑功能的失调,或产生各种病理性产物,从而导致各种病变的出现。由此可见,外感热病过程的主要矛盾在于邪气与正气的相互斗争。因此,其治疗也不外乎“祛邪”与“扶正”两个大的方面。由于外感热病先因外邪侵袭才导致邪正相争,故其治疗应首先重视和强调的治疗措施是“祛邪”之法,在“祛邪”的同时不可忽视的方面是“扶正”。处理好邪正的关系,即恰当施用“祛邪”与“扶正”的方法,对于外感热病来说至关重要。  ……

作者简介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济南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山东省经方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从事中医工作近40年,为全国名中医药专家刘持年教授学术传承人。擅长应用经典名方治疗呼吸道炎症性与过敏性疾病、慢性胃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痛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青春期痤疮、内分泌失调与月经不调等常见病与疑难杂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