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3068883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20
- 出版时间:2021-06-01
- 条形码:9787030688835 ; 978-7-03-068883-5
内容简介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健康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毒性中药作为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之一,应用得当,对于一些疑难重症,具有独特疗效。若对毒性中药缺乏科学的认识,使用不当,则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本书系统介绍毒性中药概念、历史沿革等,并对54种常用毒性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文献溯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及毒理、减毒方法、临床应用、中毒救治等进行全面介绍。
目录
**部分总论
**章毒性中药概论3
**节毒性中药的概念3
第二节毒性中药的历史沿革4
第三节毒性中药的分级6
第四节毒性中药的使用8
第五节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12
第二章毒性中药的研究14
**节毒性中药的中毒原因14
第二节毒性中药的中毒机制18
第三节中药的毒性研究方法19
第三章毒性中药的减毒方法22
**节毒性中药的炮制22
第二节毒性中药的配伍22
第三节毒性中药的剂型23
第四章毒性中药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24
**节毒性中药中毒的临床表现24
第二节毒性中药中毒的诊断27
第三节毒性中药中毒的防治30
第五章毒性中药的管理38
**节毒性中药的库存管理38
第二节毒性中药的调剂管理38
第三节毒性中药的相关政策法规39
第二部分各论
第六章特殊管理毒性中药品种43
雪上一枝蒿43
闹羊花46
洋金花48
斑蝥51
蟾酥55
轻粉58
雄黄61
砒石64
附:其他特殊管理毒性中药品种66
第七章大毒中药品种69
附子69
草乌73
昆明山海棠76
巴豆79
马钱子82
川乌86
第八章有毒中药品种90
白果90
关木通93
天南星95
苦楝皮98
八角莲101
千金子104
山豆根107
白附子110
苍耳子113
京大戟116
狼毒118
半夏122
甘遂125
全蝎128
蜈蚣131
胆矾134
硫黄137
密陀僧140
硇砂142
朱砂144
附:其他有毒中药品种149
第九章小毒中药品种151
防己151
苦杏仁154
千里光157
细辛160
川楝子164
山慈菇167
重楼170
鸦胆子173
北豆根175
黄药子178
土鳖虫180
水蛭182
虻虫185
附:其他小毒中药品种187
第十章本草未记载毒性中药品种189
苦参189
罗布麻192
威灵仙194
广防己197
天花粉200
马兜铃202
白矾205
附录中药名汉语拼音索引209
节选
**部分总论 **章毒性中药概论 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由于饥不择食,不可避免地会误食一些有毒甚至剧毒的植物,以致发生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等中毒现象;同时也可因偶然吃了某些植物,使原有的呕吐、昏迷、腹泻等症状得以缓解甚至消除。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口尝身受,逐步积累了辨别食物和药物的经验,也逐步积累了一些关于药物的知识,这就是早期药物的发现。可以说,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中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以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中药形成了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等多个学科。毒性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毒性中药基本理论及其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减毒方法、中毒防治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节毒性中药的概念 毒性中药是指药性峻猛,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使用不当能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甚至死亡的一类中药。 中医药学对中药毒性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药毒性泛指一切中药的作用或偏性。中医药学认为中药的毒性具有普遍性,凡是中药都是有毒的。狭义的中药毒性是指中药对人体的危害,即服用中药后引起的毒副作用。《诸病源候论》言:“凡药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我国历代本草及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中药标明“大毒”“有毒”“小毒”等,即是根据狭义的毒性限定的。 中药的“毒”特指其本性、特性、偏性。“毒性”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凡药均有偏性,故*早的中药统称为“毒药”。明代张景岳《类经》记载:“药以治病,因毒为能。”《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氏“一日而遇七十毒”,这里的“毒”就是泛指中药[1]。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药物毒性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现代通常将药物毒性定义为其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和损害,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对机体有毒性的中药为毒性中药。毒性中药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和损害除了毒性外,还有副作用。中药的副作用有别于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此外,由于中药常见一药多效,如常山既可解疟,又可催吐,若治疟疾,则催吐就是副作用,可见中药副作用尚有一定的相对性。需要在更为深入的研究、翔实的数据和充分的认识的基础上,方能定义中药的毒性或副作用[2]。 参考文献 见二维码。 第二节毒性中药的历史沿革 一、毒性中药的起源 毒药是人类在劳动生产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发现的一类药物,可追溯至我国原始人类的渔猎时代,当时,人们捕食各种动物、采摘各种植物,以资果腹生存。并有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淮南子?修务训》)。经过先人的积极探索、反复实践,逐渐发现某些药物不但有毒副作用,还可治疗某些不适之症。基于此,逐渐区分开食物与毒物,并掌握了有毒药物的适应证,如《淮南子?缪称训》中“天雄乌喙,药之凶毒也,良医以活人”,有了毒性中药治病的雏形[1]。 二、毒性中药的发展史 我们祖先经过口尝身受,观察和总结,对毒性中药的认识不断加深,积累并丰富了毒性中药的使用经验,认识到毒性中药既可引起中毒反应,又可治疗病症的双重性。 西周已有“聚毒药以共医事”和“五毒攻之”之说。春秋时期的《诗经》载有蟾酥。战国时期的《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有“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并附方13个,其中有毒药物5种。