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纪实文学.青年邓小平

纪实文学.青年邓小平

1星价 ¥31.9 (6.5折)
2星价¥31.9 定价¥49.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656226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09
  • 出版时间:2021-03-01
  • 条形码:9787536562264 ; 978-7-5365-6226-4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革命史诗,是一幅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因为作品里记录的不仅仅是邓小平的个人经历,它涉及中国革命和党内一些重大事件,它涉及党内一些高层领导人物,因而它的意义和历史价值非常重要,也可以说它反映了一段活生生的中国历史和中共党史。

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的是小平同志从1919年到1929年这10年的生活,即从15岁到25岁这一段历史。这是小平同志一生中难忘的、闪光的历史,是小平同志从一位农村青年学生锻炼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的历史。 本书写的虽然是历史,但却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对青年一代。它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好读物、好教材。

目录

**章 告别故土
第二章 赴法路上
第三章 勤工俭学的磨难
第四章 在困境中觉醒
第五章 踏上职业革命家之途
第六章 难忘的中大学生活
第七章 张锡瑗一家
第八章 到冯玉祥部队工作
第九章 去武汉党中在
第十章 吊起脑袋干革命
第十一章 人间真情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告别故土 1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四川是我们伟大祖国开发*早的地区之一。它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资阳人”、巫山县大庙龙坪村的人类化石、广汉三星堆到新近发掘的成都金沙遗址,把四川的历史大大向前推进,近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远可以到数百万年以前。在商周时期,今四川地区已有巴族和蜀族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巴国据盆地东部嘉陵江、长江一带,蜀国据盆地西部岷江流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器时代,巴国、蜀国的人民就在盆地东部、西部辛勤耕耘,创造了灿烂的“巴蜀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 位于四川东北部丘陵地区的广安,是四川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的一颗明珠,是名冠天府的“金广安”。“地枕巴山,城环渝水,东岭茶铁之乡,西溪鱼虾之出”,是人们对它的赞誉。 邓小平,一个让世界瞩目的名字。这位中国共产党**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我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杰出领导人,1904年8月22日(农历七月十二日)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今广安市)协兴乡的牌坊村,其父给他取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在广安,他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从记事的那天起,他看到的是军阀混战,兵匪横行,民不聊生,哀鸿遍野。苦难的中国处在一个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的悲惨年代,苦难的家乡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这些情景在邓小平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风起云涌的保路风潮、辛亥革命、护国运动……他从父亲那里曾经看到过邹容的战斗檄文《革命军》:“我同胞处今之世,当今之日,内受满族之压制,外受列强之驱迫,内患外侮,两相刺激,十年灭国,百年灭种,其信然夫。”“欲御外侮,先清内患,则贼满人为我同胞之公敌,为我同胞之公仇,二百六十余年之奴隶犹能脱,数十年之奴隶勿论已。吾今与同胞们日,张九世复仇之称,作十年血战之期,磨吾刀,建吾旗,各出其九死一生之魄力,以驱逐凌辱我之贼满人,压制我之贼满人,屠杀我之贼满人,奸淫我之贼满人,以恢复我声明文物之祖国,以收回我天赋之权利,以挽回我有生以来之自由,以购取人人平等之幸福。”邹容的《革命军》这颗重磅炸弹投向中华大地的时候,反动的清政府顿时惊恐万状,连连惊呼“此书逆乱,从古未有”,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而希贤却从书中受到启迪,他不愿看到自己的国家和家乡这样混乱不堪下去,这样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也许是邓小平初步萌发的爱国热忱,促使他离别故土,远涉重洋,闯荡世界的一个原因。 促使邓小平走出国门的另一个原因是受父亲邓绍昌(字文明,人们都叫他邓文明)的影响和支持。邓文明上过成都政法学校,是一位接受过几年新式教育、具有维新思想的地方乡绅。他曾在广安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武装暴动,也参加过焚烧城东观音阁教堂的行动,险些被株连获罪,于是产生了中国人要想不做奴才,不受欺辱,只有走出国门向外国人学习的想法。同时他对乡间落后的教育很不满意,认为只有到大地方的学堂去读书,才能学到真本事。对于长子邓希贤,他十分喜爱。望子成龙,这是中国人的习俗,他希望长子能有大的出息。“五四”运动前后,为寻求报国救民的道路,一些志士仁人倡导的留洋运动达到高潮。法国是比较先进的欧洲国家,蔡元培、吴玉章等人发起成立的留法勤工俭学会,影响很大,很快就波及全国。当邓文明在重庆知道已经成立留法勤工俭学重庆分会,并准备开设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消息时,他竭力主张儿子去报考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将来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到法国去学习。 1918年下半年的一天,一封书信带到了广安协兴乡牌坊村邓家老院,原本宁静的院子,一下子就喧腾起来。 2 牌坊村因为出了个邓翰林,远近都有一点名气。这是一个山明水秀的村落,茂林翠竹掩映,仿佛是一块块碧玉镶嵌在起伏的丘陵山地之中,青瓦粉墙错落有致,十分壮观。 这个村落的邓家老院子,是一座坐北朝南马蹄形宅院。宅院宽敞,白墙灰瓦,一排正房略高一点,两边的偏房各有数间。左中右三面房子的中间有一个平平的坝子,用石板铺成,阶沿下通道两侧种有桑树菊花,把这个院子点缀得清新芬芳。 这就是邓希贤的家。 自接到父亲来信以后,邓希贤圆圆的脸蛋上绽开了笑容。他打心眼里感到高兴,还是父亲了解他,支持他。然而,他的兴致却让母亲淡氏泼了一身冷水。 “文明真是昏了头,贤娃才十五岁,还是个娃娃,走那么远,我舍不得,我不放心。” 先烈、先修、先治姐弟们都十分支持希贤走出去,一起来帮腔打圆场,说服母亲。 淡氏说:“你们懂啥,别在一边凑热闹。” “怎么办?”希贤等只有把求救的目光投向祖母戴氏。 戴氏心里其实也舍不得她看着长大的孙子从自己身边离开,淡氏的话并不是没有道理,可面对孩子们投来的企盼的目光,她不能不站出来说话:“淡氏,让贤娃走吧!” “妈,您……”淡氏欲言又止。 “文明在信中说得很清楚,为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