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研究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研究

1星价 ¥109.8 (7.9折)
2星价¥109.8 定价¥13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8715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B5
  • 页数:228
  • 出版时间:2021-06-01
  • 条形码:9787030687159 ; 978-7-03-068715-9

本书特色

本书的核心是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框架及其展开。 本书论述了民族餐饮、民族服饰、民族节庆、民族工艺品等单品类旅游开发和旅游演艺的整合旅游开发,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框架路径,具有良好的创新性和实践指导性。

内容简介

基于旅游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是西部地区发展的两大抓手且旅游与城镇存在着多方面良性互动的背景,在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互动发展的理性认识基础上,建构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互动发展的基本框架;在审视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和旅游业发展基础上,形成互动发展的战略格局;从传统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产业旅游资源展开具体的互动发展路径和时间演变,提出互动发展的保障措施。

目录

目录
※ 理论基础篇 ※
1 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的理性认识 3
1.1 发展、旅游发展与城镇化 3
1.1.1 发展及其内涵扩展与基本共识 3
1.1.2 旅游促进发展已经成为普遍共识 6
1.1.3 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 8
1.2 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的实践回顾与理论总结 9
1.2.1 实践探索回顾 9
1.2.2 理论研究梳理 10
参考文献 21
2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 25
2.1 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在西部发展中的地位 25
2.1.1 西部地区的发展基础 25
2.1.2 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性 28
2.1.3 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是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抓手 29
2.1.4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的创新价值 33
2.2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的路径框架 35
2.2.1 框架构建的基本思路 35
2.2.2 路径框架及其解释 38
参考文献 39
※ 发展背景篇 ※
3 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审视 43
3.1 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43
3.1.1 城镇化发展水平低 43
3.1.2 城镇化与地区经济发展互促不足 46
3.2 西部地区城镇建设发展未来走向 51
3.2.1 基本态势判断 51
3.2.2 西部地区城镇格局体系优化着力点:城市群建设 51
3.2.3 西部地区城镇格局体系优化着力点:小城镇建设 52
3.3 创新城镇化内涵与模式 53
3.3.1 全面认识城镇化的系统内涵 53
3.3.2 优化城镇化模式 54
3.3.3 创新城镇化内容 55
参考文献 56
4 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审视 57
4.1 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基础 57
4.1.1 旅游资源基础及品牌旅游景区 57
4.1.2 旅游产业运行基础 60
4.1.3 旅游资源开发机遇 66
4.2 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66
4.2.1 西部旅游业增长较快 67
4.2.2 西部旅游效益不高 68
4.2.3 西部旅游竞争力不足 69
4.2.4 西部旅游发展内部差距大 70
4.2.5 西部旅游业发展压力大 72
参考文献 73
※ 路径展开篇 ※
5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 77
5.1 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的空间对应格局 78
5.1.1 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的省域对应格局 78
5.1.2 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的区域对应格局 80
5.1.3 依托城镇建设进行旅游资源开发 81
5.2 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 82
5.2.1 西部地区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必要性 82
5.2.2 西部地区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内容 88
5.2.3 西部地区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政府推进策略 92
5.3 西部旅游资源开发发展战略思路 93
5.3.1 紧跟旅游需求,创新旅游资源开发 93
5.3.2 整合旅游资源,发展旅游大项目 95
参考文献 96
6 西部地区传统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 98
6.1 传统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态势 98
6.1.1 西部地区传统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格局 98
6.1.2 西部地区传统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剖析 100
6.2 旅游景区建设促进城镇化建设 101
6.2.1 西部地区旅游景区促进城镇化发展认识 101
6.2.2 旅游景区城镇化建设的优化策略 104
6.3 城郊旅游开发促进城镇化建设 105
6.3.1 城郊旅游的崛起 105
6.3.2 城郊旅游与城郊城镇化 105
6.3.3 西部城郊旅游城镇化建设的优化策略 106
6.4 城市旅游开发促进城市进一步发展 107
6.4.1 城市旅游的发展及其价值思考 107
6.4.2 西部城市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108
6.5 古村镇和边境旅游开发及其城镇化建设 109
6.5.1 古村镇旅游开发及其城镇化 109
6.5.2 边境旅游开发及其城镇化 111
参考文献 113
7 西部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 115
7.1 文化价值的全面彰显 115
7.1.1 文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115
7.1.2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 117
7.1.3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系统框架 117
7.1.4 旅游开发与文化建设的互动 120
7.2 西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 121
7.2.1 西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主体内容 121
7.2.2 西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类型模式 124
7.2.3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西部城镇化 129
7.3 西部城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发展建设 130
7.3.1 城镇文化建设的价值与问题 130
7.3.2 城镇文化的系统培育与彰显 133
参考文献 137
8 西部地区产业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 139
8.1 产业资源进入旅游开发的现实性 139
8.1.1 旅游需求复杂多样奠定现实基础 139
8.1.2 产业旅游发展走强揭示广阔空间 140
8.2 农业旅游及现代农业发展 141
8.2.1 农业旅游的内涵及其价值 141
8.2.2 西部地区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 143
8.2.3 西部地区农业旅游的优化策略 147
8.3 工业旅游及其对工业的带动 148
8.3.1 工业旅游的内涵及其价值 148
8.3.2 西部地区工业旅游的发展现状 150
8.3.3 西部地区工业旅游的推进策略 152
8.4 第三产业的旅游开发发展 152
8.4.1 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旅游开发 152
8.4.2 民俗体育的旅游开发发展 153
8.4.3 其他三产的旅游开发发展 156
参考文献 157
9 西部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的时间演变 159
9.1 旅游地旅游资源开发带动城镇化的时间演变 159
9.1.1 旅游地对外综合影响力的演变 159
9.1.2 旅游地对内的旅游产业地位发展演变 163
9.1.3 旅游地的社会文化演变 166
9.2 城镇旅游资源开发促进城镇发展的时间演变 172
9.2.1 城镇旅游的区域功能演变 172
9.2.2 城镇旅游的开发内容演变 175
9.2.3 基于城镇质量提升的城镇旅游发展策略 176
参考文献 178
※ 保障措施篇 ※
10 西部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183
10.1 体制机制保障 183
10.1.1 规划机制 183
10.1.2 运营机制 186
10.1.3 管理机制 187
10.2 旅游收益惠及当地居民的实现机制 188
10.2.1 旅游资源开发与社区居民受益的困惑 188
10.2.2 旅游景区开发惠及周边农村社区居民的路径机制 189
10.2.3 城镇旅游开发惠及城镇居民的路径机制 190
10.3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机制 191
10.3.1 旅游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 191
10.3.2 旅游运作促进可持续发展 192
10.3.3 旅游法规促进可持续发展 193
参考文献 193
后记 196
展开全部