大诗人屈原的《离骚》载有杜衡、艾、莽草等毒药。我国*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战国~东汉时期)按药物效用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下品125种,约占全书的1/3,专主大病,多有毒,不可多服、久服。“若用毒药以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指出有毒中药宜从小剂量开始,不过量使用,并特别交代了有毒中药的炮制减毒方法。说明古代医者对急重症常用毒性中药进行治疗,并对其用法用量及炮制方法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 历代名医在使用毒性中药时,非常注意中药性味、炮制与配伍的规律。汉代张仲景在《金匮玉函经》中应用较多毒性中药,如半夏、附子、细辛、巴豆、藜芦、杏仁、水蛭、商陆等,注意药物炮制,如半夏“?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麻黄“折之,皆先煮数沸,生则令人烦,汗出不可止,折节益佳”。其经典名方“大承气汤”和“大黄牡丹汤”治疗急腹症,“真武汤”“四逆汤”合“附子汤”等治疗亡阳厥逆、阳虚体衰,“附桂八味丸”合“桂枝附子汤”主治寒证疼痛等就是毒性中药入方治疗急重症的代表。汉末《名医别录》对毒性中药的产地、采收、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卑相生晋地及河东,立秋采茎,阴干,令青。蜚虻生江夏,五月取,腹有血者良”。 南朝刘宋时代(公元420~公元479年),雷敩所著我国**部炮制学专著《雷公炮炙论》特别强调了炮制可减轻毒性中药的毒性或烈性,提高疗效,如半夏“若修事半夏四两,用捣了白芥子末二两,头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于中,洗三遍用之。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尽,令人气逆,肝气怒满”,蜀椒“须去目及闭口者不用”。该书不但发展了药物的炮制加工技术,也为毒性中药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苏敬等撰写的《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乃至世界*早的一部药典,对中药标明了“有毒”或“无毒”、“大毒”或“小毒”,如雄黄“味苦,甘寒,有毒”;杜仲“味辛甘,平,温,无毒”等。该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中药学成就,可见当时十分重视毒性中药的使用。 宋代唐慎微所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收载了较多毒性中药,并对中药的产地、采收、质量、方剂等方面做了进一步补充,在研究各毒性中药的修治和炮制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收载了前人使用毒性中药及中毒后的救治方法,如砒霜“误中解之,用冷水研绿豆汤饮之”,进一步充实了毒性中药的内容。 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312种标为有毒,按毒性大小区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和微毒四类,并对其产地、采收、质量优劣、炮制、临床应用、中毒解救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书中对中药毒性的记载和描述,至今仍不失科学价值,对后世的中药学、生药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清代赵学敏所编《本草纲目拾遗》新增药物716种,首次收载鸦胆子、雷公藤和藤黄等毒性较大的药物,进一步丰富了我国中药品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发展突飞猛进,中医药工作者对许多重要的中药进行了炮制、成分及药理等研究。1965年出版的《中药炮炙经验集成》收载了501种中药,并对每个品种的减毒增效炮制方法作了叙述。《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等论著对毒性中药的产地、采收、优劣、成分、炮制、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促进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广大科研工作者对毒性中药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寻找抗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疑难病症的中药,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砒霜(三氧化二砷)作为古今中外知名“毒品”,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药物;有“大毒”的斑蝥和蟾蜍对白血病、结肠癌、肝癌、膀胱癌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效果显著;有“大毒”的附子抗心力衰竭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见二维码。 第三节毒性中药的分级 中药的毒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临床中,毒性的有无及大小是确定用药剂量、使用时长和配伍等的主要依据之一。对中药的毒性评价,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毒性分级方法,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一、中药毒性传统分级 从药品安全性和风险管理来讲,对中药本身属性的“药性”(毒性)进行分级描述的中药毒性分级是我国独创特有的,随着临床用药经验的积累,对毒性研究的深入,中药毒性分级方法各不相同。例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把中药毒性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神农本草经》分为“有毒”“无毒”两类;《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类。中药毒性传统分级见表1-1[1]。 表1-1中药毒性传统分级
-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33.6¥48.0 -
落洼物语
¥8.9¥28.0 -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 针灸专业用】
¥18.0¥25.0 -
中医基础理论
¥50.7¥59.0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
¥13.3¥35.0 -
世界现代设计史-[第二版]
¥40.8¥120.0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18.2¥26.0 -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 心理学基础课系列教材普通心理学(第5版)/彭聃龄
¥29.6¥78.0 -
外国教育史-第2版
¥19.6¥40.0 -
断代(八品)
¥21.4¥42.0 -
长征记忆(八品)
¥14.0¥45.0 -
宪法-第二版
¥21.8¥29.0 -
先进防伪技术
¥81.3¥98.0 -
企业法务教程
¥36.3¥49.0 -
[社版]大汉战神:霍去病传
¥15.6¥40.0 -
实用社交礼仪(第二版)(21世纪高等开放教育系列教材)
¥29.9¥49.0 -
经络腧穴学
¥59.3¥69.0 -
工程图学
¥53.1¥59.0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年版
¥6.9¥23.0 -
中国古代简史(插图本)
¥57.2¥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