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9146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14,164页
  • 出版时间:2021-06-01
  • 条形码:9787030691460 ; 978-7-03-069146-0

内容简介

本书在文献梳理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主要从环境、经济、社会三个维度对三峡库区复合生态系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对复合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了评价与预测, *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三峡库区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目录

目录
丛书序 i
前言 vii
1 三峡库区概述 1
1.1 三峡库区研究背景 1
1.2 三峡库区范围界定 3
1.3 三峡库区独特性 4
2 关键概念及理论基础 7
2.1 关键概念 7
2.1.1 耦合和耦合度 7
2.1.2 耦合协调和耦合协调度 8
2.1.3 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8
2.2 理论基础 9
2.2.1 系统科学理论 9
2.2.2 协同理论与自组织理论 9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10
2.3 可持续发展研究 10
2.3.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1
2.3.2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2
2.3.3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4
2.3.4 自然资源、地理的可持续发展 16
2.4 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耦合研究 18
2.4.1 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 18
2.4.2 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 22
2.4.3 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 24
2.5 本章小结 25
3 三峡库区复合生态系统现状分析 26
3.1 环境系统现状分析 26
3.1.1 农业环境 27
3.1.2 工业环境 32
3.1.3 大气环境 36
3.1.4 生活环境 38
3.1.5 土壤类型 40
3.1.6 地表覆盖 41
3.2 经济系统现状分析 42
3.2.1 经济总量(地区生产总值) 42
3.2.2 产业结构 49
3.2.3 城镇化率 51
3.2.4 金融发展 56
3.2.5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60
3.2.6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63
3.3 社会系统现状分析 67
3.3.1 人口变动 67
3.3.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1
3.3.3 教育发展 76
3.3.4 卫生医疗 82
3.3.5 广播电视 85
3.4 本章小结 87
4 三峡库区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方法 88
4.1 耦合协调发展的内生机制 88
4.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89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89
4.2.2 系统指标选取 90
4.2.3 资料来源 93
4.3 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93
4.3.1 指标权重确定 93
4.3.2 效益指数函数 95
4.4 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 96
4.4.1 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度模型 96
4.4.2 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效益指数模型 97
4.4.3 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98
4.5 本章小结 98
5 三峡库区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100
5.1 三峡库区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水平评价 100
5.1.1 指标权重确定 100
5.1.2 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效益指数 102
5.2 三峡库区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度分析 107
5.2.1 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度分析 107
5.2.2 环境-社会系统耦合度分析 109
5.2.3 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度分析 110
5.2.4 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度分析 112
5.3 三峡库区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效益指数分析 113
5.3.1 环境-经济系统综合效益指数分析 114
5.3.2 环境-社会系统综合效益指数分析 115
5.3.3 经济-社会系统综合效益指数分析 116
5.3.4 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效益指数分析 118
5.4 三峡库区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 119
5.4.1 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 119
5.4.2 环境-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 121
5.4.3 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 122
5.4.4 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 124
5.5 本章小结 126
6 三峡库区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预测 127
6.1 灰色预测模型GM(1,1)预测方法 127
6.1.1 GM(1,1)模型设定 128
6.1.2 GM(1,1)模型检验 129
6.2 三峡库区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预测 132
6.2.1 三峡库区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估计 132
6.2.2 三峡库区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检验 132
6.2.3 三峡库区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预测 133
6.3 本章小结 135
7 三峡库区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37
7.1 实行从传统库区管理理念到流域治理理念的战略转型 138
7.2 从流域视角科学优化三峡库区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区范围 138
7.3 探索构建三峡库区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区 139
7.4 建立三峡库区(流域)垂直管理环境保护分支机构 139
7.5 三峡库区资源、环境建设专题建议 141
7.5.1 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强化水污染防治的科技支撑 141
7.5.2 科学合理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41
7.5.3 优化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结构 142
7.5.4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用地环境承载力 142
7.5.5 建立完善公众广泛参与的库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联盟 142
7.6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专题建议 143
7.6.1 试点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考核 143
7.6.2 发挥区域禀赋优势 144
7.6.3 抓好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145
7.6.4 构建循环闭合生态产业链 145
7.6.5 建立生态产品购买制度 146
7.6.6 优化三峡库区工业园区发展布局 147
7.6.7 整合库区旅游资源 148
7.6.8 加快扶持推进传统生态产业转型升级 148
7.7 三峡库区社会专题建议 150
7.7.1 科学评估人口容量 150
7.7.2 合理引导人口转移 151
7.7.3 提升和开发库区人力资本 151
7.7.4 促进库区教育服务均等化 152
7.7.5 促进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 153
7.7.6 促进库区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均等化 154
7.7.7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155
参考文献 157
展开全部

