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文化与文论:第47辑

中外文化与文论:第47辑

1星价 ¥86.9 (5.5折)
2星价¥86.9 定价¥1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903684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553页
  • 出版时间:2021-05-01
  • 条形码:9787569036848 ; 978-7-5690-3684-8

内容简介

本书为文学文化领域学术研究论文集,收录论文30余篇,从“杨明照先生110周年诞辰纪念大会”上提交的论文中精选而出,以杨明照先生对《文心雕龙》的研究为核心,涉及对杨明照先生学术研究生涯的梳理,对新发现的杨明照先生手稿的研究,对《文心雕龙》文本的细读和理论架构、文化结构的分析、《文心雕龙》在中华文化圈乃至英语、德语世界等的国际传播,以及更广视域内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现象研究。所收论文均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对发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有积极意义。

目录

序言 纪念杨明照先生110周年诞辰访谈录 海外知音 纪念杨明照先生 The Making of a Chinese Critical System:Liu Xie's Wen Xin Diao Long In the Memory of Yang Mingzhao 宇宙规律与文学样式——试论刘勰的《文心雕龙》 Appreciating Yang Mingzhao Intricacies:What Liu Xie Taught Me About Writing 杨明照先生学术研究 杨明照先生与川大学派 师者遗珍:杨明照先生未刊讲义初探 杨明照先生《文心雕龙》研究始末考——基于新发现手稿的分析 一生心力在“子书”——略论杨明照先生的“子书”研究 杨明照先生和他的学生们 龙学新论 世纪“龙学”的四大名著及理论范式 《文心雕龙》的性质及其结构体系 刘勰著述思想理论研究汇评 原道论与神谕说:汉藏不同的文学起源发生论 《文心雕龙》中的主体意识批评 刘勰“数”论 《文心雕龙》与中国文论成熟期文学人生话语的建构 构建“隐秀一张力”论的诗歌本体观 《序志》篇及《文心雕龙》对“文学自觉”的理论自觉 经学的象征还是文学的隐喻?——刘勰之“兴”新论 由《文心雕龙》谈中国士大夫的不朽观 刘勰的文章美学本质论 国际视野中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英译六十年:生成、传播与经典化 近代日本中国文学史著中的《文心雕龙》 德语世界的《文心雕龙》研究 《舞论》与《文心雕龙》比较研究 当代中国学界对美国“龙学”研究的接受 比较文学变异学视野中的《文心雕龙》 利用朝鲜半岛古代汉籍校释《文心雕龙》三则 经典与变异 文学交流的变异与世界文学经典的形成 经典的变异——以英文版《中国文学史》中《诗经》为例 原生语境下古代文论的体与用——以目录学为中心的考察 朝鲜朝著名作家朴趾源文学思想的本土化价值 《喧哗与骚动》在中国批评趋势的变异 一个反形而上学家的“自我批判”——从《悲剧的诞生》看尼采前后期思想变异 直面异质性:从文学论争看中国当代文学的全球泼展与变异 比较文学变异学:开辟海明威研究的新领域 当代化审视下关于民族民间口传文化的特性认知——以藏族口传文化为例 比较文学变异学与中国哲学“格物致知”的变异思想 超越文化研究:我国学界与国外学界斯图亚特·霍尔研究的对比与思考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外文化与文论(47)》:  从历史影响看,《舞论》和《文心雕龙》均有值得关注的内容,但不可忽视的是,二者影响后世文艺理论、文学与艺术创作等领域的范围与力度均存在明显的差异。与《舞论》的历史影响相比,《文心雕龙》似乎有些相形见绌。这是因为,婆罗多的理论影响遍及戏剧、诗歌(诗学)、舞蹈、音乐、绘画和建筑艺术理论等各个领域,也对文艺创作和艺术表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刘勰的理论影响大多局限于古代的文学范畴,偶尔波及艺术领域。  《舞论》与《文心雕龙》的历史影响有一个相似点值得注意,这便是后世某些学者的注疏、校勘与批点充满创造意识,这在无形中延伸了经典的理论生命力。就前者而言,新护的《舞论注》是古代历史上唯一流传下来的、关于婆罗多文艺理论的阐发性注疏。与《舞论》的注疏和批点只有一种流传至今不同,《文心雕龙》的古代校勘、批点本流传至今者绝非一种。  从跨文化传播的地域看,《舞论》和《文心雕龙》的差异更加明显。