节选

※理论基础篇※ 研究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的互动,是在“发展内涵基本共识”的梳理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旅游和城镇化是促进发展的两大重要抓手、旅游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在国内外均呈现出良好的态势等背景认识后展开的。基于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城镇化研究的文献回顾,建构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的路径框架,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和传统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产业旅游资源三个角度,其中,中观层面又分为景区(含古村镇)、郊区、城镇三个空间形态。此框架是本书的核心与基石。 1 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的理性认识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研究,是在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基础上展开的,需要首先明晰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的理论机理。本章从发展的基本共识推及旅游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时代意义,进而明确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的战略选择;通过实践探索回顾与理论研究总结,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的内在机理论述,形成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的理论总结。 1.1 发展、旅游发展与城镇化 1.1.1 发展及其内涵扩展与基本共识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基于人类自身的“生存需要”渐次推及“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人类社会开启了日益丰富多彩的发展实践探索,发展的内容也日益复杂多样;从世界到国家、地区,从社会到家庭、个人,发展均是一个需要在众多内容中做出有效选择与持续推进的系统过程;发展问题成为从个人到社会、从微观到宏观都需要积极参与、共同探索的大问题。1986年12月联合国大会第41/128号决议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指出:“发展是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全面进程,其目的是在全体人民和所有个人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发展及其带来的利益的公平分配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全体人民和所有个人的福利。”[1]伴随着发展实践的探索创新,人类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发展,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规模扩张和从混沌蒙昧、杂乱丛生到开放相容、传承整合再到特色优势彰显、个性多样共生的结构优化及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从单调到多元的水平提升的系统变化过程[2]。 国际社会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进入“发展的时代”[3],世界各国各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发展创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围绕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了中国发展的积极探索,在不断化解日益多样的发展实践问题中实现了中国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今天的中国,需要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复杂多样的发展内容,需要统筹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复杂多样的发展任务,需要自下而上“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探索创新与自上而下“加强顶层设计”的宏观指导。 面对纷繁复杂的发展内容,寻求合适的发展路径,是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时刻探究的问题。其中,如下四个方面是新常态时期中国发展的共识。 1)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根本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首先是从经济建设与发展开始的,没有经济发展,其他发展难以展开和持续;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动了中国的快速崛起。一方面,经济建设引领着发展,带动影响经济建设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政治、文化及生态的变革与创新;另一方面,当经济建设与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时,相应的社会、政治、文化及生态可能成为经济建设的障碍因素而凸显成为一定时期的发展主题,变革创新发展以后,经济建设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并进一步引领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建设与发展。 2)经济发展内容具体要求 经济发展表现为三个内容的渐次叠加与相互交织:一是经济发展内容的不断拓展,包括新的行业产业部门的新生(从农业到工业到服务业)与原有行业产业部门的创新(如农业部门自身创新发展形成的观光农业、采摘农业、休闲农业)两条路径;二是经济发展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这是经济发展内容不断拓展及复杂多样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三是经济发展优势的形成与提升,表现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及其集聚发展,这是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市场机制起决定作用的时代要求。三个内容的叠加与交织,表现在区域经济发展,要在综合研究各种动力因素与阻力因素基础上,处理好经济发展内容结构的“一般”与“特色”关系,“特色”面向国内及国际大市场的竞争格局而培育和彰显区域特色产业与优势产业,其基础是满足区域内居民生存、发展的“一般需要”的经济供给,*初各地区通常都需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及产业内相关行业部门;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交通通信的快捷,“经济空间距离”被压缩,特定地区可能放弃某些“一般内容”而凸显“特色内容”,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度”(专业化度)提高。 