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包邮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72.6 (7.5折) ?
1星价 ¥72.6
2星价¥72.6 定价¥96.8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4916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8cm
  • 页数:336页
  • 出版时间:2021-07-01
  • 条形码:9787030649164 ; 978-7-03-064916-4

内容简介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第三版)》为高职高专医药院校课程改革创新教材之一,系根据《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第三版)》的编写指导思想和原则,结合《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第三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任务要求编写而成。《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第三版)》分两篇,**篇为人体解剖学,以系统解剖学为主,适当介绍某些部位的局部解剖学;第二篇为组织胚胎学,组织学主要介绍基本组织、主要器官的微细结构,胚胎学根据专业需要,只介绍人体胚胎发育概要。《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第三版)》具有专业针对性强,紧密结合职业能力要求,注重理论与临床密切联系,对接国家执业资格考试要求,免费提供与纸质教材配套的“中科云教育”平台在线学习平台等特点。

目录

目录
Contents
**篇 人体解剖学
绪论
第1章 运动系统
第1节 骨学/5
第2节 骨连结/19
第3节 肌学/28
第2章 消化系统
第1节 概述/45
第2节 消化管/46
第3节 消化腺/57
第3章 呼吸系统/62
第1节 呼吸道/62
第2节 肺/68
第3节 胸膜和纵隔/70
第4章 泌尿系统
第1节 肾/74
第2节 输尿管/77
第3节 膀胱/78
第4节 尿道/79
第5章 生殖系统
第1节 男性生殖系统/81
第 2节 女性生殖系统/87
第6章 腹膜
第7章 脉管系统
第1节 心血管系统总论/100
第2节 心/102
第3节 动脉/111
第4节 静脉/122
第5节 淋巴系统/130
第8章 感觉器
第1节 眼/141
第2节 耳/146
第9章 神经系统
第1节 神经系统总论/152
第2节 中枢神经系统/153
第3节 周围神经系统/179
第10章 内分泌系统
第1节 概述/201
第2节 内分泌器官/201
第二篇 组织胚胎学
第1章 细胞
第1节 细胞的结构/209
第2节 细胞增殖/214
第2章 上皮组织
第1节 被覆上皮/218
第2节 腺上皮和腺/222
第3章 结缔组织
第1节 固有结缔组织/225
第2节 软骨组织和软骨/229
第3节 骨组织和骨/231
第4节 血液/233
第4章 肌组织
第1节 骨骼肌/240
第2节 心肌/242
第3节 平滑肌/243
第5章 神经组织
第1节 神经元/245
第2节 神经胶质细胞/247
第 3节 神经纤维和神经/248
第4节 神经末梢/249
第6章 循环系统
第1节 循环系统管壁一般结构/252
第2节 循环系统各段的结构特点/253
第7章 免疫系统
第1节 主要的免疫细胞/260
第2节 淋巴组织/261
第3节 淋巴器官/262
第8章 消化系统
第1节 消化管/268
第2节 消化腺/273
第9章 呼吸系统
第1节 呼吸道/278
第2节 肺/280
第10章 泌尿系统
第1节 肾/283
第2节 排尿管道/289
第11章 生殖系统
第1节 男性生殖系统/290
第2节 女性生殖系统/293
第12章 皮肤
第1节 皮肤的结构/299
第2节 皮下组织/302
第3节 皮肤的附属器/302
第13章 感官
第1节 眼/305
第2节 耳/308
第14章 内分泌系统
第1节 甲状腺/311
第2节 甲状旁腺/312
第3节 肾上腺/313
第4节 垂体/314
第5节 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316
第15章 人体胚胎发育总论
第1节 人体胚胎早期发育/318
第2节 胎膜与胎盘/324
第3节 双胎、多胎与联胎/329
第4节 先天畸形/330
主要参考文献/334
自测题选择题答案/335
展开全部

