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鸿自选新集:影像文化批评

尹鸿自选新集:影像文化批评

1星价 ¥74.5 (7.6折)
2星价¥74.5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255623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652
  • 出版时间:2021-04-01
  • 条形码:9787302556237 ; 978-7-302-55623-7

本书特色

《尹鸿自选新集》收录的文章集中于作者2005-2018年的作品。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影视产业评论,二是影视作品评论,另有少部分作者对自己求学、为师生活的回忆和思考。作者笔力纵横,文采斐然,令人读罢意兴湍飞又回味不已,同时心有所得。 影视评论家尹鸿教授从事研究三十余年的评论力作,一部经过时光打磨的影视评论精选集。

内容简介

随着影视业的蓬勃发展,影视爱好者和品鉴者群体的不断扩大,影视批评已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尹鸿自选新集》精选有名影视评论家尹鸿教授从事研究三十余年的影视评论力作,形成这样一部经过时光打磨的影视评论集,对于影视评论爱好者和希望提高影视鉴赏水准的读者,具有收藏和参考价值。

目录

**编 画像
建设性的批评者与批评性的建设者——尹鸿教授访谈实录
20年教学时光无悔
人文精神与大众传媒

第二编 鸿论
走向小康时代的中国电影:纪念中国电影110年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文艺与时代变迁
关乎人文化成天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电影
剧变中国的影像见证:中国电视剧文化50年
时代碑铭与民族史诗: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电视剧
建构大众电影的叙事范式: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电影类型
演变
论新主流电影: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
好莱坞在中国:1897—1950年
论新中国社会主义经典电影体系
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像多棱镜:关于中国抗战题材影视创作的
对话
高概念商业电影模式初探
影院性:多屏时代的电影本体
中国电影与国家“软形象”
好莱坞电影与美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电视剧的艺术传统
中国电视:从条块分割走向有序竞争
文化·创意·产业:中国电视的三维空间
传统媒体的真正对手是新媒体吗?
“文化产业学”学科体系研究

第三编 时评
通向中国文艺创作的高峰之路
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
“绿色票房”与文化自觉
理性面对亚文化的挑战
电影贱时代:娱乐电影的尺度之争
电影批评的伦理原则
公众性决定公众人物的话语责任
文化软实力与核心价值
名著改编热背后
历史剧是“历史”还是“剧”?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应回到历史的原点
喜剧电影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人人爱国家与国家爱人人
只有历史的苦难还是不够的
类型片与超越观众的专业智慧
科技与市场: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
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启示
泛传播时代的微文化
网络视听节目既要管好,也要管活
谈谈网络剧与电视剧规范的共同底线与媒介差异

第四编 品析
《满城尽带黄金甲》:岂一个俗艳了得
一流的制作,二流的作品:评《金陵十三钗》
张艺谋:归去来兮三十年
好莱坞的皮囊,张艺谋的心:电影《长城》
圣化的梅兰芳:评陈凯歌导演的《梅兰芳》
从牺牲的圣坛走向世俗的平凡:陈凯歌之《赵氏孤儿》
《夜宴》:将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那不是个圆圈,那是面镜子:《我不是潘金莲》观后
这一年,有部电影叫《芳华》
《刺客聂隐娘》:一部“现象级”的文人电影
“很李安”也“很实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建国大业》:人见人异的万花筒
鱼与飞鸟的爱情:《云水谣》观后
《天狗》:*后的守候
为什么与萧红擦肩而过:《黄金时代》观后
好电影,不分商业片和艺术片:《白日焰火》观后
惊艳吊诡的什锦拼盘:徐克导演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世界的“真实的想象”:评《三打白骨精》
全球化背景下的《功夫熊猫》
工匠精神、主流价值与类型精品:对《战狼2》现象的三点思考
让无名人的历史获得艺术命名:评长篇电视史诗剧《闯关东》
昨天的现实主义,今天的理想主义:电视剧《平凡的世界》
《人民的名义》:映现时代
刻画人性

