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研究-(从社会支持网络视角出发)

包邮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研究-(从社会支持网络视角出发)

¥73.5 (7.5折) ?
1星价 ¥73.5
2星价¥73.5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8223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90
  • 出版时间:2021-06-01
  • 条形码:9787520382236 ; 978-7-5203-8223-6

内容简介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人口的城镇化,而其中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和个体自主意识的觉醒,农业转移人口对是否进城的行为决策已越来越趋于理性。因此,必须从人文思考的角度,站在微观层面,自下而上地深入研究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论文对农业转移人口社会支持网络的规模和构成进行分析,实证探索归因于社会支持网络的不同诱因对不同代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及程度,找出诱因。分析社会支持网络各构成主体在两两博弈中的占优策略选择,寻找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多方选择的驱动点:分担共治。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敏感的市民化成本进行测度,在社会支持网络不同构成主体间进行分担。在此基础上,构建集政府部门,企业,社区、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者力量于一体的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提出在不同阶段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相应对策。

目录

**章 导论
**节 研究背景
一 城镇化率仍然较低
二 收入差距依然存在
三 乡村振兴亟待推进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思路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创新点
第五节 样本选择、数据获取与问卷设计
一 样本选择
二 数据获取
三 问卷设计

第二章 重要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节 重要概念界定
一 农业转移人口称谓演变脉络及内涵界定
二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界定
三 社会支持网络的内涵界定
第二节 基于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 国外学者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研究的文献综述
二 习近平的农业转移入口市民化思想探析
三 国内学者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三节 总括性的评述

第三章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状与意愿成因分析
**节 对被调查农业转移人口的个人统计特征的基本判断
一 以家庭为单位的迁移以及社区治理将成为下一阶段重点
二 代际差异尤其是第三代农业转移人口是需重视的内容
三 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需从教育入手
四 非农收入是农业转移人口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
五 多数农业转移人口家庭运营负担较重农业生产收入入不敷出
六 农业转移人口收入稳定状况呈现代际差异
第二节 被调查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络情况
……
第四章 不同代际农业转移人口社会支持网络的构成与规模
第五章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的社会支持主题归因
第六章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博弈分析
第七章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测度与分担
第八章 多主体共治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有效推进路径
第九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国家社科规划课题半结构化访谈要求及提纲
附录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调查初试问卷
附录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调查问卷(农业转移人口版)
附录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调查问卷(李克特五点量表版)
附录5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调查问卷(政府工作人员版)
致谢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张超,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教授,西南财经大学管理学博士,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省级工商管理专业带头人。长期从事公共管理、社会管理以及“三农”问题研究。近年来主持两项国家社科规划课题、20多项省部级课题以及十多项厅局级横向课题。在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教学主要对象为省直与地方处级以上公务人员以及国有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所授课程被中组*评为“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