节选

**篇 人体解剖学 绪  论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和地位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学科,属生物科学中形态学的范畴,其基本任务是探索、阐明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与毗邻、生长发育规律及基本功能,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是指医学名词中有大量的术语来源于人体解剖学,它与医学其他课程关系极为密切。只有在理解和掌握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生理现象和病理发展过程,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区别生理与病理的状态,进而对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广义的解剖学包括解剖学、细胞学、组织学和胚胎学。解剖学可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大类。系统解剖学主要按照人体系统来叙述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按照自然分区(如头、颈、胸、腹、四肢等)叙述各器官结构的层次排列、毗邻关系的学科,称局部解剖学。 随着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的进步,解剖学也和其他学科一样与时俱进、不断发展,门类逐渐增多。依照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目的,人体解剖学又可分为若干门类。如应用X线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称为X线解剖学;为配合X线断层成像、超声或磁共振扫描等研究各局部或器官断面形态结构的称为断层解剖学;结合临床需要,以临床各科应用为目的研究人体有关结构的称临床解剖学;从外科手术应用的角度叙述人体结构的称为外科解剖学;研究个体生长发育、年龄变化的称为年龄解剖学;研究人体表面特点的称为表面解剖学;结合体育运动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称为运动解剖学;研究人体外形轮廓和结构比例,为绘画、造型打基础的称为艺术解剖学等。 三、人体解剖学发展简史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是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西方医学对解剖学的记载,是从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前377年)正确地描述头骨开始的。古罗马的名医和古代医学理论家盖仑(约129—200年)写了许多医学著作,其中也有以动物解剖为基础的解剖学资料。 文艺复兴时期比利时医生解剖学家维萨里(1514—1564年),他亲自从事人的尸体解剖,并进行详细的观察,在1543年完成和出版了划时代的解剖学巨著《人体的构造》,较系统地记述了人体各器官的形态构造,从而奠定了近代解剖学的基础。 我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传统医学中的解剖起源很早,远在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中就已对解剖学内容作了记载。书中提到胃、心、肺、脾、肾等脏器的名称、大小、位置等,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就做过解剖学方面的研究。 王清任(1768—1831年)是清代的一位注重实践的医学家,他曾去坟冢间观察小儿残尸,并去刑场检视尸体内脏器官,在此基础上绘制成图,纠正了古医书记载脏器及功能上的某些错误,写成《医林改错》。 中国**代西医黄宽(1828—1878年),在英国留学归国后,在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医学堂承担解剖学、生理学教学期间,才**次使用尸体进行人体解剖学教学。 直至1893年,北洋医学堂开设了解剖学课程,解剖学在我国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方法的不断创新,一些新技术在解剖学研究中被广泛采用。“数字人”是将大量真实的人体断面数据信息在计算机里整合重建成人体的三维立体结构图像,是医学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成果。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解剖学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青春的异彩。 四、人体的器官系统和分部 构成人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许多形态和功能相近的细胞和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组织。人体的基本组织包括上皮组织、肌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地结合,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称器官,如心、肝、肺等。功能相似的多个器官构成系统,如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消化腺共同构成的消化系统。人体有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各系统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彼此联系,互相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 按照人体的形态和部位,可将人体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四部分。头分为颅部和面部。颈分为颈部和项部。躯干分为背部、胸部、腹部、盆部和会阴部。四肢分为上肢和下肢,上肢包括臂部、前臂和手,下肢包括大腿、小腿和足。 五、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一)形态与功能相互制约的观点 人体的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的变化会影响器官的形态结构,例如,坚持锻炼可使肌肉发达,长期卧床则导致肌肉萎缩。 (二)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许多器官或局部所构成。每个器官或局部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局部和整体在结构和功能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因此,在观察和学习过程中,既要从局部联想到整体,也要考虑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局部和器官,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 (三)进化发展的观点 人类是在一千多万年前由灵长类的古猿进化而来的。人拥有劳动、语言、思维等功能,这是人与动物*根本的区别。但在形态结构上,人类还保留着与脊椎动物相类似的基本特征。说明人体的形态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因此,以进化发展的观点学习人体解剖学,联系种系发生和个体发育的知识,可以更好地认识人体。