第五编 记忆
一道闪电划过我的1977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清华大学的大学精神
范敬宜的新闻教育思想与实践:《范敬宜新闻教育文集》编者前言
仁厚我师:缅怀杨占升先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成琰兄
底特律与芝加哥札记
纵横英伦札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尹鸿自选新集:影像文化批评》:  张小琴:1993年设立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初衷是什么?  尹鸿:中国电影那时候开始进入低谷。我当时有个直观的感受,电影界老了,都不了解年轻人喜欢什么样的电影,怎么拍年轻人认可的电影。所以我觉得**需要让电影界了解青年人。第二青年人也需要有更多接触电影的机会,从私心来讲,因为我是一个刚刚从事电影研究的人,我希望自己找到一个角度进入电影界,让电影界知道我跟电影是有关系的。白手起家,没有一分钱,甚至没有一间办公室,就这样开始创办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张小琴:怎么办起来的呢?  尹鸿:**届我们两三个教师带着几个学生干。到现在为止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那些主要奖项都是当时设计的,跟各个电影公司、电影厂要东西,都是我们自己去谈,所有合同文书都是手写,出去打印。学校不给钱,那个时候很穷,经过黄会林老师联系,台湾的一家方便面企业说有赞助意向,愿意跟我们谈,他们在宣武门外,那时候打不起出租车,冒着风沙,我们骑着自行车去跟他们谈,谈了5万块钱,这样**届大学生电影节就启动了。  我们也找了北京电影公司,靠自己的青春热血说服他们当时的经理,因为没有拷贝,我们**届电影节所有拷贝都是把北京电影公司发行的拷贝调过来给我们放映,场地都是我们跟人家磨下来的,免费使用,那时候年轻,一个一个磨,就磨下来了。奖项设计大家都觉得很有特色,艺术创新特别奖、*佳观赏效果奖,等等,这都是传统奖项里没有的。那时候我的想法就是一定要跟别的奖不一样,要有青年人特点;第二要在“五四”青年节颁奖。**年,到颁奖那天,一半的获奖者没有到场,但是到场的那一半评价都特别高,说这是你们青年人用良心评出来的奖。而且我们设置的奖比较特别,学生和专家评委一起评。  从那以后我们的一些判断标准、一些对待电影的方式开始被电影界认知。  张小琴:设奖参照了什么?  尹鸿:我自封了评奖委员会的主任,奖项也是我们自己提出来的方案,我们想的是怎么反映年轻人对电影的认知,不设专业门类奖,因为那种专业奖普通学生认知不了,所以评的奖都是普通观众、青年学生能够认知的东西,这样就跟传统奖项不一样,而且确实体现了观众的选择,所以在当时挺有影响的,包括除了*佳男女演员,后来增加了*受观众欢迎的男女演员,表明他们可能不是演技*好,但是人气*高,观众喜欢。  张小琴:这个电影节您做了几届?  尹鸿:我一、二、四届都是秘书长、评委会主任,第三届我正好在加拿大做访问学者,所以基本上开创期的几届我都是主要的组织者。当时艺术系全体老师,在黄会林教授的领导下,对电影节全力参与和支持。  张小琴:后来您参与创办了高校**个电影学博士点,这个博士点为什么在北师大开始建?  尹鸿:首先是我们觉得社会确实需要它。但是电影学院教授都认为他们是教创作的,不需要有博士,所以电影学院对此事并不积极,于是我们北师大几个老师就觉得有机会突破这一点。那个时候在高校里博士很少,像我这样有个博士学位的其实在电影学科当中也是很少的。大家就觉得有机会,黄会林老师有非常好的说服各方面的能力,所以我们*后就建立了中国高校**个电影学博士点。  ……

作者简介

  尹鸿,重庆人,1961年生,清华大学教授,博士。  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兼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文艺委员会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兼产业与管理研究会会长。  著有《悲剧与悲剧意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徘徊的幽灵:弗洛伊德主义与中国二十世纪文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北京出版社1998、2015)、《尹鸿自选集:媒介图景·中国影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尹鸿、凌燕,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跨越百年: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当代电影艺术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百年中国电影史:1900-2000)》(尹鸿、凌燕,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通变之途: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等十多本著作,译著有《悲剧》(昆仑出版社1993)、《大电影产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等。多部著作和相关篇章被翻译为英文、韩文、俄文出版。  多次担任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等全国性影视奖项的评委。担任数百部集电影、电视剧以及众多电视栏目的策划、顾问和艺术指导。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