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杨国荣著作集(增订版):历史中的哲学

杨国荣著作集(增订版):历史中的哲学

1星价 ¥55.7 (6.2折)
2星价¥55.7 定价¥89.8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601249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56
  • 出版时间:2021-07-01
  • 条形码:9787576012491 ; 978-7-5760-1249-1

本书特色

杨国荣著作集新增订版,共17种,**批8种于2021年5月—7月出版,第二批共9种,拟于2021年12月出版。全书目为: 道论 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 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 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 认识与价值 政治、伦理及其他 哲学的视域 哲学:思向何方 历史中的哲学 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 再思儒学 孟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思想世界 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 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 科学的形上之维——中国近代的科学主义的形成与衍化

内容简介

作为历史中的哲学沉思,以往出现的各种学说、体系,同时表现为一定历史时期的哲学理论或学说。也就是说,它们首先是哲学,而后才是哲学史。就中国哲学而言,对性与天道、成己与成物的无穷追问,赋予其以不同于具体知识领域的内涵,当它成为历史考察的对象时,则又开始获得了哲学史的形式。在哲学与哲学史的以上演变与互动中,历史上的哲学系统本身也呈现了哲学与哲学史的双重身份,并取得了历史中的哲学这一具体形态。

目录

何为中国哲学(代序)
善与价值系统
“真”的文化意蕴
元气论的思维特质
中国哲学中的名言问题
道论:超验的进路及其衍化
知治统一
心术与思维方法
知行之辩的逻辑演进
古典哲学中的方法论
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
心性之学与意义世界
论朱熹的伦理思想
仁与通
走向近代:方法论思想的演变
“再造文明”的历史内涵
人生意义的哲学沉思
在历史的深层与表层之间
历史变迁与文化转换
知识与智慧
附录一 哲学之路
附录二 哲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后记
2021年版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杨国荣著作集(增订版):历史中的哲学》:是非之辩主要从事实认知与价值评价的层面,展示了“真”的内在意蕴和力量。与之相联系的,是政治领域的“真”。如前所述,“真”本身既与假相对而指向认识的正确性,又作为妄的否定而涉及真实的存在,这两重含义在政治领域中获得了其独特的表现形态。从先秦开始,中国人便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勾画了种种的政治理想。理想作为与现实的相对者,本来是一种指向未来的观念形态的存在,但在中国人那里,政治理想却常常与过去的历史联系在一起,并被理解为一种历史上的真实存在。对政治理想真实性的这种信念,又成为现实政治活动的激励力量。孔子在这方面提供了典型的一例。孔子一身而兼数重角色:他既是哲学家、教育家,又是政治活动家。作为政治家,孔子将周代礼制视为理想的政治制度,所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便表明了这一政治立场。周代的礼制,早已出现于历史过程中,作为历史中的存在,它无疑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孔子很强调这种历史的真实性,他曾回顾了夏、殷的政治制度,但因其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而无法作出确定的判断。孔子要求多闻阙疑,也表现了对历史真实性的注重。对孑L子来说,周代礼制作为完美的社会政治制度,一方面合乎其政治的理念;另一方面,又具有历史的真实性,正是这二重品格,使之获得了理想的形态。孔子一再强调他所处的现实与理想的周代礼制之间的距离,要求恢复周礼,回到周代的政治制度。这无疑是一种理想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同时又表现为回归历史中的真实存在。理想的真实性之维,赋予现实的政治实践以内在的动力。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在春秋末年栖栖遑遑,颠簸奔走于列国,其间经受了种种的困厄和磨难:诸侯的冷遇,权臣的谗害,匡人的围困,隐士的奚落,等等。但不管遇到何种挫折,孔子都不为所屈,始终保持人能弘道的高度自信。是什么力量使孔子如此百折不挠?显然,孔子对其政治理想真实性的信念,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孔子看来,作为理想政治形态的周代礼制,并不是观念中的虚构,而是历史中的真实存在;正是这种真实性,吸引着他为之不懈努力。不妨说,对理想之“真”的信念,构成了内在的精神支柱和力量,而后者在现实实践中往往又进而化为强大的政治热忱。政治理想与“真”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政治实践的激励作用,在中国文化的历史演进中具有普遍性。孔子之后,孟子便几乎重历了孔子演过的历史剧。当然,在政治理想的内涵上,孟子的理解与孔子有所不同:他不再以恢复周礼为自己的历史使命,而是将实现仁政作为政治理想。尽管其政治理想事实上已折射了新的时代特征,但在规定仁政的具体内容时,孟子又将其与殷周时代的井田制等联系起来,亦即赋予仁政以历史的真实性。与之相联系的是“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历史预设:相应于圣王的周而复始,是历史过程中政治结构的不断重现。仁政理想与历史之“真”的这种联系,使孟子进而形成了“舍我其谁”的政治自信,而他以“后车数十,从者数百”奔走于各国,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自信。类似的现象也存在于儒家之外的其他学派和人物之中。以道家而言,其政治理想的具体内容与儒家无疑大相径庭,但在肯定这种理想体现了历史之“真”这一点上,与孔子和孟子又有相通之处。老子以小国寡民为理想的社会形态,这是一种以自然为原则的前文明的社会,它与奠基于仁义礼制的文明化社会形成了对照。在老子看来,仁义礼制等文明的形态,是对自然原则的偏离,而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则以自然为原则,它较仁义礼制的文明社会具有更为本原的特点:所谓“大道废,有仁义”,便表明了这一点。不难看到,这里同样秉持着小国寡民理想具有历史真实性的信念:在仁义礼制出现以前,以自然为原则的小国寡民社会形态已是一种实然;换言之,理想的完美性与理想之“真”在老子那里融合为一。同样,在庄子那里,理想的所谓“至德之世”,也被理解为较文明社会更本真的存在,而理想社会的这种“真”,又构成了其批评当时各种社会现象的出发点。政治理想与历史中真实存在的合一,贯穿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演进过程。理想在过去——理想是历史中的真实存在,似乎构成了中国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在理想应当奠基于“真”的信念下,一方面,理想因其以“真”为基础而获得了深沉的力量,并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同;另一方面,实现理想的社会变革,往往采取托古改制的形式,从孔子的恢复周礼,到康有为以《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的根据,无不表明了这一点。以历史和理想的沟通为中介,“真”展示了它在政治文化中的制约作用。……

作者简介

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重点人文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第六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等,出版学术著作近20种,多种论著被译为英文、韩文,在Indian University Press、Brill 等出版。主要学术兼职包括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SM)主席、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国际中国哲学史学会(ISCP)会长。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