前者主要影响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等南亚各国的文艺理论和文艺实践,同时影响了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但对东亚国家、西亚国家、欧美国家和非洲国家、拉美国家的跨文化传播力度和幅度较弱。不过,19世纪下半叶起,这一状况逐渐发生了变化;后者的历史传播主要局限于古代日本、朝鲜(包括现在的韩国和朝鲜)、越南等汉文化圈,对于南亚、东南亚、西亚、欧美国家等的跨文化传播不太多见,但自现代以来,这种情况也在逐步发生变化。  《舞论》和《文心雕龙》都是首先向自己的同质文化圈(即印度文化圈和汉字文化圈)而非异质文化圈进行传播的,这种历史传播以学术研究和译介等形式一直延续至今。这也提示着人们重新思考跨文化传播的两层内涵:跨越同质文化圈和异质文化圈。《舞论》首先在包括古代印度和尼泊尔在内的印度次大陆流传,再延伸至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这与《文心雕龙》先在东亚的日本和朝鲜流传,再延伸至其他国家的情形相似。  两书在英语世界的跨文化传播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舞论》和《文心雕龙》英译本均出自印度本土学者和华裔海外学者或中国本土学者。毋庸置疑,在解读印度古典梵语和中国古代汉语的原著方面,中印本土学者或移居海外的华裔、印裔学者具有天然的语言优势和文化理解优势。  英语世界的**个《文心雕龙》全译本是1959年出版的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施友忠的译本。“施友忠的翻译是《文心雕龙》的**个全译本,对《文心雕龙》的海外传播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此后各国学者纷纷开始《文心雕龙》的翻译和研究。”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休斯(E.R.Hughes)等关于《文心雕龙》的少量选译相比,所有的全译本与大量的选译由华人学者担任。这一情形,和《舞论》的全译和选译几乎全为印度本土学者承担是相似的。就《舞论》的学术研究而言,印度本土学者是绝对的主力,海外印度学者与西方梵语学者是辅助力量,中国、日本、泰国等亚洲国家学者也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就《文心雕龙》的研究而言,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学者是*主要的学术队伍,刘若愚、蔡宗齐、吴伏生等海外华裔学者和杜克义(Ferene Tokei)等西方汉学家是辅助力量,而印度学者罕见有人参与相关的翻译和研究,这显示出印度学者“向西看”的心态比中国学者更甚。  21世纪,就《舞论》和《文心雕龙》的学术研究国际化而言,二者均有可喜的态势。中国“龙学”界可以借鉴印度的世界梵学大会设立《舞论》研究专题的做法,在世界汉学大会等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设立《文心雕龙》研究专题,引领世界汉学研究的新潮流。此外,适时推出《文心雕龙》与《舞论》两大古代文艺理论巨著对话的中印学术研讨会。或许是另一种创新思维的体现,它必将助益中印学界的相关研究领域,也必将促进两国学者对对方文艺理论名著的认识和了解。  这种美好愿望,暂时只能停留在憧憬的阶段,因为印度与中国学界向西看的心态很难在短期内有所改观。例如,某些学者在展望《文心雕龙》的未来研究方向时指出:“《文心雕龙》既然是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著作,是可以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的东方诗学代表作,我们更需要从中西比较的角度来研究《文心雕龙》,考察它在世界文学理论和美学思想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也是研究《文心雕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种心态不能说是错的,但它以中国代表东方、以中国文学代表东方文学的姿态,无形中遮蔽了东方文学的丰富内涵与“和而不同”的历史真实,同时也会忽略开拓《文心雕龙》研究新视野的许多契机。  总之,《文心雕龙》与《舞论》的跨文化对话,应该成为21世纪中印学术界有识之士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  ……

作者简介

曹顺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学术院长、博士生导师,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国家级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