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文化集成)诺贝尔文学奖东方获奖作家研究

(东方文化集成)诺贝尔文学奖东方获奖作家研究

1星价 ¥54.9 (5.6折)
2星价¥54.9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204399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784
  • 出版时间:2021-07-01
  • 条形码:9787512043992 ; 978-7-5120-4399-2

本书特色

本书为针对诺贝尔文学奖多方获奖作家的学术研究型作品。“诺贝尔文学奖”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现象。

内容简介

本书为针对诺贝尔文学奖多方获奖作家的学术研究型作品。“诺贝尔文学奖”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现象。本书抢先发售对东方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从“东方文化”现代转型的视角,以获奖作家为具体研究对象,探讨东方现代文学、文化面对西方大潮冲击作出的艰难选择,分析东方审美传统对现代性审美倾向的拒斥与融合,从而对东方文学20世纪以来发展演变中内在深层问题做出颇有新意的阐释与剖析,为人们理解现代东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提供具有启发性的思维路径,也对我国现阶段的文学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目录

(上册) 《东方文化集成》编辑委员会 《东方文化集成》总序 绪论 **章 泰戈尔研究 **节 创作与“世界主义思想” 一、创作思想述评 二、世界主义思想生成 第二节 象征剧的美学意蕴 一、象征剧的叙事与寓意 二、象征剧的印度文化渊源 三、象征剧的西方象征主义影响 第三节 后期政治抒情诗解读 一、政治抒情诗的创作心理 二、政治抒情诗的审美心理学 第四节 文学评论的比较文学意识 一、“世界的诗人”和“世界公民”的视野 二、从“印度文学”走向“世界文学” 第五节 泰戈尔在中国的影响 一、泰戈尔与中国现代学人 二、泰戈尔作品的翻译与研究 第二章 阿格农研究 **节 作家生平及生活空间 第二节 创作生涯及演变轨迹 第三节 小说里的艺术世界 一、《婚礼华盖》:在过去岁月里徘徊 二、《宿客》:传统犹太社区的凋敞及渺茫希望 三、《只在昨日》:阿格农小说世界的崩溃 第四节 阿格农研究在中国 第三章 川端康成研究 **节 生平创作与文艺思想 一、从孤绝少年到文坛新秀 二、文学活动与文艺思想 第二节 世界声誉及文学评价 一、回归传统与走向世界 二、巅峰时刻的终结 第三节 《雪国》的写作特色 一、成书过程、作品内容及影响意义 二、火热的驹子 三、冰凉的叶子 第四节 《名人》的中日文化分析 一、《名人》的独特性 二、吴清源与《名人》 三、“中”的精神 四、《名人》的中国文化因素及川端的思考 第五节 《睡美人》的救赎主题 一、关于“睡眠” 二、“江口”探源 三、“睡美人”的本质 四、佛教救赎主题 第六节 川端文学在中国的译介、评价与影响 一、1978年之前中国的川端文学翻译与研究 二、1979年及20世纪80年代 三、20世纪90年代 四、21世纪以后 第四章 沃莱·索因卡研究 **节 生平及创作历程 一、早期创作(1946-1959) 二、中期创作(1960-1974) 三、后期创作(1975至今) 第二节 文艺思想及艺术追求 一、早期企盼欧洲现代文明拯救非洲 二、中期宣扬传统与现实、非洲与西方融合 三、后期呼吁回归传统、走向非洲中心主义 第三节 鲜明独特的民族特色 一、丰富多彩的约鲁巴宗教神话 二、深奥复杂的再生循环与轮回观 三、鲜明独特的非洲民间艺术技巧 四、富于非洲特色的精彩语言 第四节 戏剧经典的文化诗学阐释 一、批判反思、认清自我 二、超越发展、走向世界 第五节 索因卡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 一、译介与研究的起步(1979-1986) 二、译介与研究的缓慢升温(1987-1999) 三、译介与研究的逐渐加热(2000-2015) 四、译介与研究的不足与前景 第五章 纳吉布·马哈福兹研究 **节 笔耕不辍与艺术探索 第二节 政治生活与执着信仰 一、核心的政治生活 二、信仰的执着追求 第三节 欲望本能与艺术融合 第四节 马哈福兹在埃及和中国的研究 一、起步晚,但成果丰富多样 二、研究形式多样,争议较大 三、队伍不断扩大,主题不断深化 四、中国马哈福兹的研究分期 第五节 结语与余论 (下册) 第六章 纳丁·戈迪默研究 **节 创作历程与思想倾向 一、**阶段:自然选择阶段 二、第二阶段:族群归属阶段 三、第三阶段:多元对话反思阶段 第二节 《贝多芬是1/16黑人》多重思考 第三节 访谈录:作家与世界的对话 第四节 纳丁·戈迪默研究在中国 第七章 大江健三郎研究 **节 生存状态与思想养成 第二节 初登文坛与介入现实 第三节 直面危机与忧患的创作 第四节 大江健三郎与中国 第八章 库切研究 **节 认同危机与流散生涯 第二节 长篇小说创作解析 第三节 亦实亦虚的自传作品 第四节 中国库切研究综述 第九章 奥尔罕·帕慕克研究 **节 “呼愁”:帕慕克文学之根 一、虚的空间:西方版画作品里的伊斯坦布尔 二、实的空间:“呼愁”是土耳其人的集体记忆 第二节 《我的名字叫红》中的“自我” 一、奥斯曼细密画空间与观念的“自我” 二、意大利肖像画的空间与现实的“自我” 三、橄榄之路即土耳其的“自我”之路 第三节 在东西文化的十字路口 一、对良知的守候 二、对民主的追求 三、对民族性的认同 四、尊重传统,吸收西方精华 第四节 帕慕克研究在中国 一、帕慕克访华前的译介 二、帕慕克访华的对话 三、帕慕克访华后的研究 第十章 莫言研究 **节 “红高粱美学” 第二节 “感官魔幻主义” 第三节 民间文化 第四节 中国式生命哲学 第五节 莫言的意义与影响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孟昭毅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原院长,天津师大东方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师大津沽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理论、东方文学与东方文化、主题学。兼任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顾问、澳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学术顾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文史组委员、全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奖评委、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全国东方文学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学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外国文学史》重量精品课程负责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