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国盒子: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存空间

中国盒子: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存空间

1星价 ¥56.3 (6.4折)
2星价¥56.3 定价¥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9040067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20
  • 出版时间:2021-06-01
  • 条形码:9787569040067 ; 978-7-5690-4006-7

内容简介

该书为文学类著作。全书分六个部分,选取了从东汉到晚晴时期的36位文人作为描述的对象,用生动鲜活充满趣味的文字,建构了这些文人的风骨、意趣和生平。看似碎片式的叙述,却容纳了我国古代文学史的大量内容。正如作者所言,历史叙事的建构,永远都依赖个体的砖瓦、横梁和砂浆,没有个人叙事的历史,必然是无法成就的空中楼阁,无法永存的沙塔。如果没有无数个体将历史内化成自己的感受,历史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如何在宏观历史叙述和微观历史经验中寻找支点,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历史感,这便是作者想要在书中寻找的答案。作者试图通过该书的写作,将个人安放在一个大的空间之中,或者说在一个大的空间之中去找寻个人的身影。作者称这个空间为“中国盒子”,亦是书名的由来。捧起这本书,打开这个盒子,或许会在各种碎片组成的空间中窥见作为一个族群的身影和历史的一些真实。

目录

**章 宇宙、天地和人
——天不变,道亦不变?
一 张衡的星空
二 阮籍的长啸
三 韩愈的辟佛
四 李贽的自杀
结语

第二章 疆域边界、族群和他者
——莫恨西风多凛冽,黄花偏耐苦中看
一 庾信仕西魏
二 岑参到北庭
三 黄宗羲说夷夏
四 黄遵宪使日本
结语

第三章 江山社稷和国家政治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一 刘琨的非正常死亡
二 武则天身边的一帮文人
三 从苏轼“乌台诗案”到蔡确“车盖亭诗案”
四 赵孟頫的非遗民写作
结语

第四章 南北、中心和边缘
——只是征行自有诗
一 北方:陆机之人北
二 王畿:王维、孟浩然与杨维桢、高启
三 江南:张岱的梦魇
四 岭南:屈大均从广州启程的旅行
结语

第五章 家族、宗族和社会关系
——乡人莫相羡,教子苦读书
一 从颜回到颜延之,从《颜氏家训》到颜体
二 范仲淹和义庄
三 顾炎武的北游
四 从东林党到复社
结语

第六章 家和园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一 陶渊明的田园
二 白居易、司马光、邵雍和洛阳的那些园子
三 祁彪佳的寓园
四 杜甫的草堂及其他
结语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盒子: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存空间》:  佛教与道家、玄学的靠近有其不谋而合的相通之处,同时,佛教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又不得不向当时占支配地位的儒家思想靠拢,有很多故意迎合的成分。而在这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迎合或融合过程中,儒、释、道的学说传承、认识方法和目的追求各有不同,所以,三者之间相互辩难、攻击、诋毁现象也一直没有消停过。  其中,佛教与道教的矛盾冲突虽有教义和思想上的分歧,但更多的是由争夺社会地位引发的。从南北朝至五代先后发生过四次较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佛教中人称之为“三武一宗法难”,其中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都是与道教争夺统治地位直接相关的。  而佛教与儒家的冲突,除了显而易见的经济政治之争、利益之争,更有文化优越和思想理论之争。在华夏民族不言自明的传统观念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根深蒂固,而佛教却以宗教团体形式保佑并承诺其信徒,只要按照佛教教义生活就可以摆脱国家控制,这显然冲撞了儒家思想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权力地位。同时,这种宗教权力的扩张又形成了与世俗政权争夺经济权力的局面,如寺庙占地太多、出家僧人太多、政府税收减少、兵卒劳力不足等,这种与世俗权力分庭抗礼的姿态必然引起政治世界的激烈回应。  在道德层面上,佛教的出世主义、出家制度明显有违儒家的伦理纲常。儒家抨击佛教的出家制度教人剃须发、不娶妻生子、不敬养父母,完全违背了孝道;其出世主义不理民生、不事王事、不敬王者,又完全违背了忠道。  在理论层面上,早期佛教与儒家的斗争主要集中在神的存灭和因果报应等问题上。佛教认为,人的肉身虽死但神识不灭,自己种下的因,自己承受其果报,有的现世受报,有的来世受报,有的则经过二生三生乃至百生千生才受报。而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则盛行《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训诫,即祖先积善或积不善,皆由子孙去承受福或祸,而不是由本人承受,所以,当时的儒道学者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形神相即”“形死神灭”等观点。  隋朝统一中国,由于隋文帝、隋炀帝是佛教的坚定信奉者,佛教空前繁荣。自此,三教论衡开始盛行。  据记载,隋唐两代“论衡”多在佛、道二教中进行。用汤一介先生的话说,辩论结果,道先或佛先,皆由崇道或崇佛之君主以定先后。然而,君主无论崇道或崇佛,其所行制度都被政治化的儒学思想所指导,所以,“佛道论衡”实即“三教论衡”。  到了唐代,民间寺庙已经在中土大地四处耸立,朝廷还在国都和地方设置官方寺庙。到玄宗时代,皇帝本人更是亲自出马,分别为儒家经典《孝经》、道教经典《道德经》和佛教经典《金刚经》作注,这一行为本身就可以看作具有象征意义的三教融合。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唐太宗虽给玄奘大师各种礼遇,但当玄奘提出如有僧众不依俗法,请给予教内处罚权的时候,太宗却断然拒绝。唐太宗深知要维持政权的长治久安仍需以儒家为基础,宗教权力对世俗权力的入侵必定造成国家机器的失效;后来,朝廷设“度牒”制度,也就是出家为僧、为道,都必须拿到许可证。这种制度既为宗教群体存在的合法性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可理解成这是为宗教可能超越世俗权力所设的一种限制手段。因为唐代的僧道不纳赋税,不服徭役,很多逃丁避罪者并集于寺观,如不严加管控,后果不堪设想。  争论和融合,碰撞和激荡,设限和准入,迂回和借鉴,六百多年中,在儒、道、玄思想的影响下,佛教广泛吸收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自然无为甚至阴阳五行等学说,*终摆脱了繁复难懂的理论纠缠,追求通过禅思或律行以获得心灵拯救和精神自在。至隋唐,佛教完成了形式和理论上的自我调整,达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协调,形成了一些中国本土特色的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  总结起来,佛教东传并*终形成极富创造性的中国佛教,既是儒、道思想对佛教开放、接纳的结果,也是佛教或主动或被动地和儒、道思想结合的产物。关于三教融合,有很多段子流传于世,让人啼笑皆非又心领神会。如齐梁间一个叫傅翁的人,出现在梁武帝面前就头戴道冠,身穿袈裟,脚着俗履,让人不知道他是僧是道还是俗人一枚。大家熟悉的“虎溪三笑”的传说,就是文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拜访僧人慧远的故事,可见当时风气的包容性与思想的开放。  看上去经历了六百多年的相互试探、争斗、借鉴和融合,终于达到三教共处、相安无事的境界了,但时间进入公元819年的正月,一个叫韩愈的文人突然冒了出来,向皇帝递上一篇文章,把佛教骂得狗血淋头。  这篇文章像一颗石头,砸在了本来波澜不兴的水面,顿时浪花四溅,激活了此时已沦落为装饰性文本和规矩范式的儒家思想,掀开了儒家自我更新和发展的崭新篇章。  ……

作者简介

  郭彦,1964年生,四川成都人,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出版有《沈腰潘鬓——中国古代文人的风仪与襟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等著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