节选

1三峡库区概述 三峡工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影响范围之广、建设难度之大、涉及问题之繁,在世界水利水电工程历史上百年难得一遇。三峡库区因三峡工程而成,虽然三峡工程已于2009年基本竣工,但其经济、社会、环境影响仍在。对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研究十分有必要且有意义。 1.1 三峡库区研究背景 1992年4月,全国人大决议兴建三峡工程。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艰苦奋战十五载,工程已于2009年全面竣工,其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水资源综合利用功能已渐趋成熟。然而三峡工程绝不只是一个工程项目,三峡工程牵涉着与工程项目紧密相关的千百万库区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三峡工程因规模之大、耗时之久、影响范围之广、问题之复杂,在世界工程项目中也实属罕见。从某种角度看,三峡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是一个多维度的复合生态系统项目。库区经济结构转型调整与升级、库区生态环境的发展变迁,这些问题不会因工程项目的终结而消散。三峡工程是一个必须长期持续关注的系统工程项目。 2011年5月,国务院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部署后三峡时期任务,以期全面解决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三峡工程的后续相关问题。《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提出,到2020年库区移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达到湖北省、重庆市居民同期平均生活水平和质量,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库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进一步完善库区交通、水利及城镇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库区移民安置区居民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遏制库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进一步健全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库区防灾减灾体系。为此,三峡库区从六大方面着手突破:一是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移民安稳致富;二是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三是强化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四是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五是提高三峡工程综合管理能力;六是以洪水资源化、水库优化调度、供水效益拓展为主攻方向,拓展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生态和水资源配置等综合效益,提高在国家水安全和电网运行安全等方面的战略保障能力。国家高度重视库区后续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良好运行情况,下大力气和决心实现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解决三峡工程的后续遗留问题,确保库区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掉队,让库区人民与全国人民一同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2014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编制的《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合作规划(2014-2020年)》。该规划指明,当前三峡库区发展正面临难得的三大机遇,一是随着三峡后续工作开展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政策的实施,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三峡库区的支持力度,为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二是全国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关键时期,承接产业转移,培育特色产业,为库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三是全国人力资源供需的变化,为库区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深化与发达地区的劳务合作带来新的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库区发展同样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自然生态环境现状与国家对三峡库区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库区人多地少、环境承载压力大的基础性矛盾没有改变;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贫困面广、城乡居民收入低、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公共服务能力低的现状亟待改善。库区的稳定和长远发展需要当地广大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自身努力和艰苦奋斗,同时也需要国家部委及有关地方、单位的继续支持和帮助,要继续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思路,做好对口支援合作工作。继续开展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工作,有利于加快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增强库区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库区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加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三峡水库水资源安全;有利于探索建立新型区域合作关系,对口支援双方携手共促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传承全国一盘棋的优良传统,弘扬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国家从协调区域发展,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出发,全力帮扶三峡库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进程。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发展理念必将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既对传统发展进行革新升级,又对现代发展内涵进行全面提升,对现代发展外延予以全方位拓展。同时,十九大也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三峡库区整体为一个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独特地理单元,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和弱化环境系统生态功效为代价换取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尚不充分。新发展理念成为研究如何实现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路径的重要目标与依据。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三峡库区是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的重要连接区,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创新跨区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建立生态保护和补偿机制。国家高度重视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四带”定位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合作区的建设成为推进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三峡库区作为一个独特地理单元,处于大巴山、七曜山、巫山交接区,为国家典型连片特别贫困区之一,是巴渝文化、楚文化、移民文化的交汇区,因三峡工程、百万移民工程而成库区,库区战略地位显著,战略意义重大。虽然三峡工程已完工,但是后续库区环境-经济-社会问题依然存在,国家对库区后续产业升级再造、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治理等问题高度重视。