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物直观学习是学好人体解剖学的关键。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尸体标本、模型、挂图、活体观察及临床应用结合起来,以帮助记忆和加深印象,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比较完整的人体解剖学知识。 六、人体解剖学的常用术语 为了准确地描述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关系,必须采用公认的统一的标准姿势和描述的方位术语,这些是我们学习解剖学必须掌握的内容。 (一)标准姿势 标准姿势也称解剖学姿势,是指身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的两侧,足并拢,掌心和足尖朝前。不管被观察对象处于何种位置,或只是身体的一部分,均依此标准姿势进行描述 (图1-绪-1)。 (二)方位术语 以标准姿势为准,使用规定的方位术语,就能够正确地描述人体各器官或结构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1. 上和下 近颅的为上,近足的为下。 2. 前和后 近腹面的为前,又称腹侧,近背面的为后,又称背侧。 3. 内侧和外侧 近正中面的为内侧,远离正中面的为外侧。 4. 内和外 用来描述空腔器官,近内腔的为内,远离内腔的为外。内、外与内侧、外侧是有显著区别的,初学者一定要注意。 5. 浅和深 近体表的为浅,远离体表的为深。 6. 近侧和远侧 在四肢,近躯干的为近侧,远离躯干的为远侧。 7. 尺侧和桡侧 即上肢的内侧和外侧。 8. 胫侧和腓侧 即下肢的内侧和外侧。 (三)轴和面 为了准确地表达和理解人体在标准姿势下关节的运动以及整体或局部结构的位置,设定了相互垂直的三个轴及三个面 (图1-绪-2)。 1. 轴 垂直轴,为上下方向垂直于地平面,与人体长轴平行的轴。 矢状轴,为前后方向与水平面平行,与垂直轴和冠状轴相垂直的轴。 冠状轴,为左右方向与水平面平行,与上述两个轴相垂直的轴。 2. 面 矢状面,是按前后方向,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通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称为正中矢状面,它将人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 冠状面,也称额状面,是按左右方向,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水平面,又称横切面,是与矢状面及冠状面相垂直,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切面。 在描述器官切面时,常以器官的长轴为标准,与其长轴平行的切面称纵切面,与其长轴垂直的切面为横切面。 七、变异和畸形 人体解剖学教科书里描述器官的形态、构造、位置、大小及其血液供应和神经分布均属正常范围,在统计学上占优势。也有些人或某些结构与正常描述有所不同,甚至偏离了统计学所描述的正常范围,如某支动脉起点不同,但差别不显著,也未影响正常的功能,这种情况称为变异。如果超出一般变异范围,统计学上出现率极低,甚至影响生理功能和外观的称为畸形,如唇裂、缺肾、缺指(趾)、内脏反位等。 图1-绪-2 人体的轴和面 一、选择题 1. 下列不属于躯干的是 A. 胸部B. 腹部C. 盆部 D. 会阴部E. 颈部 2. 在躯体两点中,近正中面的一点为 A. 内侧B. 外侧C. 近侧 D. 远侧E. 内 3. 关于解剖学姿势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身体直立B. 两眼平视正前方 C. 掌心朝内D. 足尖朝前 E. 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的两侧 二、思考题 1. 何谓解剖学姿势? 2. 简述人体的分部。 (谭 毅) 第1章 运 动 系 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骨借骨连结构成骨骼,骨骼肌附着于骨上。骨骼肌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产生舒缩,牵拉骨围绕关节发生位置变化,形成各种各样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骨骼肌是主动的,骨是被动的,关节是枢纽。此外,骨骼和骨骼肌共同围成了体腔,对内部器官有保护作用。 第1节 骨  学 一、骨学总论 成年人有206块骨,约占体重的20%,按部位分为中轴骨和附肢骨,中轴骨包括颅骨和躯干骨,附肢骨分为上肢骨和下肢骨。每块骨都是一个器官,具有特定的位置和形态。骨上分布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有一定的硬度和韧性,具有生长发育、修复、再生和重塑能力,以及造血、储备钙磷等功能(图1-1-1)。 (一)骨的形态分类 按形态骨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图1-1-2)。 1. 长骨 呈长管状,分布于四肢,可分为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由骨密质构成,位于长骨中部,其内的管腔称髓腔,容纳骨髓。两端膨大称骺,具有光滑的关节面,骨干与骺的连接处称干骺端,幼年时有骺软骨,是骨干增长的关键部位。 2. 短骨 近似立方体,多成群分布于承受压力较大、运动较复杂的部位,如腕骨、跗骨等。 3. 扁骨 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盆腔的壁,如颅盖骨、胸骨、肋骨等。 4. 不规则骨 形状不规则,如椎骨、颞骨等。有些不规则骨内含有空腔,又称含气骨,如上颌骨等。 另外,某些肌腱内存有的扁圆形小骨称籽骨,如髌骨等。 (二)骨的构造 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三部分构成(图1-1-3)。 1. 骨质 是构成骨的主体成分,由骨组织构成,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分布于骨的外表面及长骨的骨干,致密坚硬,抗压性强。骨松质分布于长骨两端和其他骨的内部,间隙内容纳骨髓,可承受较大的重量。颅盖骨的骨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通过(图1-1-4)。 图1-1-4 骨质 2. 骨膜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薄而坚韧,富含血管、神经和淋巴管,覆盖在除关节面以外的骨表面。骨膜可分内外两层,外层致密,内层疏松且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对骨的生长、再生、修复和感觉至关重要,故在做骨科手术时要尽量保护骨膜。 3. 骨髓 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胎儿和婴幼儿期的骨髓都是红骨髓,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细胞,故有造血功能。5岁以后,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被黄色脂肪组织代替,称黄骨髓,暂时失去造血功能,当大量失血或重度贫血时,黄骨髓可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而骨松质内终生都是红骨髓,因此当临床疑有造血功能疾病时,常在髂骨或胸骨等处进行骨髓穿刺采取骨髓液,检查骨髓象。 (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骨质主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