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如何培养健康心理

D如何培养健康心理

1星价 ¥13.3 (3.5折)
2星价¥13.3 定价¥3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003019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54
  • 出版时间:2010-11-01
  • 条形码:9787510030192 ; 978-7-5100-3019-2

内容简介

  一个懒惰心理的危险,比懒惰的手足,不知道要超过多少倍。而且医治懒惰的心理,比医治懒惰的手足还要难。  《青少年心理文丛:如何培养健康心理(修订版)》集国内外新研究成果,或用妙趣横生的心理故事展现心理自助技巧,或从思维调适和行为疗法两方面介绍自我心理调节术,或从生活习惯与青少年健康的关系方面介绍解决亚健康问题的具体方法,帮助青少年朋友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目录

心理健康理论篇
认识心理的实质
保持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
青少年观察能力的发展
青少年记忆能力的发展
青少年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智力品质的发展
青少年想象能力的发展
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健康问题篇
什么是心理失常与心理正常?
如何区分失常心理与正常心理?
心理疾病是怎样产生的?
心理疾病的三个发展阶段是什么?
怎样正确对待心理疾病?
如何消除心理疲劳?
幻觉、错觉和空想的区分是什么?
什么叫做“观念固执”?
失眠的原因、种类和对策
人为什么要睡眠?
人为什么会做噩梦?
为什么有的人暴躁易怒?
为什么有的人感情脆弱?
什么是心理“补偿作用”?
为什么有些人会自寻烦恼?
为什么有的人情感淡漠?
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感?
怎样消除惧怕心理?
“抗拒心理”与“攻击行为”是怎么回事?
“双重人格”是怎么回事?
你属于哪种性格类型?

心理健康人格篇
偏执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

心理健康方法篇
简述心理疗法
“冥想放松”心理疗法
“大脑训练”心理疗法
“心理疏导”心理疗法
“运动健康”心理疗法
“生物反馈”心理疗法
“系统脱敏”心理疗法
“格式塔”心理疗法
“大笑”心理疗法
“色彩”心理疗法
“气味”心理疗法

心理健康维护篇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与维护
心理平衡与心理养生
抑郁危害身心健康
保持心理健康
克服嫉妒心理
防范自杀心理
展开全部

节选

  《青少年心理文丛:如何培养健康心理(修订版)》:  1.读书学习法  有很多情感淡漠的青年,用读书、学习的办法,填补了他们心灵上的空虚,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热情起来、积极起来。因而,“读书学习法”,被病理心理学家和青年心理学家们一致赞誉肯定,认为它是治疗心理空虚的一种有效方法。  为什么“读书学习法”会发挥这样大的效用?因为读书可以开阔眼界,帮助情感淡漠青年看清前进的目标,在精神上找到寄托,鼓励他们充满信心地一心投入有意义的事业上去。因而在他们养成读书习惯之后,就会改变心理上的“三无”状态,精神生活充实了,生活也就不会再显得乏味。显然,因为有了知识之后,就会找到理想这一精神支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  在黑暗的旧社会,很多杰出人物对于祖国处于忧患中也苦闷过、彷徨过。但是他们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用科学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等)充实与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然后又用这些知识奋发有为地造福人群。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回忆列宁时写道:“书在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一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他从事的那种浩繁的工作当中,书给了他知识,而这些知识又被他出色地掌握住;否则,他就不可能成为我们大家所知道的那个列宁了。”  勤于读书、勤于学习,不仅可以改变心理空虚的状态,而且可以医治精神抑郁。美国有些大学举办周末进修学习班,一些不是由生理上的内脏器官性病变所引起的心理疾病患者,参加进修班学习后,用不了很长的时间就消除了诸如抑郁、头痛、心动过速等症状。这就再一次证实,“读书学习法”的确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性的心理疗法。  2.音乐治疗法  除了“读书学习法”以外,还有音乐疗法等有效地消除情感淡漠的心理疗法。比如,当你因各种原因而心灰意冷、悲观失望,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彷徨怅惘、寂寞空虚的时候,你可以时常听听进行曲那样宏伟奔放的旋律,它会给你带来充实同勇气、希望和力量。  上面是从病理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情感淡漠问题的,下面让我们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做分析。  1964年3月14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了一则杀人消息:一位年轻妇女夜晚在纽约昆士区自家住宅附近被杀害。由于被杀者奋力抵抗,谋杀者延续用了半个多小时才将她杀死。事后调查四邻有38人曾听到她的呼救声,但无人相助,甚至无人报警。这件事引起了美国舆论界的重视,成为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案例。为什么见死不救,“无人相助”?这可能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但是旁观者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1983年5月24日,我国《光明日报》报道了一则牺牲自己、抢救别人的消息:1983年4月11日,福建省建阳县徐市公社中心小学的乡村女教师冯细珠,当一阵罕见的龙卷风席卷而来,教室就要倒塌的时候,她用双手紧紧地撑住大门,结果,学生们脱险了,而她却献出了年仅31岁的生命。而2008年“5·11”汶川地震中涌现的舍己为人的事迹更是数不胜数。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同前述某些人见危不救的淡漠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两种社会制度,给人们带来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心理。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通病。  上面讲的这些,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大众社会心理来分析的。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的一个大前提。可是,从心理健康学的角度来观察,为什么在同样一种社会制度下,比如说在我们的周围环境里,大多数的人富有同情心和利他精神,而有些人却情感比较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呢?  三、“情感淡漠”的原因分析  有些病理心理学认为,淡漠是一种对挫折的退缩式的心理反应。通常人们在遭到挫折的时候,先是表现为“攻击”反应:如果攻击反应失败,或者由于攻击反应而招来更大的挫折时,就会表现为“逃避”反应;如果不能逃避,就会表现为“淡漠”以至“无情”的反应。  攻击-逃避-淡漠(或无情),这3种不同的对挫折的反应方式,究竟采用哪一种?这决定于当事人所面临的不同的具体情境,以及和它们不屈的效果。因此,这3种不同的对待挫折的反应方式,并不是从强到弱地必经的3个步骤。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现,对待同样的挫折,有的人采取攻击方式,有的人采取逃避方式,而有的人则采取淡漠以至无情的方式。  说起“淡漠”和“无情”来,似乎是对挫折情景漠不关心、甘心退让、无动于衷,没有什么愤怒的情绪。其实不然,淡漠只不过是把愤怒暂时地压抑下去,用“间接方式”表现出来罢了。可以说,淡漠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无言的反抗”、“消极的抗议”。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