在此大背景下,研究三峡库区独特地理单元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探寻制约库区复合生态系统的影响因子,指导库区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2 三峡库区范围界定 三峡库区位于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接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三峡库区因三峡工程而成,三峡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致使沿三峡工程以上的大片长江流域遭到淹没,并产生大量移民安置的需要。因此,三峡库区特指因三峡工程建坝蓄水而遭到淹没并有移民安置规划的部分长江流域,位于东经106°20′~111°28′和北纬28°56′~31°44′,国土面积达5.77万km2,涉及湖北省和重庆市两省市的26个区县,其中湖北省4个区县、重庆市22个区县。由于库区西起重庆市江津区,东至宜昌市夷陵区,东西跨度长达600km,而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水平和资源环境禀赋差异较大,国家从区域发展的特殊性出发,将三峡库区划分为库首、库腹、库尾三大区域(杨林章等,2007)。库首地区即三峡库区湖北段(有时也称湖北库区),涵盖恩施州的巴东县和宜昌市的兴山县、秭归县、夷陵区4个区县;库腹地区涵盖万州区、涪陵区、丰都县、武隆区、忠县、开州区、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11个区县;库尾地区涵盖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长寿区11个区。库腹地区与库尾地区共同组成三峡库区重庆段(简称重庆库区)。 遵循国家对三峡库区的三大区域划分,对三大区域的环境-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状况分别进行研究,兼论湖北库区和重庆库区的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以期本书所得结论尽量符合现实情况,为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长期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借鉴。 1.3 三峡库区独特性 随着三峡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完成和成功蓄水,三峡库区由此产生,成为长江流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水利水电库区。与传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流域生态学等划分的地理单元以及根据区域经济、空间经济、产业布局结合自然地理划分的地理、生态单元不同,三峡库区作为一个独特地理单元,形成“六位一体”的独特体系和复合巨系统,涵盖政治独特性、经济独特性、社会独特性、文化独特性、环境独特性和地理独特性。 高行政级别是三峡库区独特地理单元政治独特性的集中体现。一是三峡工程经国家*高权力机关审议通过,是迄今**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建设项目,国内外其他工程难以比拟;二是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直属国务院,是开展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工作的高层次决策机构,由国家领导人(国务院总理或副总理)直接负责管理,自国务院布局三峡后续工作以来,其主要负责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组织实施、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三是三峡库区覆盖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直辖市—重庆市的主体部分,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是重庆市发展的集中缩影,库区的任何变动都牵动着重庆市的发展。 经济独特性是指三峡库区是一个典型的空间区域二元经济结构。库尾地区经济高度发达,经济体量大,经济服务化程度高,而库腹、库首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省级重点扶贫连片区域,人口密度大,贫困人口发生率高,二元经济结构突出。 社会独特性是指库区的移民安稳致富问题具有复杂性。三峡工程牵涉百万移民,移民安稳致富一直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重要目标,实现移民安稳致富是三峡库区建设的一个长久课题。一方面,库区移民规模巨大,根据移民工程验收结论,截至2011年底,三峡库区实际移民搬迁建房人口129.64万人,创下世界水利水电工程移民之* ;同时,鼓励和引导了更多的农村移民外迁到库区以外的农村进行安置,移民数量较多。截至2008年底,包括政府组织外迁、自主外迁类型,全库区共外迁农村移民16.88万人(周银珍等,2011)。另一方面,全国对口支援库区移民规模空前,包括上海、江苏、湖南、山东、浙江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此外,库区移民还面临缺少合适的移民安置地点和移民配套保障体系复杂等难题。 文化独特性是指库区文化的多元性。三峡库区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悠久的发展历史、独特的地域文化韵味、纷繁璀璨的文化种类、极具开放与包容的文化魅力等显著特征。库区复杂的历史背景使其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三国文化和移民文化,其中,在三峡百万移民伟大实践中孕育出了“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的三峡移民精神。129.64万城乡移民发扬三峡移民精神,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谱写了一曲曲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凯歌,诞生了一批批安稳致富、劳动致富的典型,充分展示了移民群众的伟大自主能力和高尚的爱国情怀,书写了壮丽的三峡移民篇章。 环境独特性是指三峡库区是重点生态功能区。三峡水库回水末端紧邻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是许多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家园和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也是我国*大的战略性淡水资源库。同时,库区下接中下游江湖复合生态系统,是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主控节点,对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和江湖关系演变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维系着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稳定。 地理独特性是指三峡库区是多个地理单元交接区。三峡库区分别是我国地势第二、第三阶梯的交接区,是长江中上游的交接区,是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的交接区,是川渝鄂陕跨省市交接区。多元的交接区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三峡

作者简介

文传浩,生态学博士、生态经济学教授(二级)、应用经济学博士生导师,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长江师范学院特聘教授,重庆市“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产业经济学“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第二届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先后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获生物学学士、生态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先后在加拿大McGill学、英国Northumbria大学等从事高级访问学者;兼任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会长,九三学社重庆市委员会经济专委会主任,全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理事,全国区域科学协会生态文明专委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专委会副主任,欧美同学会重庆分会常务理事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科技部重大支撑子项目,重庆市科委软科学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项目近30项,主持完成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近30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教学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重庆工商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长期从事流域经济与流域可持续发展、区域战略与规划、生态文明与生态产业、区域环境管理与规划等领域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