3)经济发展要注重“内容”与“空间”的有机结合 首先,要充分认识与高度重视“空间”的经济意义。特定的空间地域是特定的经济活动的起始点与落脚点,特定空间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总是从特定空间的具体条件出发,发挥条件优势、规避条件短板;符合特定空间条件的经济建设获得持续发展,进一步彰显特定空间条件;违背特定空间条件的经济发展内容安排,导致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失败,形成经济空间的紊乱与空间结构的失配,反过来进一步阻碍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建设与发展“内容”与“空间”的配合,是经济发展的本源含义(图1-1)。 图1-1 经济发展的内容拓展与空间展开 当今世界,“空间失配”的普遍存在,诸如美国的黑种人居住地与工作地的失配[4]、中国近年来城镇新区形成“空城”“鬼城”等,反映了人类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内容’与‘空间’配合”的本源含义的认识不足,“空间的生产”作为一种新的判断视角与理论方法,需要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接受和实践探索[5]。这是未来经济发展需要时刻警醒和重视的大问题。 其次,要处理好三种基本的经济空间关系,一是宏观上的区域协调,如我国从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的四大板块战略安排到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新布局,这是国家层面的空间协调发展;二是中观上的区域协调,从国家和省级层面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各自发展侧重不同;三是微观上的区域协调,主要是城乡协调发展,既要通过城镇化建设发展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城市文明的发展壮大,又要实现优秀乡村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让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和谐共生。 *后,要着力经济发展内容与空间的联动。主要是处理好经济发展的“一般内容”与“特色内容”在不同范围空间里的结构关系。一是经济发展的共性内容在什么尺度的空间上呈现,如“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反映了蔬菜副食品生产供应的城市趋同性与粮食生产供应的省区趋同性,在经济一体化空间拉大和市场流通地区阻隔减弱的潮流中,这种责任制与趋同性又将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二是经济发展的特色内容在什么尺度的空间上呈现,其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是在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区域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上显现其特色与优势,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例如,“乡村旅游”一般是本地市场上的优势,但发展得好也可能成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与特色,例如,美国、法国、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农业旅游都能吸引全球游客。 4)经济发展“背景因素”进入经济领域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以前作为经济发展的“背景因素”越来越多地进入经济发展的视角与领域,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内容、新机遇、新引领。例如,当前经济发展的两个热点:文化经济发展与绿水青山开发—现代社会,文化因素、生态因素正在越来越明显地成为经济建设发展的内在因素,文化产业、生态经济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新亮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先后经历了对立论—割裂论—补充论—主体论—主导论的演变过程,在经过韦伯文化精神是影响和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诺斯文化是隐性制度、舒尔茨文化是人力资本的发现与论述后,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文化是经济增长不可忽略的重要决定因素;文化成为一种资源、一种资本、一种生产力,文化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文化资源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力量,文化引领经济发展[6,7]。生态与经济的关系,过去“穷山恶水”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障碍和桎梏,现在“穷山恶水”是“绿水青山”,在交通便捷、休闲需求蓬勃兴起的条件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于是拥有了新的发展优势与发展机遇。 1.1.2 旅游促进发展已经成为普遍共识 在发展的众多内容选择中,旅游逐渐成为各地的共同选择。从消费的角度看,旅游是游山玩水、休闲度假。当普通老百姓都能外出旅游时,旅游成了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便有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于是,发展旅游成为现代社会各地发展的新路径、新手段、新工具,旅游具有“消费方式”与“发展工具”的两面性。 1)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必需品,成为一种普遍的消费方式 旅游活动,古已有之,但古时的旅游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等少数人的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旅游才逐渐成为普通老百姓的消费内容和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是因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全球经济增长促使大众阶层的收入增加、闲暇增多,加上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恶化等,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产生越来越强烈的旅游需求;交通的发展、通信的进步,各种现代服务设施的建设与服务项目的开展等,形成了日益丰富的旅游供给。旅游供求的快速增长及其与旅游需求的良好对接,促使现代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人数快速增长。数据显示,1950~1960年,全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0.6%,1960~1970年增长9.1%,1970年全球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